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JB/T 1255-2001 高碳铬轴承钢滚动轴承零件 热处理技术条件

北检院检测中心  |  点击量:13次  |  2024-11-30 14:45:33  

标准中涉及的相关检测项目

标准《JB/T 1255-2001 高碳铬轴承钢滚动轴承零件 热处理技术条件》中指出了与高碳铬轴承钢相关的多个检测项目和其对应的检测方法。此外,还涉及到特定的产品。以下是相关信息的总结:

检测项目:
  • 硬度检测:评估热处理后的硬度是否达到标准要求。
  • 金相组织检测:检查材料组织是否均匀,是否存在过热、过烧等缺陷。
  • 尺寸公差检测:核实热处理后零件的尺寸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 表面脱碳层深度检测:确保表面碳层在控制范围之内。
  • 机械性能检测:拉伸强度、冲击韧性等,根据具体产品要求进行检测。
检测方法:
  • 硬度测试:使用洛氏硬度计或维氏硬度计进行测试。
  • 金相组织检查: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通过腐蚀试剂显示金相组织。
  • 尺寸检测:使用精密量具如游标卡尺和千分尺。
  • 脱碳层检测:通过化学剖面分析或显微检查。
  • 机械性能测试:采用万能材料试验机进行有关力学性能的测试。
涉及产品:

该标准适用于用高碳铬轴承钢制造的滚动轴承零件,这包括但不限于:

  • 轴承内圈和外圈:承受径向和轴向负荷的主要部件。
  • 滚珠和滚柱:用于减少摩擦的主要滚动元件。
  • 保持架:用于保持滚动体的均匀分布。

通过这些检测项目与方法,确保产品在热处理后的质量,从而达到其使用性能的要求。

JB/T 1255-2001 高碳铬轴承钢滚动轴承零件 热处理技术条件的基本信息

标准名:高碳铬轴承钢滚动轴承零件 热处理技术条件

标准号:JB/T 1255-2001

标准类别:机械行业标准(JB)

发布日期:2001-05-23

实施日期:2001-10-01

标准状态:现行

JB/T 1255-2001 高碳铬轴承钢滚动轴承零件 热处理技术条件的简介

JB/T1255—2001本标准是对JB/T1255—1991《高碳铬轴承钢滚动轴承零件热处理技术条件》的修订。修订时扩大了适用范围;部分技术条文作了修改。本标准规定了GCr15、GCr15SiMn、GCr15SiMo、GCr18Mo钢制滚动轴承零件退火、淬火回火后的技术要求以及钢球压碎载荷、冷热酸洗、磁力探伤等检查规程。本标准适用于上述钢制轴承零件工序间与成品零件的热处理质量检验。对有特殊要求的轴承零件应按相应的标准和产品图样的规定。本标准于1972年首次发布,于1981年第一次修订,1991年第二次修订,本次是第三次修订。JB/T1255-2001高碳铬轴承钢滚动轴承零件热处理技术条件JB/T1255-2001

JB/T 1255-2001 高碳铬轴承钢滚动轴承零件 热处理技术条件的部分内容

ICS21.100.20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行业标准

JB/T1255-2001

高碳铬轴承钢滚动轴承零件

热处理技术条件

Specification for heat-treatment of rolling bearing parts madefromhighcarbonchromium steel2001-05-23发布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2001-10-01实施

JB/T1255-2001

1范围

2引用标准

轴承零件技术要求

4检验方法

附录A(标准的附录)钢球压碎载荷试验规程及压碎载荷值附录B(标准的附录)磁力探伤检测规程附录C(标准的附录)酸洗检测规程,附录D(标准的附录)曲面硬度修正值及硬度换算表附录E(提示的附录)轴承零件淬、回火后脱碳层深度:附录F(提示的附录)轴承套圈淬、回火后允许的变形量附录G(提示的附录)套圈有效壁厚及滚子有效直径的规定13

JB/T1255-2001

本标准是对JB/T1255--1991《高碳铬轴承钢滚动轴承零件热处理技术条件》的修订。本标准与JB/T1255—1991相比,主要作了以下改变:扩大了适用范围,增加了新钢种GCr15SiMn和GCr18Mo;-对不同尺寸段及不同性能要求的轴承零件提出了不同的硬度和组织要求;一删除了“专用轴承零件技术条件”的有关条款;一对“贝氏体等温淬火或分级淬火轴承零件推荐技术要求”进行了修改,并列为本标准的正式条文;

一增加了计算轴承套圈有效壁厚及滚子有效直径的规定:一对内容的编排方式作了修改。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代替JB/T12551991。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和附录D都是标准的附录。本标准的附录E、附录F和附录G都是提示的附录。本标准由全国滚动轴承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洛阳轴承研究所、万向集团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耀中、张增歧、雷建中、郭增均、潘予、黄春晓、樊志强。本标准于1972年首次发布,1981年第一次修订,1991年第二次修订,本次是第三次修订。1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行业标准

高碳铬轴承钢滚动轴承零件

热处理技术条件

Specificationforheat-treatmentof rolling bearingparts madefrom high carbon chromium steel1范围

JB/T1255-2001

代替JB/T1255—1991

本标准规定了GCr15、GCr15SiMn、GCr15SiMo、GCr18Mo钢制滚动轴承零件退火、淬回火后的技术要求以及钢球压碎载荷、冷热酸洗、磁力探伤等检查规程。本标准适用于上述钢制轴承零件工序间与成品零件的热处理质量检验。对有特殊要求的轴承零件应按相应的标准和产品图样的规定。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T231—1984

GB/T15822-1995

JB/T2974-1993

JB/T 7361-1994

JB/T7362—1994

YB/T5148—1993

3轴承零件技术要求

金属布氏硬度试验方法

磁粉探伤方法

滚动轴承代号方法的补充规定

滚动轴承零件硬度试验方法

滚动轴承零件脱碳层检查方法

金属平均晶粒度测定方法

3.1轴承零件退火后的技术要求

轴承零件退火后的技术要求按表1的规定。表1球化退火后技术要求

检查项目

显微组织

网状碳化物

脱碳层深度

技术要求

其他钢种

179~217HB(压痕直径4.5~4.1mm)或88~97HRB179~207HB(压痕直径4.5~4.2mm)或88~94HRB细小,均匀分布的球化组织,按第一级别图评定:2~4级为合格组织,允许有细点状球化组织,不允许有1级(欠热)、5级(碳化物不均勾)和6级(过热)组织按第四级别图评定:不大于2.5级为合格不大于单边最小加工余量的2/3

1冷挤压或进行细化处理等特殊.工艺处理后的轴承零件退火后的硬度应不大于229HB(压痕直径不大于4.0mm)。2其他钢种指GCr15SiMn、GCr15SiMo及GCr18Mo。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2001-05-23批准2001-10-01实施

JB/T1255—2001

3.2轴承零件马氏体淬回火后的技术要求3.2.1

轴承零件马氏体回火后硬度及同一零件的硬度差分别按表2、表3的规定。表2轴承零件马氏体淬回火后的硬度成品尺寸

淬火后

回火后

200℃

按常规回

火后硬度

高温回火后硬度

250℃

按常规回火后硬度

按常规回火后硬度

1表中套圈有效壁厚及滚子有效直径的规定见附录G(提示的附录)300℃

350℃

400℃

2表中高温回火的温度200℃、250℃、300℃、350℃、400℃及回火后的硬度要求.其代号分别对应于JB/T2974中的SO、S1、S2、S3、S4;对“按常规回火后硬度”的滚动体,有特殊要求时也可进行高温回火。3对于表中尺寸段的划分及对应的硬度要求,制造厂及用户可根据轴承的工况和性能要求自行规定。表3轴承零件马氏体淬回火后同一零件的硬度差零件名称

成品尺寸

硬度差max

套圈(外径)

注:表中滚子有效直径的规定见附录G。400

滚动体(有效直径)

微型轴承零件

不检查

3.2.2轴承零件马氏体淬回火后显微组织应由隐晶、细小结晶马氏体、均勾分布的细小残留碳化物、少量残留奥氏体以及少量的届氏体组。淬回火后显微组织要求按表4的规定。2

所有公

差等级

JB/T1255—2001

表4轴承零件马氏体淬回火后的组织成品尺寸

套圈有效壁厚

钢球直径

微型轴承

(3,5,10级)

滚子有效直径

(0.1级)

组织级别

届氏体

马氏体

距工作面

3mm以内

t~3级

1~5级

1~5级

距工作面

3mm以外

不允许

1~2级

1~2级

1~5级

1~2级

1~5级

1~2级

1~2级

不予控制

1所有钢种指GCr15,GCr15SiMn、GCr15SiMo及GCr18Mo,其他钢种指GCr15SiMn、GCr15SiMo及GCr18Mo。2表中套圈有效壁厚及滚子有效直径的规定见附录G。轴承零件淬回火后的其他技术要求按表5的规定。3.2.3

表5轴承零件淬回火后的其他技术要求检查项目

钢球压碎载荷

回火稳定性

脱碳及软点

套圈变形

轴承零件淬回火后,不允许有裂纹术要求

钢球淬回火后压碎载荷值应不小于附录A(标准的附录)中表A1、表A2的规定轴承零件淬回火后必须保证回火稳定性。回火稳定性是指被测零件第二次回火前后相应点的最大硬度差,硬度差不大于1HRC为合格轴承零件率回火后对热处理质量有异议时、可进行断口检验,其断口应为浅灰色细瓷状,2级为合格,不允许有1级欠热或3级过热断口存在工序间脱碳层深度(或表面软点)应符合制造厂的规定或按附录E(提示的附录)的规定,但成品不允许有脱碳或软点

轴承零件率回火后变形量按附录F(提示的附录)的规定或制造厂的规定3.3轴承零件贝氏体等温萍火后的技术要求贝氏体等温淬火组织由贝氏体、留碳化物及少量的屈氏体组成。轴承零件贝氏体等温淬火后的硬度及组织按表6的规定,其他未列项目按表5的规定。钢种

GCr18Mo

JB/T1255—2001

表6轴承零件等温淬火后的硬度及组织套圈有效壁厚

注:表中套圈有效壁厚的规定见附录G。检验方法

检验方法按表7的规定。

检验项目

贝氏体

1~3级

表7检验方法及规程

屈氏体

距工作面

3mm以内

1~2级

1~5级

1~2级

[~5级

检验方法及规程

距工作面

3mm以外

不予控制

晶粒度

8级或更细

的晶粒

硬度检查可根据被测工件的硬度值高低及尺寸分别选用布氏、洛氏、维氏或里氏硬度计,按GB/T硬

显微组织

网状碳化物

脱碳及软点

套圈变形

钢球压碎载荷

回火稳定性

奥氏体晶粒度

231及JB/T7361的规定进行。钢球直径不大于15.8750mm,滚子直径不大于15mm,所测曲面硬度应按附录D(标准的附录)的表D1、表D2规定加上修正值。球面滚子的硬度测定在端面上进行。滚动体直径或套圈端面宽度不大于2mm时,工序间可不进行硬度检查,但成品必须进行硬度检查显微组织用金相显微镜在500×下评定,亦允许在(450~600)×下进行,但应考虑放大倍数的影响。退火组织采用2%硝酸酒精或5%苦味酸酒精溶液浸蚀,根据碳化物的尺寸,数量及形状按第一级别图评定:回火组织以纵断面为准,来用2%~4%硝酸酒精游液没蚀,马氏体组红根据马氏体粗细程度及残留碳化物颗粒大小和数量按第二级别图,率火后若判别不清过热组织时,允许回火后进行;删氏体根据其形状、大小和数量按第三级别图评定:贝氏体根据贝氏体粗细程度及残留碳化物的尺寸、数量及形状按第六级别图评定用金相显微镜在500×下评定,亦允许在(450~600)×下进行,但应考虑放大倍数的影响。正常淬火后在试样横断面上进行,采用4%硝酸酒精溶液深腐蚀,按第四级别图评定裂纹检查可采用磁力探伤(见附录B(标准的附录)]、冷、热酸洗[见附录C(标准的附录)1及其他仪器和方法检查,有争议时,以热酸洗为准表面脱碳及软点可采用冷酸洗(见附录C)检查;脱碳层深度的检查方法按JB/T7362规定执行、用金相法测定时,在退火状态下用2%硝酸或5%苦味酸酒精溶液浸蚀,对热钢球,试件磨面应垂直于环带;在淬回火状态下用4%硝酸酒精溶液浸蚀。脱碳层以最深处为准小尺寸套圈用百分表、内径仪、外径仪及平面度仪检查;大尺寸套图用百分尺,管尺、塞尺检查按附录A的规定

将被测试样或零件按工艺文件规定的回火工艺规范进行再次回火,检查回火前后相应点的硬度差零件压碎后观察断面,按第五级别图评定按YB/T5148的规定

第2级

JB/T1255-2001

第一级别图

退火组织

放大倍数

第1级

第3级

第5级

JB/T1255--2001

第4级

第6级

现行

北检院检验检测中心能够参考《JB/T 1255-2001 高碳铬轴承钢滚动轴承零件 热处理技术条件》中的检验检测项目,对规范内及相关产品的技术要求及各项指标进行分析测试。并出具检测报告。

检测范围包含《JB/T 1255-2001 高碳铬轴承钢滚动轴承零件 热处理技术条件》中适用范围中的所有样品。

测试项目

按照标准中给出的实验方法及实验方案、对需要检测的项目进行检验测试,检测项目包含《JB/T 1255-2001 高碳铬轴承钢滚动轴承零件 热处理技术条件》中规定的所有项目,以及出厂检验、型式检验等。

热门检测项目推荐

检测流程

线上咨询或者拨打咨询电话;

获取样品信息和检测项目;

支付检测费用并签署委托书;

开展实验,获取相关数据资料;

出具检测报告。

北检研究院的服务范围

1、指标检测:按国标、行标及其他规范方法检测

2、仪器共享:按仪器规范或用户提供的规范检测

3、主成分分析:对含量高的组分或你所规定的某种组分进行5~7天检测。

4,样品前处理:对产品进行预处理后,进行样品前处理,包括样品的采集与保存,样品的提取与分离,样品的鉴定以及样品的初步分析,通过逆向剖析确定原料化学名称及含量等共10个步骤;

5、深度分析:根据成分分析对采购的原料标准品做准确的定性定量检测,然后给出参考工艺及原料的推荐。最后对产品的质量控制及生产过程中出现问题及时解决。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