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HG/T 2899-1997 聚四氟乙烯材料命名

北检院检测中心  |  点击量:13次  |  2024-12-04 13:47:32  

标准中涉及的相关检测项目

根据标准《HG/T 2899-1997 聚四氟乙烯材料命名》,以下是相关的检测项目、检测方法及涉及产品的概述:

检测项目:

检测方法:

  • 物理性能测试通常依据相关的国家标准或企业内部标准进行,如对于密度的测量可能使用排水法或密度计测量法。
  • 熔体流动速率的测定可根据特定的测试仪器和方法进行,一般使用熔体流动速率仪。
  • 介电性能的测定可能使用介电常数测量仪。
  • 耐热性能测试可通过热重分析(TGA)或者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等方法进行。
  • 机械性能的测试通常采用拉力试验机进行测量。
  • 耐化学性能可通过化学浸泡试验法确定。

涉及产品:

  • 聚四氟乙烯板材
  • 聚四氟乙烯棒材
  • 聚四氟乙烯薄膜
  • 其他聚四氟乙烯异形材及相关制品

上述信息提供了标准中的基本检测项目、方法以及产品类型的概况。具体的测试条件和标准条件需参考标准的详细文本和相关检测设备的操作规范。

HG/T 2899-1997 聚四氟乙烯材料命名的基本信息

标准名:聚四氟乙烯材料命名

标准号:HG/T 2899-1997

标准类别:化工行业标准(HG)

发布日期:

实施日期:2001-03-01

标准状态:现行

HG/T 2899-1997 聚四氟乙烯材料命名的简介

原标准号GB5477-85HG/T2899-1997聚四氟乙烯材料命名HG/T2899-1997

HG/T 2899-1997 聚四氟乙烯材料命名的部分内容

HG/T2899—-1997

本标推的前版本是GB5477:-85《聚四氟乙烯材料命名》。与前版本的差异是增设了“前言”、“第1章范围”“第2章引用标准”。前版本的附录B、附录C已有相应的标准,本标准不再列人;前版本的附录D因无实际意义,本标准亦不再列人;前版本的附录A仍作为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A等效采用ASTMD1457:1992中的13.10,在文字上作了适当修改,增设了“A1范围”和“A2定义”。本标准附录 A是标准的附录,

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原国家标准GB5477—85《聚四氟乙烯材料命名》废止。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学工业部技术监督司提出。本标准由全国塑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塑料树脂产品分技术委员会(SC4)归口。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上海三爱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本标主要起草人:马玉瑾、周霞宝。902

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工行业标准

聚四氟乙烯材料命名

Designation of polytetrafluorocthylene materials本标准规定了聚四氟乙烯材料的命名方法。HG/T28991997

代替GB5477—85

本标准适用于分散法或悬浮法骤合生产的察四氟乙烯树脂,包括共单体含量不大于1%的共聚物以及加人添加剂的聚四氟乙烯材料,但不包括聚四氟乙烯分散液。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T1844.1--1995塑料及树脂缩写代号第一部分基础聚合物及其特征性能HG/T2900-1997聚四氟乙烯树脂体积密度试验方法HG/T2901—1997聚四氟乙烯树脂粒径试验方法3命名方法

聚四氟乙烯材料命名方法为:固定名称十型号。3.1固定名称

按照GB/T1844.1中规定,用聚四氟乙烯的缩写代号PTFE表示。3.2型号

型号由下列6项内容组成,分别用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表示:聚合方法

-加工方法

挤出压力

平均粒径

体积密度

添加剂

3.3项目代号

聚四氟乙烯材料型号中各项目代号见表1。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学工业部1997-05-23批准1997-10-01实施

聚合方法

悬浮聚合

分散聚合

加工方法

HG/T 2899-1997

聚四氟乙烯材料的项目代号

挤出压力

13.8~34. 4**

*)在成型比为100:1条件下试验,**)在成型比为400:1条件下试验。**)在成型比为1600:1条件下试验。3.3.1颜料用颜色的中文名称表示。征

平均粒径

3.3.2填料用其质量百分含量和名称缩写代号表示。4命名举例

体积密度

10~100

101~300

301700

601~800

添加剂

本色料不作表示填料:

GF玻璃纤维

Br 青铜

Mo—二硫化钼

碳纤维

悬浮法聚合生产、适用于模塑加工的平均粒径为31μm、体积密度为350g/L的红色聚四氟乙烯材料,应命名为:PTFESM021--红

分散法聚合生产、挤出压力为25MPa、平均粒径为550μm、体积密度为580g/L,不加任何添加剂的聚四氟乙烯树脂、应命名为:PTFEDE2414.3例3

悬浮法聚合生产、适用于模塑加工的平均粒径为27μm、体积密度为380g/L、含有25%玻璃纤维的聚四氟乙烯材料,应命名为:PTFESM02125GF5试验方法

5.1挤出压力的测定

采用附录A规定的方法进行。

5.2平均粒径的测定

按HG/T 2901的规定进行。

5.3体积密度的测定

按HG/T2900的规定进行。

A1范围

HG/T 2899-1997

附录A

(标准的附录)

聚四氟乙烯树脂挤出压力的测定本附录适用于分散法聚合生产的察四氟乙烯树脂挤出压力测定。A2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挤出压力extrusion pressure

指加有润滑剂的分散树脂在某一成型比条件下挤出时测得的压力。成型比moulding ratio

系指预成型件横截面与口模横截面的投影面积之比。A3设备

A3.1糊料挤出机

糊料挤出机如图A1所示。

1一速箱;2、3—电动机;4—泵?5—储存器;6—安全阀,7-高速阅;8—低速阀;9—活塞;10—水压圆简,11—压力探头,12—活塞柱,13—口模:14—泵图A1糊料挤出机示意图

竖式糊料挤出机料简内径为31.8mm、长约为305mm,下部带有可拆卸口模。挤出机活塞的外径为31.6mm。挤出机装有传感器和记录仪以记录活塞表面的压力。传感器的压力范围大于69MPa、用液压系统来驱动活塞,使之以一定的速率运动,即干树脂的挤出速率为19g/min(含有润滑剂的树脂挤出速率为23.5g/min)。

A3.2挤出机口模

挤出机口模如图A2所示。

HG/T 2899—1997

图A2挤出机口模

口模的内夹角均为30°,成型比如表A1所示。表A1模其尺寸

戒型比

160011

A3.3其他试验仪器和设备

成型孔内径,mm

称量、混料、树脂预成型以及清洗挤出机的装置。A4程序

A4.1混合

A4.1.1用孔径为2.5mm筛子1\),将干树脂筛在清洁、干燥、光滑的纸上。成型段长,mm

A4.1.2把200g士0.5g已过筛的干树脂装人清洁、干燥的具有良好气密性的玻璃髓内(约 1L的容器)。

A4.1.3在玻璃罐内加入47.6g士0.1g200号汽油,并注意润滑剂不得沾湿髓壁,否则会妨碍混合过程。短促地摇动罐子使润滑剂尽量不粘壁。采用说明:

1)ASTMD1457规定孔径为4目筛子。906

HG/T 2899—1997

A4.1.4把罐放在用橡皮包覆的滚动机的辊筒上,以30r/min的速率滚转25min士5min。A4.1.5混合之后,把罐及物料在30C土1C的可控环境中至少放置2h(用水浴可满足此要求)。A4.2预成型

树脂预成型是用一个内径为31.8mm、长度为610mm的预成型模,把含有润滑剂的树脂通过漏斗加人预成型模内,用液压控制的塞杆对树脂施加缓慢而均匀的压力,压力至少为0.69MPa,保压1min~2min后,从预成型模中取出预成型件,把此预成型件装人挤出机料简,装上口模。料筒和口模温度控制在30℃±1℃。

A4.3挤出压力测定

A4.3.1用快档操纵活塞向料简加压,当口模的成型口有料挤出时,改为慢档操作,并开动压力记录系统,挤出速率为23.5g/min。

A4.3.2每分钟记录料筒内活塞与树脂接触的表面压力。挤出压力是指试样在第三和第四分钟挤出时所测得的平均压力,此时挤出物应连续而平滑。907

现行

北检院检验检测中心能够参考《HG/T 2899-1997 聚四氟乙烯材料命名》中的检验检测项目,对规范内及相关产品的技术要求及各项指标进行分析测试。并出具检测报告。

检测范围包含《HG/T 2899-1997 聚四氟乙烯材料命名》中适用范围中的所有样品。

测试项目

按照标准中给出的实验方法及实验方案、对需要检测的项目进行检验测试,检测项目包含《HG/T 2899-1997 聚四氟乙烯材料命名》中规定的所有项目,以及出厂检验、型式检验等。

热门检测项目推荐

检测流程

线上咨询或者拨打咨询电话;

获取样品信息和检测项目;

支付检测费用并签署委托书;

开展实验,获取相关数据资料;

出具检测报告。

北检研究院的服务范围

1、指标检测:按国标、行标及其他规范方法检测

2、仪器共享:按仪器规范或用户提供的规范检测

3、主成分分析:对含量高的组分或你所规定的某种组分进行5~7天检测。

4,样品前处理:对产品进行预处理后,进行样品前处理,包括样品的采集与保存,样品的提取与分离,样品的鉴定以及样品的初步分析,通过逆向剖析确定原料化学名称及含量等共10个步骤;

5、深度分析:根据成分分析对采购的原料标准品做准确的定性定量检测,然后给出参考工艺及原料的推荐。最后对产品的质量控制及生产过程中出现问题及时解决。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