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检院检测中心 | 点击量:9次 | 2024-12-13 20:19:05
GB 18296-2001 汽车燃油箱安全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
标准中涉及的相关检测项目
标准《GB 18296-2001 汽车燃油箱安全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中涉及的检测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耐腐蚀性测试:检查燃油箱在使用过程中对腐蚀性物质的抵抗能力。
- 机械强度测试:评估燃油箱在受到外部压力或冲击时的承受能力。
- 密封性能测试:确保燃油箱在正常使用条件下不会出现泄漏。
- 耐热性能测试:检查燃油箱在高温环境下的稳定性和性能保持能力。
- 抗爆性能测试:测试燃油箱在突发压力变化时的抗爆能力。
- 振动测试:评估燃油箱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应对振动的表现。
主要的检测方法包括:
- 喷雾盐雾试验:用于耐腐蚀性测试,模拟长期腐蚀环境。
- 压力试验:施加规定压力测量燃油箱的耐力。
- 浸渍试验:检查密封性能时,浸入一定液体观察是否泄漏。
- 高温暴露试验:加热燃油箱查看其耐热性能。
- 爆破试验:施加突发的极高内部压力,评估抗爆性能。
- 振动试验:将燃油箱置于振动台上,模拟实际运用环境中的振动条件。
涉及产品主要包括汽车各类燃油箱,包括但不限于:
- 汽油燃油箱
- 柴油燃油箱
- LPG(液化石油气)燃油箱
- CNG(压缩天然气)燃油箱
该标准针对这些产品的安全性能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以确保其在实际使用中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GB 18296-2001 汽车燃油箱安全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的基本信息
标准名:汽车燃油箱安全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
标准号:GB 18296-2001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发布日期:2001-01-01
实施日期:2001-10-01
标准状态:现行
GB 18296-2001 汽车燃油箱安全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的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以汽油、柴油为燃料的汽车燃油箱的安全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本标准适用于M类和N类汽车的金属燃油箱和塑料燃油箱。GB18296-2001汽车燃油箱安全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GB18296-2001
GB 18296-2001 汽车燃油箱安全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的部分内容
GB18296—2001
本标推全部技术内容为强制性。前
本标准制定的目的是通过制定汽车燃油箱的强制性标准来提高燃油箱的设计制造质量,减少环境污染、减轻汽车事故中由于燃油箱的损坏、燃油的泄漏而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车辆损坏程度。本标准参照了《美国机动车辆法规》中FMVSS393部分E分部“燃料系统”和《日本道路车辆型式认证手册》(1977年)中V一11\乘用车辆用塑料燃料箱技术标准”。本标准由国家机械工业局提出。本标推由全国汽车标推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由东风汽车工程研究院负责起草。本标推主要起草人:宁强、宋鹏俊、熊保平、易学东。6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汽车燃油箱
安全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
Safety property requirements and test methodsfor automobile fuel tank
GB18296.-- 2001
本标准规定了以汽油、柴油为燃料的汽车燃油箱的安全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本标准适用于M类和N类汽车的金属燃油箱和塑料燃油箱。2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2.1燃油箱
固定于汽车上用于存贮燃油的独立箱体总成,是由燃油箱体、加油管、加油口、燃油箱盖、管接头及其他附属装置装配成的整体。
2.2燃油泄漏
燃油自燃油箱内呈线状或滴状下落。2.3额定容量
燃油箱设计参数中规定加注燃油的容积。2.4耐火试验盛液器
耐火性试验中用来燃烧燃油的平底容器。2.5耐火试验隔棚
耐火性试验中覆盖在耐火试验盛液器上的平板。2.6燃油箱易损伤部位
根据燃油箱的形状及装配方式确定的燃油箱最容易受到冲击损坏的部位。2.7燃油箱通气装置
包括安全阀、进气阀、排气阀和燃油箱蒸发排放控制用的排气口。2.8角锤
塑料燃油箱试验用钢制冲击体。3安全性能要求
3.1额定容量应控制在燃油箱最大液体容量的95%,额定容量在95L以上的汽油箱必须配备安全阀装置。安全阀装置可附属于汽油箱,也可以在附件系统中。当汽油箱遇火灾时,此装置可防止汽油箱因内部压力升高导致箱体破裂
3.2配备燃油蒸发排放系统的汽油箱必须有一个排气口,此排气口应在汽油箱充满时位于油面的上方·保证蒸发排放物能随时排出汽油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2001-01-10批准2001-10-01实施
3.3燃油箱盖的密封性
GB 18296 2001
柴箱盖的最大泄漏量不得大于30g/min;汽油箱盖不允许泄漏。3.4安全阀开启压力
装有安全阀装置的燃油箱.安全阀的开启压力为35~50kPa,安全阀开启后,燃油箱内压力不得比安全阀开启压力高出5kPa以上。3.5燃油箱的振动耐久性
燃油箱按4.3进行试验,不允许燃油箱有泄漏现象。3.6金属燃油箱的耐压性能
金属燃油箱按4.4进行试验,不允许出现泄漏、开裂现象。3.7塑料燃油箱的耐压性能
塑料燃油箱按4.5进行试验,不允许出现泄漏、开裂现象,但可以有永久变形。3.8塑料燃油箱的低温耐冲击性
塑料燃油箱按4.6进行试验,不允许燃油箱有泄漏现象。3.9塑料燃油箱耐热性
塑料燃油箱按4.7进行试验、不允许燃油箱有泄漏现象。3.10塑料燃油箱的耐火性
塑料燃油箱按4.8进行试验,不允许有泄漏现象。4试验方法
4.1燃油箱盖的密封性试验
在燃油箱内加入额定容量的水,盖好燃油箱盖,密闭好其他所有进、出口,翻转燃油箱至加注口部中心线垂直于地面,待燃油箱稳定15s后,用秒表计时,用量杯接水,量取1min的泄漏量。4.2安全阀开启压力试验
盖好燃油箱盖,密封好燃油箱其他所有进、出口,向燃油箱内施加压缩空气,使燃油箱内压力增长梯度以8kPa/min的速率升高至55kPa。4.3振动耐久性试验
燃油箱模拟装车形式固定在振动试验台上,往燃油箱内加人额定容量的水,盖上燃油箱盖,密封好所有进、出口,按表1的规定进行振动试验。表1燃油箱振动耐久性试验要求
振动加速度
振动频率
4.4金属燃油箱耐压试验
振动时间,h
装水量
额定容量的1/2
金属燃油箱模拟装车形式固定在试验装置上,密封好所有进、出口,向燃油箱内施加80kPa的压力·保持压力30s。
4.5塑料燃油箱耐压试验
塑料燃油箱模拟装车形式固定在试验装置上,保持53℃土2℃的环境温度,往燃油箱中加人53℃土2(额定容量的水,盖好燃油箱盖,密封好所有进、出口,向燃油箱内施加30kPa的压力,保持压力5h。4.6塑料燃油箱角锤冲击试验
对角锤的要求:侧面为等边三角形,底面为正方形,质量为15kg,顶点和棱之间的过渡圆角半径为3mm的钢制冲击体。
燃油箱模拟装车形式固定在试验装置上。在燃油箱中加人额定容量的水和乙二醇的混合液或无腐70
GB18296—2001
蚀性的低冰点液体(冰点温度在一50C以下),待燃油箱内液体温度降至一40℃士2C时,用角锤顶点以30J的冲击能量撞击燃油箱易损伤部位。每次对不同部位的试验应使用新的燃油箱样品。4.7塑料燃油箱耐热性试验
燃油箱模拟装车形式固定在试验装置上,向燃油箱内加人1/2额定容量的20℃土2℃的水,在95℃士2(的环境温度下(如置于95℃土2℃的水蒸汽介质中)放置1h。4.8塑料燃油箱耐火性试验
对耐火试验盛液器的要求:其长和宽应比试验用燃油箱体的水平投影尺寸大200~500mm。侧边高出燃油液面不超过80mm,并在自由燃烧状态下能够盛下可供燃烧5min以上的燃油。对耐火试验隔棚的要求:厚度为70mm,由耐火材料制成,在板上开有均匀分布、大小为15mm×30mm的长孔,长孔总面积相当于平板面积的60%。将燃油箱按实际装车状态固定在试验装置上,如果车辆上配置有影响火路整延的部件,试验装置上也应安装。在燃油箱中加人1/2额定容量的与发动机燃烧用油同牌号燃油。在试验过程中,燃油箱所有开门应懿闭,但通气装置应处于正常工作状态。不受风的影响,试验分四个阶段进行:a)预燃烧阶段
将装有可持续燃烧5min的汽油(牌号同发动机燃烧用油)的盛液器放在距离燃油箱3m外燃烧60s。
b)直接接触火焰阶段
立即调整盛液器,使其液面与燃油箱底部的距离和空车状态下燃油箱离路面的高度相同,其位置应能使火焰接触燃油箱的底面及所有侧面,然后将燃油箱暴露在火焰中持续60s。()间接接触火焰接触阶段
立即用隔棚盖住盛液器,并持续60s。d)试验结束
立即将燃烧着的盛液器及隔棚一起撤离到燃油箱3m以外。如果燃油箱仍在着火,应立即扑灭。71
现行北检院检验检测中心能够参考《GB 18296-2001 汽车燃油箱安全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中的检验检测项目,对规范内及相关产品的技术要求及各项指标进行分析测试。并出具检测报告。
检测范围包含《GB 18296-2001 汽车燃油箱安全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中适用范围中的所有样品。
测试项目
按照标准中给出的实验方法及实验方案、对需要检测的项目进行检验测试,检测项目包含《GB 18296-2001 汽车燃油箱安全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中规定的所有项目,以及出厂检验、型式检验等。
热门检测项目推荐
检测流程
线上咨询或者拨打咨询电话;
获取样品信息和检测项目;
支付检测费用并签署委托书;
开展实验,获取相关数据资料;
出具检测报告。
北检研究院的服务范围
1、指标检测:按国标、行标及其他规范方法检测
2、仪器共享:按仪器规范或用户提供的规范检测
3、主成分分析:对含量高的组分或你所规定的某种组分进行5~7天检测。
4,样品前处理:对产品进行预处理后,进行样品前处理,包括样品的采集与保存,样品的提取与分离,样品的鉴定以及样品的初步分析,通过逆向剖析确定原料化学名称及含量等共10个步骤;
5、深度分析:根据成分分析对采购的原料标准品做准确的定性定量检测,然后给出参考工艺及原料的推荐。最后对产品的质量控制及生产过程中出现问题及时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