调味品神经毒性检测

北检院检测中心  |  完成测试:  |  2025-09-29  

调味品神经毒性检测是针对食品中可能损害神经系统的物质进行专业分析的过程。检测重点包括重金属元素、农药残留、生物毒素和非法添加剂等有害成分的定量测定,通过标准化方法评估其含量是否超出安全限值,确保产品符合卫生法规要求,保障消费者健康。

注意:因业务调整,暂不接受个人委托测试望见谅。

检测项目

铅含量检测: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调味品中铅元素的浓度,铅是一种常见神经毒性重金属,过量摄入可导致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和认知损害。

汞含量检测:通过冷原子吸收光谱技术分析调味品中汞化合物的含量,汞元素具有强神经毒性,长期暴露可能引发周围神经病变和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砷含量检测:使用氢化物原子荧光法测定调味品中无机砷的浓度,砷化合物可通过血脑屏障,造成神经细胞氧化应激和凋亡,影响神经发育。

镉含量检测:应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调味品中镉元素的水平,镉暴露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可能干扰钙信号通路导致神经毒性。

有机磷农药残留检测: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调味品中有机磷类农药的残留量,这类化合物可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引起胆碱能神经传导紊乱。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检测: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调味品中拟除虫菊酯农药的浓度,该物质可作用于钠离子通道,导致神经元过度兴奋和神经毒性症状。

黄曲霉毒素B1检测:使用免疫亲和柱净化结合液相色谱法检测调味品中黄曲霉毒素B1含量,这种毒素具有神经毒性,可能诱发脑组织病变和功能障碍。

赭曲霉毒素A检测:应用荧光检测器配合液相色谱分析调味品中赭曲霉毒素A的水平,该毒素可通过血脑屏障,引起氧化应激和神经细胞损伤。

生物胺类物质检测:采用柱前衍生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调味品中组胺、酪胺等生物胺含量,过量摄入可能导致神经递质紊乱和急性神经毒性反应。

非法工业染料检测: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筛查调味品中苏丹红等非法添加染料,这些化合物可能具有神经毒性,影响神经系统正常功能。

丙烯酰胺检测: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调味品中丙烯酰胺的浓度,该物质在高温加工中生成,可造成周围神经病变和中枢神经损伤。

重金属多元素同时检测: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同时测定调味品中多种重金属元素,评估其综合神经毒性风险,确保符合限量标准。

检测范围

酱油类调味品:包括生抽、老抽等发酵酱油产品,其生产过程中可能引入重金属或微生物毒素,神经毒性检测可评估原料和成品的卫生安全性。

食醋及醋制品:涵盖米醋、陈醋等酸性调味品,检测重点为酿造过程中可能污染的霉菌毒素和重金属,防止神经毒性物质残留。

味精及鲜味剂:针对谷氨酸钠等增味剂产品,检测可能存在的杂质如重金属和化学污染物,确保其使用不会引起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酱类调味品:包括豆瓣酱、辣椒酱等发酵酱料,需检测农药残留和生物毒素,避免神经毒性物质通过日常摄入积累造成危害。

复合调味料:涉及鸡精、蚝油等混合型产品,检测项目覆盖多种添加剂和污染物,评估其复合暴露下的神经毒性风险。

香辛料粉末:如胡椒粉、咖喱粉等干燥香料,容易在种植和储存中污染重金属和农药,神经毒性检测可控制原料质量。

调味油制品:包括辣椒油、花椒油等油脂类调味品,检测重点为油脂氧化产物和污染物,防止神经毒性物质形成。

发酵豆制品:如豆豉、腐乳等传统发酵品,需监控发酵过程中产生的生物胺和毒素,降低神经毒性潜在威胁。

水产调味品:涵盖鱼露、虾酱等水产衍生品,检测汞、镉等重金属含量,避免海洋污染导致的神经毒性问题。

果蔬类调味汁:包括番茄酱、果醋等产品,检测农药残留和添加剂,确保原料种植和加工中无神经毒性物质引入。

腌渍调味品:如泡菜、腌制品等,需检测亚硝酸盐和生物胺含量,防止长期摄入引起神经系统负荷增加。

甜味调味品:涉及糖浆、蜂蜜等产品,检测可能污染的重金属和抗生素,评估其神经毒性影响特别是对儿童发育的危害。

检测标准

GB 5009.12-2017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铅的测定:规定了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食品中铅含量的技术要求和程序,适用于调味品中铅元素的神经毒性风险评估。

GB 5009.11-201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明确了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法和液相色谱-原子荧光法测定砷含量的方法,用于评估调味品中无机砷的神经毒性限值。

GB 5009.15-201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镉的测定:提供了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检测镉的标准流程,确保调味品中镉含量符合神经毒性安全标准。

GB 23200.113-20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植物源性食品中208种农药及其代谢物残留量的测定:规定了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农药残留的方法,适用于调味品中有机磷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神经毒性筛查。

GB 5009.22-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族的测定:界定了免疫亲和柱净化和液相色谱法测定黄曲霉毒素的程序,用于调味品中黄曲霉毒素B1的神经毒性检测。

GB 5009.96-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赭曲霉毒素A的测定:明确了免疫亲和柱净化结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测定赭曲霉毒素A的方法,评估调味品中该毒素的神经毒性风险。

GB 5009.189-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生物胺的测定:规定了柱前衍生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生物胺含量的技术指标,适用于调味品中组胺等物质的神经毒性分析。

GB 5009.156-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非法添加物苏丹红染料的测定:提供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苏丹红染料的方法,用于调味品中非法添加物的神经毒性筛查。

ISO 17240:2017 水果、蔬菜及其制品中铅和镉的测定: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的标准,规定了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铅和镉的程序,适用于调味品原料的神经毒性检测。

ISO 18363-1:2017 动植物油脂中氯化烃农药残留量的测定:界定了气相色谱法检测农药残留的方法,可用于调味油制品中有机氯农药的神经毒性评估。

ASTM D7343-2018 食品中丙烯酰胺测定的标准指南: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发布的标准,提供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丙烯酰胺的指导,适用于调味品加工中神经毒性物质的检测。

检测仪器

原子吸收光谱仪:一种基于原子对特定波长光吸收原理的分析仪器,配备石墨炉或火焰原子化器,用于精确测定调味品中铅、汞等重金属元素的浓度,支持神经毒性风险评估。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利用等离子体离子化样品并通过质谱检测的多元素分析设备,具有高灵敏度和低检测限,可同时测定调味品中多种神经毒性重金属含量。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结合气相色谱分离能力和质谱鉴定功能的仪器,适用于检测调味品中有机磷农药和丙烯酰胺等挥发性神经毒性物质,提供定性和定量分析。

高效液相色谱仪:采用高压泵输送流动相进行分离的分析设备,配备紫外或荧光检测器,用于测定调味品中生物胺和霉菌毒素等非挥发性神经毒性化合物。

微波消解系统:一种利用微波能量快速消化样品的样品前处理装置,可高效提取调味品中的重金属和污染物,确保神经毒性检测的准确性和重现性。

免疫亲和层析仪:基于抗原抗体反应原理的净化设备,用于调味品中黄曲霉毒素等生物毒素的提取和纯化,提高神经毒性检测的选择性和灵敏度。

荧光分光光度计:测量样品荧光强度的分析仪器,适用于检测调味品中某些神经毒性物质的衍生化产物,如赭曲霉毒素A的荧光特性分析。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通过测量样品对紫外和可见光吸收的通用仪器,可用于调味品中部分添加剂的快速筛查,辅助神经毒性物质的初步定性。

检测流程

线上咨询或者拨打咨询电话;

获取样品信息和检测项目;

支付检测费用并签署委托书;

开展实验,获取相关数据资料;

出具检测报告。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