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检院检测中心 | 点击量:9次 | 2024-12-09 14:53:03
GB/T 3392-2003 工业用丙烯中烃类杂质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标准中涉及的相关检测项目
标准《GB/T 3392-2003 工业用丙烯中烃类杂质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工业用丙烯中烯烃类杂质
- 烷烃类杂质
- 炔烃类杂质
- 芳烃类杂质
本标准主要采用气相色谱法对丙烯中的烃类杂质进行定量分析。气相色谱法具有高分辨率、高灵敏度等优点,能够有效分离并检测复杂的烃类混合物。
本标准适用于工业用丙烯,即主要用于化工生产中的丙烯原料。工业用丙烯主要用作丙烯酸、丙酮、聚丙烯、以及其它化学产品的原料。
GB/T 3392-2003 工业用丙烯中烃类杂质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的基本信息
标准名:工业用丙烯中烃类杂质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标准号:GB/T 3392-2003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发布日期:2003-06-09
实施日期:2003-12-01
标准状态:现行
GB/T 3392-2003 工业用丙烯中烃类杂质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的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工业用丙烯中浓度不小于0.0002%(体积分数)的甲烷、乙烷、乙烯、丙烷、环丙烷、异丁烷、正丁烷、丙二烯、乙炔、反-2-丁烯、1-丁烯、异丁烯、顺-2-丁烯、1,3-丁二烯、甲基乙烯等烃类杂质的方法。丙烯的纯度可由100.00%减去杂质的总量求得。GB/T3392-2003工业用丙烯中烃类杂质的测定气相色谱法GB/T3392-2003
GB/T 3392-2003 工业用丙烯中烃类杂质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的部分内容
GB/T3392-—2003
本标准修改采用ASTMD2712:1991(1996)《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丙烯浓缩物中痕量烃类的标准试验方法》(英文版),对GB/T3392--1991《工业用丙烯中烃类杂质的测定气相色谱法》进行了修订本标准在采用ASTMD2712:1991(1996)时进行了修改。本标准与ASTMD2712:1991(1996)的主要差异为:
-色谱柱由填充柱改为Ai.O:PLOT毛细管柱。—一定量方法增加了校正面积归一化法。——采用了自行确定的重复性(r)。为使用方便,本标准在编辑上还作了适当修改,在附录A中列出了本标准章条编号与ASTML2712:1991(1996)章条编号的对照一览表。本标准代替GB/T3392-—1991《工业用丙烯中烃类杂质的测定气相色谱法》。本标准与GB/T3392--1991相比主要变化如下:以AI2O:PLOT毛细管柱代替原标准的填充柱。一一进样方式规定了小量液态样品完全汽化的技术要求,并增加了采用液体进样阀的直接液态进样。
一定量方法增加了校正面积归一化法。本标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提出。本标准由全国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石油化学分技术委员会(SAC/TC63/SC4)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炼油化工部。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葛振祥、曹明吉、蔡伟星。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T 3392-—1982,GB/T 3392--1991。1范围
工业用丙烯中烃类杂质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GB/T3392—2003
1.1本标准规定了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工业用丙烯中体积分数不小于0.0002%的甲烷、乙烷、乙烯、丙烧、环内烷、异丁烷、正丁烷、内二烯、乙炔、反-2-丁烯、1-丁烯、异丁烯、顺-2-丁烯、1,3-丁二烯、甲基乙炔等烃类杂质的方法。丙烯的体积分数可由100.00%减去杂质的总量求得。由于本标准不能测定所有可能存在的杂质,如氢气、氧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水、齐聚物及醇类化合物等,所以要全面表征丙烯样品还需要应用其他的试验方法。1.2本标准并不是旨在说明与其使用有关的所有安全问题。因此,本标准的使用者应事先建立适当的安全与防护措施,并确定适当的管理制度。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3393--1993工业用乙烯、丙烯中微量氢的测定气相色谱法GB/T3394一1993工业用乙烯、丙烯中微量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GB/T3396一2002工业用乙烯、丙烯中微量氧的测定电化学法GB/T 3723—1999
工业用化学产品采样安全通则(idtISO3165:1976)GB/T3727—2003工业用乙烯、丙烯中微量水的测定GB/T 8170—1987
数值修约规则
GB/T 9722—19881
化学试剂气相色谱法通则
GB/T 12701-1990
工业用乙烯、丙烯中微量甲醇的测定气相色谱法GB/T 13290—1991
工业用丙烯和丁二烯液态采样法GB/T19186—2003工业用丙烯中齐聚物含量的测定气相色谱法3方法提要
3.1校正面积归一化法
在本标准规定的条件下,将适量试样注人色谱仪进行分析。测量每个杂质和主组分的峰面积,以校正面积归一化法计算每个组分的体积分数。氢气、氧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水、齐聚物及醇类化合物等杂质用相应的标准方法进行测定,并将所得结果与本标准测定结果进行归一化处理。3.2外标法
在本标准规定的条件下,将待测试样和外标物分别注人色谱仪进行分析。测定试样中每个杂质和外标物的峰面积,由试样中杂质峰面积和外标物峰面积的比例计算每个杂质的含量。丙烯浓度可由100.00%减去烃类杂质总量和用其他标准方法测定的氢气、氧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水、齐聚物及醇类化合物等杂质的总量求得。
4试剂和材料
4.1氨气
载气,气体纯度≥99.99%(体积分数)。GB/T 3392--2003
4.2氨气
载气或补充气,气体纯度≥99.99%(体积分数)。4.3标准试剂
所需标准试剂为1.1所述的各种烃类,供测定校正因子和配制外标标样用,其质量分数应不低于99%。
5仪器
5.1气相色谱仪
具备程序升温功能且配备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的气相色谱仪。该仪器对本标准所规定最低测定浓度的杂质所产生的峰高至少大于仪器噪音的两倍。而且,当采用归一化法分析样品时,仪器的动态线性范围必须满足要求。
该气相色谱仪应具有足够范围的线性程序升温操作功能,能满足色谱分离要求。在整个分析过程中,程序升温速率应具有足够的再现性,以使保留时间能达到0.05min(3s)的重复性。5.2色谱柱
本标准推荐的色谱柱及典型操作条件见表1,典型的色谱图见图1。杂质的出峰顺序及相对保留时间取决于AI,O:PLOT柱的去活方法,使用时必须用标准样品加以验证。其他能达到同等分离效率的色谱柱亦可使用。
表1色谱柱及典型操作条件
色谱柱
柱长/m
柱内径/mm
载气平均线速/(cm/s)
进样器温度/℃
检测器温度/℃
分流比
进样量
初温/℃
初温保持时间/min
一段升温速率/(℃/min)
一段终温/℃
一段终温保持时间/min
二段升温速率/(℃/min)
二段终温/℃
二段终温保持时间/min
注:AlO,PLOT柱加热不能超过200℃,以防止柱活性发生变化。5.3进样装置
5.3.1液体进样阀(定量管容积1μl)或其他合适的液体进样装置。Al2O, PLOT 柱
35(N2);41(He)
液态1μL,气态0.5mL
凡能满足以下要求的液体进样阀均可使用:在不低于使用温度时的丙烯蒸气压下,能将丙烯以液体状态重复进样,并满足色谱分离要求。液体进样装置的流程示意图见图2。要求金属过滤器中的不锈钢烧结砂芯的孔径为2μm~4um,以滤除样品中可能存在的机械杂质,保护进样阀。进样阀出口安装适当长度的不锈钢毛细管(或减压阀),以避免样品汽化,造成失真,影响进样重复性。进样时,将采样钢瓶出口阀开启,用液态样品冲洗定2
量管数秒钟后,即可操作进样阀,将试样注人色谱仪,然后关闭钢瓶出口阀。4
甲烷;
乙烷,
乙烯;
4--丙烷;
环丙烷;
丙烯,
异丁烷;
正丁烷;
丙二烯,
乙炔,
一反-2-丁烯;
正丁烯,
13----异丁烯;
-顺-2-丁烯;
15——1,3-丁二烯,
16——甲基乙炔。
采样钢瓶
图1典型的色谱图
金属过滤器
毛细管
液体进样阀
图2液体进样装置的流程示意图
5.3.2气体进样阀(定量管容积为0.5mL)-放空
GB/T3392—2003
气体进样使用图3所示的小量液体样品汽化装置,以完全地汽化样品,保证样品的代表性。首先在E处卸下容积约为1700mL的进样钢瓶,并抽真空(<0.3kPa)。然后关闭阀B,开启阀C和D,再缓慢开启阀B,控制液态样品流人管道钢瓶。当阀B处有稳定的液态样品溢出时,立即依次关3
GB/T 3392-2003
闭阀B、C和D,管道钢瓶中即取得了小量液态样品。将已抽真空的进样钢瓶连接于E处,先开启阀A,后开启阀B,使液态样品完全汽化于进样钢瓶中。此时,连接于进样钢瓶上的真空压力表应指示在(50~100)kPa范围内。最后,关闭阀A,卸下进样钢瓶,并将其与色谱仪的气体进样阀连接,便可进行测定。注:盛有液态样品的采样钢瓶应在实验室里放置足够时间,让液态样品的温度与室温达到平衡后再进行上述操作。当管道钢瓶中取得小量液态样品后,应尽快完成汽化操作,避免充满液态样品的管道钢瓶随停留时间增加爆裂的可能性。
真空压力表
不锈钢进样钢瓶
容积约为1700mL
采样钢瓶
铁架台
不锈钢管道钢瓶
(外径8mm,壁厚1.4mm,长400mm)HL
图3小量液态样品汽化装置示意图5.4记录装置
任何能满足测定要求的积分仪或色谱数据采集系统均可使用。6采样
按GB/T3723—1999和GB/T13290—1991所规定的安全与技术要求采集样品。7测定步骤
7.1校正面积归一化法
7.1.1设定操作条件
根据仪器操作说明书,在色谱仪中安装并老化色谱柱。然后调节仪器至表1所示的操作条件,待仪器稳定后即可开始测定。
7.1.2校正因子的测定
a)标准样品的制备
GB/T3392—2003
已知烃类杂质含量的液态标样可由市场购买有证标样,或用重量法自行制备。标样中烃类杂质的含量应与待测试样相近。盛放标样的钢瓶应符合GB/T13290-1991的技术要求。制备时使用的丙烯本底样品,需事先在本标准规定条件下进行检查,应在待测组分处无其他烃类杂质流出,否则应予以修正。
b)按GB/T9722一1988中8.1规定的要求,用上述混合标样在本标准推荐的条件下进行测定,并计算出其相应的校正因子。
7.1.3试样测定
用符合5.3要求的进样装置,将适量试样注人色谱仪,并测量各组分的色谱峰面积。7.1.4计算
按校正面积归一化法计算每个杂质和丙烯的体积分数,并将用其他标准方法(见规范性引用文件)测定的氢气、氧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水、齐聚物及醇类化合物等杂质的总量,对此结果再进行归一化处理。按式(1)计算每一烃类杂质或丙烯的体积分数。AXR
X(100.00—Φ)
(A, × R,)
式中:
Φ,—试样中杂质i或丙烯的体积分数,%;A—试样中杂质i或丙烯的峰面积;R,一一杂质i或丙烯的校正因子;Φ用其他方法测定的所得到杂质的总体积分数,%。7.2外标法
....( 1 )
7.2.1按7.1.1待仪器稳定后,用符合5.3要求的进样装置,将同等体积的待测样品和标样分别注人色谱仪,并测量除丙烯外所有烃类杂质和外标物的峰面积。标样两次重复测定的峰面积之差应不大于其平均值的5%,取其平均值供定量计算用。7.2.2计算
7.2.2.1按式(2)计算标样中每个组分的外标定量校正因子。fi = c,÷A,
式中:
f.—-组分i的外标定量校正因子;-标样中组分i的浓度,%(体积分数);c.
A,—标样中组分i的峰面积。
7.2.2.2按式(3)计算试样中每个烃类杂质组分的体积分数,%。$=f×A;
++***+(2)
7.2.2.3累计各个烃类杂质组分的含量得到烃类杂质总量,丙烯的体积分数可由100.00%减去烃类杂质总量和用其他标准方法测定的氢气(GB/T3393--1993)、氧气(GB/T3396-2002)、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GB/T3394—1993)、水(GB/T3727-—2003)、齐聚物(GB/T19186-2003)及醇类化合物(GB/T12701—1990)等杂质的总量求得。8分析结果的表述
8.1对于任一试样,分析结果的数值修约按GB/T8170一1987规定进行,并以两次重复测定结果的算术平均值表示其分析结果。
8.2报告每个烃类杂质的体积分数,应精确至0.0001%。9精密度
9.1重复性
GB/T 3392-2003
在同一实验室,由同一操作员,用同一台仪器,对同一试样相继做两次重复测定,在95%置信水平条件下,所得结果之差应不大于下列数值:杂质组分含量
≤0.0010%(体积分数)
>0.0010%(体积分数)~≤0.010%(体积分数)>0.010%(体积分数)
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
为其平均值的30%
为其平均值的20%
为其平均值的10%
有关样品的全部资料,如样品名称、批号、采样地点、采样日期、采样时间等;a)
b)本标准代号;
分析结果;
测定中观察到的任何异常现象的细节及其说明;d)
分析人员的姓名及分析日期等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章条编号与ASTMD2712:1991(1996)章条编号对照GB/T3392—2003
表A.1给出了本标准章条编号与ASTMD2712:1991(1996)章条编号对照一览表。表A.1本标准章条编号与ASTMD2712:1991(1996)章条编号对照本标准章条编号
5.1和5.4
对应的ASTM标准章条编号
3.1和3.2
10 和11
现行北检院检验检测中心能够参考《GB/T 3392-2003 工业用丙烯中烃类杂质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中的检验检测项目,对规范内及相关产品的技术要求及各项指标进行分析测试。并出具检测报告。
检测范围包含《GB/T 3392-2003 工业用丙烯中烃类杂质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中适用范围中的所有样品。
测试项目
按照标准中给出的实验方法及实验方案、对需要检测的项目进行检验测试,检测项目包含《GB/T 3392-2003 工业用丙烯中烃类杂质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中规定的所有项目,以及出厂检验、型式检验等。
热门检测项目推荐
检测流程
线上咨询或者拨打咨询电话;
获取样品信息和检测项目;
支付检测费用并签署委托书;
开展实验,获取相关数据资料;
出具检测报告。
北检研究院的服务范围
1、指标检测:按国标、行标及其他规范方法检测
2、仪器共享:按仪器规范或用户提供的规范检测
3、主成分分析:对含量高的组分或你所规定的某种组分进行5~7天检测。
4,样品前处理:对产品进行预处理后,进行样品前处理,包括样品的采集与保存,样品的提取与分离,样品的鉴定以及样品的初步分析,通过逆向剖析确定原料化学名称及含量等共10个步骤;
5、深度分析:根据成分分析对采购的原料标准品做准确的定性定量检测,然后给出参考工艺及原料的推荐。最后对产品的质量控制及生产过程中出现问题及时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