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SJ 20679-1998 通信用户接口模块通用规范

北检院检测中心  |  点击量:10次  |  2024-12-14 16:18:04  

标准中涉及的相关检测项目

《SJ 20679-1998 通信用户接口模块通用规范》中提到的检测项目、检测方法以及涉及产品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检测项目:

  • 外观检查:确保模块的外观质量符合标准要求,无明显缺陷。
  • 尺寸测量:测量模块的各项尺寸是否在允许误差范围内。
  • 电性能测试:包括接触电阻、绝缘电阻和耐电压测试,以验证模块的电气性能。
  • 机械性能测试:如插拔力测试、机械寿命测试等,以评估模块的耐用性。
  • 环境适应性测试:如高低温试验、湿热试验、振动试验等,验证模块在各种环境条件下的适应性。

检测方法:

  • 使用游标卡尺、千分尺等工具进行尺寸测量。
  • 采用专用设备进行电性能测试,如使用欧姆表测量接触电阻,使用绝缘电阻表和耐压测试仪进行绝缘测试和耐电压测试。
  • 使用插拔力测试机进行插拔力和机械寿命测试。
  • 在环境试验箱中进行高低温和湿热试验,使用标准振动试验设备进行振动测试。

涉及产品:

  • 各种类型的通信用户接口模块,如电话线接口模块、网络接口模块等。
  • 适用于各种通信系统的用户端连接设备。

这些项目和方法旨在保证通信用户接口模块的可靠性和兼容性,使其适用于多种通信环境与设备。

SJ 20679-1998 通信用户接口模块通用规范的基本信息

标准名:通信用户接口模块通用规范

标准号:SJ 20679-1998

标准类别:电子行业标准(SJ)

发布日期:1998-03-18

实施日期:1998-05-01

标准状态:现行

SJ 20679-1998 通信用户接口模块通用规范的简介

SJ20679-1998通信用户接口模块通用规范SJ20679-1998

SJ 20679-1998 通信用户接口模块通用规范的部分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行业军用标准FL5963

SJ20679—1998

通信用户接口模块通用规范

General specification for communicationsubscriber interface modules1998-03-18发布

1998-05-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工业部批准1

引用文件

质量保证规定

交货准备

说明事项

附录A缺陷分类(补充件)

iKAoNrKAca-

(20)

(20)

1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行业军用标准通信用户接口模块通用规范

General specification for comnunicationSubscriber interface modules1.1主题内容

SJ 20679—1998

本规范规定了通信用户接口模块(以下简称模块)的分类、要求、质保证规定和交货雅备等。

1.2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通信网中复用设备、终端设备、交换机、控制设备利线路终端的用户接口是设计、制造、检验和验收的基本依据。1.3分类

1.3.1用户类型

按用户类型分类见表1

用户类型

1.3.2环境等级

按高、低温工作温度严酷等级分为1级、I级见表2。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工业部1998-03-18发布意

模拟用广接口

数据用户接口

数字用户接口

1998-05-01实施

2引用文件

SJ20679—1998

GB/T12640-90数字微波接力通信设备测量方法GB/T13428—92增量调制终端设备测量方法工作温度

-40~ 85

GJB151A—97军用设备和分系绕电发射和敏感度要求GJB152A—97军用设备和分系统克磁发射和敏感度测量GJB179A—96计数抽样检套程序及表GJB3G7.2--87军用通信设备通用技术条件环境试验方法GIB 367.3--87 军用通信设备通用技术条件 可靠性鉴定试验和验收试验方法GJB367.5—87军用通信设备通用技术条件包装、输利贮有要求GJB 1142.2—91野战综合通信系统基本参数系统一股特性GJB2072--94维修性试验与评定

3要求

3.1合格鉴定

按本规范提变的产品应是经鉴定合格或定型批准的产品。3.2模块的组成和主要指标

3.2.1模块的组成

3.2.1.1模拟用户接口模块

模拟用户接口模块组成图1。

iiKAoNrKAca-

(四线发)

四缘收

M信今

净检测

H信令发

送电路

铃流检测

线变换

平衡李

换电器

SJ20679—1998

交换机

直洗道路

缩解码器

E信令接

收电路

图1模拟用户接口模块框图

3.2.1.2数字用户接口模块

数学用户接口模块组成见图2。

检测信号出

片选信号

赖定位信号

复位信号

2048kbit/s

读控制

收数据

发数据

数据入

数据出

发接口

控制器

收接口

SJ 20679—1998

案件二相

鹤发送器

回波抵消器

图2数字用户接口模块挺图

3.2.1.3数据用户接口模块

数据用户接口模块组成见图3。

发送滤波及

缓露巍动

条件二

鹅接收器

TKANrKAca-

数据出

出充许

数据入

晶振入

四浅发

案统时钟16k/32k

数字锁相

本地24.576MHz

3.2.2模块主要指标

SJ20679-1998

数据、轴释

对口类型

数据纠编

一类数据孩复

四类数据

对照类数据

12.288MHz

分類链

分额器

L-19.2kHz

16kHz/32kHz

四类型

图3数据用户接口模块框图

3.2.2.1模拟用户接口模块

3.2.2.1.1输入、输出电平(见4.7.1.11)发码

胆线收

发定时

SJ 20679-1998

二线输入电平:0dBm(平衡600):二线输出电平:-4dBm±1dBm(乎衡60092):四线输入电平:-4dBm(平衡600Q):四线输出电平:-4dBm±1dBm(平衡600Q)。3.2.2.1.2对地不苹衡度(见4.7.1.1.2)输入与输出应是平衡的,对地不平衡度应不小于40dB。四线:应大于48dB。

3.2.2.1,3回波损耗(见4.7.1.1.3)应符合GJB1142.2中5.8.4.2的规定。3.2.2.1.4频率衰减失真(见4.7.1.1.4)应符合GJB1142.2中5.8.4.4的规定3.2.2.1.5增益随输入电平的变化(见4.7.1.1.5)应符合GJB1142.2中5.8.4.5的规定。3. 2. 2. 1. 6空闲噪声(见4.7.1,1.6)应符合GJB1142.2中5.8.4.6的规定。3.2.2.1.7量化和谐波失真随输入电平的变化(见4.7.1.1.7)应符合GJB1142.2中5.8.4.7的规定,3.2.2.1.8交调失真(见4.7.1.1.8)通道各成份的交调电平应分别小于信号电25dB3.2.2.2数字用户接口模块

3.2.2.2.1比特率和容差(见4.7.1.2.1))标称比特率:16kbit/s:

容差:±50×10-。

3.2.2.2.2输入阻抗和波损耗(见4.7.1.2.2)输入阻抗为130Q;在1302负载电阻上测试回波损耗,4~8.8kHz时,问波损耗优于16 dB。

3.2.2.2.3平衡式输入输出(死4.7.1.2.3)输入及输出口应为平衡的。

3.2.2.2.4发送电压(见4.7.1.2.4))四线连接:2V;

二线连接:1V。

3.2.2.2.5输出信号(见4.7.1.2.5)当在1302负载电阻两端测量线路接口的输出信号时,正负咏冲幅度之比成为-6 -

rrkAoNkAca

1±0.05。波形由产品规范规定。3.2.2.2.6衰耗(见4.7.1.2.6)

SJ 20679—1998

模块在输入、输出之间引入的相应衰减应为四线连接小于21 dB;

二线连接小于15dB。

3.2.2.3数据用户接口模块

3.2.2.3.1数据分类

数据分类见 GJB 1142.2中5.9.3.23.2.2.3.2第一类数据误码率(见 4.7.1.3.1)在数据接口处,接收数据误码率应等于载码电路误码率。3.2.2.3.3第二类数据误码率(见4.7.1.3.2)当载码电路误码率Pe≤1x10-2时,则在数据接口处的数据误码率Pe≤1x10-。3.2.2. 3.4第三类数据误码率(见4.7.1.3.3)当载码电路误码率Pe≤[×10-2时,测在数据接口处的数据误码率 Pe≤1x10-5。3.2.2.3.5第四类数据误码率(见4.7.1.3.4)当载码电路误码率Pe≤1×10-3时,则在数据接口处的数据误码率Pe≤1×10-6。3.3模块外形尺寸

模块外形尺寸7xbxh,mm:220x100×18或220x111.75×18。3.4可靠性要求

模块的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不小于30000h。3.5环境要求

3.5.1工作状态

3. 5.1.1 工作温度

工作温度见表3。

3.5.2非工作状态

3. 6.2. 1 贮存温度

a. 低: -55 °C:

b高温:125°℃。

3.5.2.2搬动

SJ 20679—1998

振动方式:采用正弦扫频振动:a.

b严酷等级:应符合表4的规定。表4

颊率范围

50~500

位移(双振辐)

3.5.2.3混热

温度:30°℃~60℃;

b.相对湿度:95%:

c.试验周期:24h

d试验次数:10次。

3. 5. 2. 4冲击

试验时间

min/km

30/1600

每个轴向试验时间

最大试验时间

冲击婴求应符合GJB367.2中《408冲击试验》表408--1的规定,3.5.2.5温度冲击

扫描时间

(5 ~~200 - 5 Hz)

温度冲击要求应符合GJB367.2中《405温度冲出试验》第3章的规定,3.5.2.6霉菌

霉菌要求应符合GJB367.2 中(412霉菌试验》第 3章的规定。3.5.2.7盐雾

盐客要求应符合 GJB 367.2中(413盐雾试验》第3章的规定:3.6电磁兼容性要求

模块电磁兼容性要求应符合GJB151A中有关规定,具体规定由产品规范或合同规定。

3.7维修性

模块平均修复时间(MTTR)小丁或等于0.5h3.8标志和代号

3.8.1标志

应标出模块型号、等级、商标、出厂国期。3. 8.2位置

KAoNrKAca-

SJ 20679--1998

在模块主视图标记模块型号和等级:商标和出厂日期标志由产品规范规定:3.8.3代号

型号和等级表示由三部份组成,见图4。MCS

名称(主称)

图4型号和代号

a:名称(主称):朋英文大写字母MCS(用户接口模块)表示:b.类型:用英文大写字母A(模拟)、D(数字)和T(数据)表示,见表1:c.等级:用罗马数字1、I表示,见表2。3.9外观质量

a.文字、符号应清晰:

b.模块、引出脚应结构牢固、并无损伤。3.10电源和功耗

3.10.1电源

直流输入电压: 5 V±0.5 V:12 V±1.2 V: -48=4.8 V。3.10.2功耗

模块功耗由产品规范规定。

3.11接口

a.模块的安装采用64芯或96芯连接器,脚间距为2.54mml:其封装由产品规范规定:

输入电源、接地脚固定出脚号见表5,裘5

-48V(正)

-48 V(负)

4质量保证规定

4.1检验责任

SJ 20679--1998

除合同或订单另有规定外,承制方应负责完成本规范规定的所有检验。必要时,订购方或上级鉴定机构有权对规定的任一检验项目进行检验。4.1.1合格贵任

所有产品必须符合规范第3章和第5章的所有要求。本规范中规定的检验应成为承制单位整个检验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若合同中包括本规范未规定的检验要求,承制方还应保证所提交验收的产品符合合同要求,质量一致性抽样不允许提交明知有缺陷的产品,也不能要求订购方接收有缺陷的产品。4.2检验分类

本规范规定的检验分为:

a、鉴定检验:

b.质最一致性检验。

4.3检验条件

4.3.1标准大气条件

除另有规定外,应在下列试验的标推大气条件下进行各种检验:a,环境温度:15℃~35℃

b.相对湿度:20%80%;

c.气压:试验场所气压。

4.3.2试验仪器

所有测试设备和仪表其性能指标应高于被测指标精度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数量级,并在计量合格的有效期间内。4.4鉴定检验

鉴定检验一般在设计定型和生产定型时进行,当模块的主要设计、工艺、材料有重大改变而影响模块的重要性能,使原米的鉴定结果不再有效时,也应进行鉴定检验,4.4.1样品数量

鉴定检验的样品数量,一般不少于10块。可靠性试验的样品数量按合同规定或由承制方和订购方共同商定。4.4.2检验项目

检验项目见表6,具体检验顺序由产品规范规定。4.4.3合格判据

所有检验项目均满足第3章和第5章的要求时,则判为鉴定检验合格。如果任何一个检验项目不符合规定要求,则应暂停检验,承制方应对不合格项目- 10-

TKANiKAca-

现行

北检院检验检测中心能够参考《SJ 20679-1998 通信用户接口模块通用规范》中的检验检测项目,对规范内及相关产品的技术要求及各项指标进行分析测试。并出具检测报告。

检测范围包含《SJ 20679-1998 通信用户接口模块通用规范》中适用范围中的所有样品。

测试项目

按照标准中给出的实验方法及实验方案、对需要检测的项目进行检验测试,检测项目包含《SJ 20679-1998 通信用户接口模块通用规范》中规定的所有项目,以及出厂检验、型式检验等。

热门检测项目推荐

检测流程

线上咨询或者拨打咨询电话;

获取样品信息和检测项目;

支付检测费用并签署委托书;

开展实验,获取相关数据资料;

出具检测报告。

北检研究院的服务范围

1、指标检测:按国标、行标及其他规范方法检测

2、仪器共享:按仪器规范或用户提供的规范检测

3、主成分分析:对含量高的组分或你所规定的某种组分进行5~7天检测。

4,样品前处理:对产品进行预处理后,进行样品前处理,包括样品的采集与保存,样品的提取与分离,样品的鉴定以及样品的初步分析,通过逆向剖析确定原料化学名称及含量等共10个步骤;

5、深度分析:根据成分分析对采购的原料标准品做准确的定性定量检测,然后给出参考工艺及原料的推荐。最后对产品的质量控制及生产过程中出现问题及时解决。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