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GB/T 5267.1-2002 紧固件 电镀层

北检院检测中心  |  点击量:14次  |  2024-12-17 16:06:00  

标准中涉及的相关检测项目

标准《GB/T 5267.1-2002 紧固件 电镀层》主要涉及紧固件电镀层的各类检测项目、检测方法以及涉及的产品类型。以下是相关内容的概述:

检测项目包括:

检测方法包括:

  • 显微镜测量法,用于测量镀层厚度
  • 破坏性测试,用于评估附着力
  • 化学测试,来测试耐腐蚀性
  • 视觉检查,以及使用涂层测厚仪器

涉及产品包括:

  • 各类工业紧固件,如螺栓、螺母、螺钉等
  • 涵盖各种材料的紧固件,包括钢、铁、铝合金紧固件
  • 适用于需进行电镀表面处理的紧固件产品

以上检测项目及方法确保了紧固件在使用中的性能及耐用性,帮助工业产品在不同使用环境中仍能保持必要的机械及化学特性。

GB/T 5267.1-2002 紧固件 电镀层的基本信息

标准名:紧固件 电镀层

标准号:GB/T 5267.1-2002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发布日期:2002-12-05

实施日期:2003-06-01

标准状态:现行

GB/T 5267.1-2002 紧固件 电镀层的简介

本部分规定了钢或钢合金电镀紧固件的尺寸要求、镀层厚度,并给出了高抗拉强度固件或硬化或表面淬硬紧固件消除氢脆的建议。本部分适用于螺纹紧固件电镀层,或其他螺纹零件。对自攻螺钉等的适用情况,见第8章。本部分的规定也适用于非螺纹零件,如垫圈和销。GB/T5267.1-2002紧固件电镀层GB/T5267.1-2002

GB/T 5267.1-2002 紧固件 电镀层的部分内容

ICS21.060.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5267.1-2002/IS04042:1999代替GB/T5267--1985

紧固件

电镀层

Fasteners-Electroplated coatings(ISO4042.1999,IDT)

2002-12-05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2003-06-01实施

GB/T5267.1—2002/ISO4042:1999本部分是国家标准“紧固件表面处理”系列标准之一。该系列包括:a)GB/T5267.1—2002紧固件电镀层;b)GB/T5267.2—2002紧固件非电解锌片涂层。本部分等同采用国际标准ISO4042:1999《紧固件电镀层》(英文版)。本部分代替GB/T5267—1985《螺纹紧固件电镀层》。本部分与GB/T5267--1985相比主要变化如下:修改标准编号(1985年版为GB/T5267:本版为GB/T5267.1);一调整术语和定义内容(1985年版的第2章;本版的第3章);取消电镀层的使用条件(1985年版的4.2);一增加螺距P=0.2~0.3mm的镀层厚度上偏差值的规定,并调整部分其他螺距的镀层上偏差值的规定(1985年版的第5章表4和表5;本版的表2);-取消旧标准有关镀层厚度验收检查的规定,采用GB/T90.1的规定(1985年版的第8章;本版的第11章);

调整补充有关去除氢脆的资料(1985年版的第9章和附录C,本版的第6章和附录A);取消局部厚度的测量方法(1985年版的附录B);-增加螺纹零件电镀层厚度的代码标记制度(见第13章及附录E),-调整对可容纳的金属镀层厚度的指导程序”的规定内容(1985年版的附录E;本版的附录C);增加镀层标记示例(见附录F)。本部分的附录D和附录E为规范性附录,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F和附录G为资料性附录。本部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本部分由全国紧固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CSBTS/TC85)归口。本部分由机械科学研究院负责起草。本部分于1985年7月首次发布。

1范围

紧固件

电镀层

GB/T5267.1—2002/ISO4042:1999本部分规定了钢或铜合金电镀紧固件的尺寸要求、镀层厚度,并给出了高抗拉强度紧固件或硬化或表面淬硬紧固件消除氢脆的建议。本部分适用于螺纹紧固件电镀层,或其他螺纹零件。对自攻螺钉等的适用情况,见第8章。本部分的规定也适用于非螺纹零件,如垫圈和销。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GB/T5267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2紧固件验收检查(idtISO3269.2000)GB/T90.1-2002

GB/T192—1981普通螺纹基本牙型GB/T1237—2000

紧固件标记方法(egvISO8991:1986)GB/T25161981

普通螺纹偏差表(直径1~355mm)紧固件机械性能检查氢脆用预载荷试验平行支承面法(idtGB/T3098.17—2000

ISO15530:1999)

GB/T3934-1983

GB/T5782—2000

GB/T9145-—1988

GB/T 9797--1997

GB/T9798-1997

GB/T9799—1997

GB/T98001988

GB/T10125--1997

GB/T11374-1989

GB/T13346—1992

ISO9587)

1SO95882

3术语和定义

普通螺纹量规(neq1SO1502:1978)六角头螺栓(eqvISO4014:1999)商品紧固件的中等精度普通螺纹极限尺寸(egvISO965-2:1980)金属覆盖层镍十铬和铜十镍+铬电沉积层(egvISO1456:1988)金属覆盖层镍电沉积层(eqvISO1458:1988)金属覆盖层钢铁上的锌电镀层(eqyISO2081:1986)电镀锌和电镀镐层的铬酸盐转化膜(eqvISO4520:1981)人造气氛腐蚀试验盐雾试验(eqvISO9227:1990)热喷涂涂层厚度的无损测量方法(neqISO2064:1980)金属覆盖层钢铁上的镐电镀层(idtISO2082:1986)金属和其他无机覆盖层减小氢脆风险钢铁制品的预处理金属和其他无机覆盖层减小氢脆风险钢铁制品的镀后处理本部分给出的术语和定义,与GB/T11374(尤其是有效表面、测试区域、局部厚度和最小局部厚度)和GB/T90.1给出的定义共同使用。3.1

在同一时间、同一工艺加工的制造批中,相同型式尺寸紧固件的数量。1)即将发行。

2)即将发行。

GB/T5267.1—2002/ISO4042:19993.2

生产运行(管理)

加工零件的这些批,镀层工艺或组成要素是连续而无任何改变的。3.3

批平均厚度

假定镀层是均匀分布在该批零件的表面,计算镀层的平均厚度。3.4

烘于干

为使氢脆风险减少到最小,在给定的温度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加热零件的过程。3.5

烘于保温时间

零件完全达到规定温度须保持的时间。4尺寸要求和量规检查

4.1电镀前尺寸要求

除非为满足功能需要,对螺纹或其他部位,明确规定允许尽可能地制出比标准螺纹更厚的镀层,否则,镀前尺寸应符合相应的国家标准或其他适用标准的规定。镀层厚度适用于按GB/T192GB/T9145和GB/T2516规定的普通螺纹,并取决于基本偏差的可利用性,还取决于螺纹和下列公差带位置:外螺纹:多、f.e;

-内螺纹:G,或有要求时:H。

这些公差带位置优先用于电镀层。4.2电镀后的尺寸要求

电镀后,普通螺纹按GB/T3934的规定:用公差带位置为h或H的通规分别检验外螺纹或内螺纹。

其他产品尺寸要求仅适用于镀前。注:应当注意,在内扳拧的情况下,相对较厚的镀层可能影响公差较严的尺寸,在这种情况下,供需双方应有协议。对普通螺纹推荐镀层的适用性,受有关螺纹基本偏差和螺距以及公差带位置的限制。在外螺纹的情况下,镀层不应超出零线(基本尺寸);在内螺纹的情况下,也不应低于零线。即如果公差带没能达到零线(基本尺寸)时,对公差带位置为H的内螺纹,仅可电镀适度的镀层摩度。5其他要求

其他涉及外观、黏着性、韧性和耐腐蚀等电镀要求,应符合相关的国家标准(GB/T9797、GB/T9798:GB/T9799和GB/T13346)规定。6减少氢脆措施

零件在下列情况下,存在氢脆失效的危险:高抗拉强度或硬化或表面率硬;吸附氢原子,

一在拉伸应力状态下。

当芯部硬度或表面硬度大于320HV时,应在工艺过程中通过试验对氢脆进行检验,如按GB/T3098.17进行,以确保工艺过程中发生的氢脆在可控状态下。如发现氢脆存在,应修改制造工艺过程的参数,包括烘干过程(更详细的资料,见资料性附录A)。2

GB/T5267.1—2002/ISO4042:1999当硬度超过365HV时,供需双方应在协议中明确规定如何控制氢脆风险的条款;如无此协议,制造者则应采用其推荐的操作规程,以减少氢脆发生的风险。不能保证完全消除氢脆。如果希望减少氢脆发生的概率,修改任何工艺过程都应进行评估。注:生产过程中,工艺试验是减少氢脆的有效方法。7防腐蚀措施

电镀层的防腐蚀性能主要取决于镀层厚度。除增加镀层厚度,铬酸盐转化处理也可增加锌和隔镀层的防腐蚀性能。

与金属制品和原材料的接触、湿度和工作温度的持续时间和频率,都可能影响镀层的防护性能。当出现不知如何选取时,需要听取专家的建议。由于在铁基上镀锌(Zn)或镉(Cd)的阳极小于钢基金属制品,因面,应提供阴极保护。与此相反,镀镍(Ni)和铬(Cr),比钢基金属制品需要增大阳极,并且,当覆盖层损坏或起凹点时,可能加速零件的腐蚀。

镐镀层详见GB/T13346:

锌镀层详见GB/T9799;

镍镀层详见GB/T9798;

镍+铬和铜+镍十铬镀层详见GB/T9797;铬酸盐转化处理详见GB/T9800

注:金属镀层耐腐蚀盐雾试验资料,在资料性附录B中给出。8对可切削或辗压出与其相配的内螺纹的紧固件的适用性所有推荐的镀层均适用于可切削或镶压出与其相配的内螺纹的螺钉,如木螺钉、自攻螺钉、自钻自攻螺钉和自挤螺钉。除有其他规定外,表1给出的批平均厚度的最大值可忽略不计。9镀层厚度的技术要求

由有关电镀标准推荐的公称镀层厚度,以及相应的局部厚度和批平均厚度,在表1中给出。为降低因镀层厚度造成的螺纹装配中产生干涉的风险,镀层厚度不能超过1/4螺纹基本偏差,见表2规定的数值。

注:可容纳的镀层厚度指导值,在资料性附录C中给出,实际镀层厚度的测量应按第10章规定的方法之一进行,其测量值应符合表1规定。表1镀层厚度

有效镀层厚度

公称镀层厚度

局部厚度测量见10.1.

b批平均厚度测量见10.2。

局部厚度

批平均厚度

单位为微米

如果螺纹零件公称长度>5&,在测量批乎均厚度时,应使用小于表1规定的公称镀层厚度,见表2。

GB/T5267.1—2002/IS04042:1999xe

/葡面

ps>potpot>>

pst>>pot por>ss

(8\)9'

GB/T5267.1-—2002/ISO4042:1999555

PI>>Po oT>>pg

PSI>>PO1 POI>>Ps

pst>>po1po>>psg>

(09)9s

GB/T5267.1—2002/IS04042:199910镀层厚度的测量

10.1局部厚度

局部厚度不应小于订单中规定的最小厚度,并按镀层标准规定的方法之一进行测量。螺栓、螺钉和螺母厚度测量应在图1所示的试验表面进行。一测量部位。

图1紧固件局部镀层厚度测量部位10.2批平均厚度

批平均厚度测量应按规范性附录D所述的方法进行。当测量值超过批平均厚度最大值时,如果镀后螺纹能用适当的通规(H或h)验收通过,则不应拒收。10.3试验方法的一致性

除非另有规定,局部镀层厚度应进行测量。注:大部分螺钉和螺栓是批量滚简电镀,其结果是最大镀层厚度总是在零件末端。这一结果造成长度或螺栓或螺钉的直径增加,按照螺距尺寸规定减小镀层厚度是可以接受的。11镀层厚度的抽样检查

镀层厚度的抽样检查按GB/T90.1规定。12签订电镀技术要求

按本部分要求订购电镀螺纹零件时,应对电镀者提供下列信息:镀层标记,以及有要求时,还可提供按本部分所希望的镀层;a

零件材料和状态,如热处理、硬度或其他性能等在电镀过程可能受影响的性能;应力消除状态,如需要,应在电镀之前进行;如需要,对氢脆风险的预防措施(见第6章)的技术要求;如需要,批平均镀层厚度测量优先(见第10章);选择电镀或减小螺纹尺寸的技术要求;有关光泽或无光泽要求,除非另有规定,应提供光亮处理;补充的镀层技术要求,如润滑要求。13标记

紧固件标记应按相应的产品标准规定。表面镀层的标记应按GB/T1237规定增加到产品的标记中,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A类:见规范性附录E代号标记方法,或B类:见GB/T9797(镍+铬和铜+镍+铬)、GB/T9799(锌)、GB/T13346(镉)和GB/T9800(铬酸盐转化膜)规定的分级和类型代号。镀层标记示例见资料性附录F。

A.1绪论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去除氢脆措施

GB/T5267.1-2002/IS04042:1999当氢原子进人钢或某些其他金属制品,如铝或钛合金,在低于屈服强度的应力状态下或合金的公称强度下,它将可能导致延伸性或承载能力丧失、裂纹(通常是亚微观的)或严重的脆性失效。这种现象在合金中经常发生,表现为:当用常规拉力试验检查时,虽在延伸性方面无显著降低,但通常被以为是由于氢而导致延迟脆性失效、氢应力裂纹或氢脆。在热处理、气体渗碳、清洗、包装、磷化处理、电镀、自身催化过程中,以及在服役环境中,由于阴极保护的反作用或腐蚀的反作用,氢原子都可能进人基体。在加工过程中,氢原子也可能进入,如辗制螺纹、机加工和钻削中因不适当的润滑而烧焦,还有焊接或钎焊工序。零件经机械加工、磨削、冷成形或冷拔后,尤其再进行摔硬热处理,则极易受氢脆破坏。研究结果表明:易受氢脆影响的任何材料,在一个给定的试验中,可直接显示其滞留氢的密度(取样的型式和有效性)。因此,时间-温度与烘干过程的关系取决于钢的成分与结构,以及镀层金属材料和电镀的过程。此外,对最高强度的钢,随着时间和温度的降低,烘干过程的效果会迅速减小。注1:上述两段是ISO9588基本内容介绍。注2:“取样”涉及在钢结构中某些金相品格,也还包括氢原子可能结合的外部原子、晶格位移等。如此结合的氢对高应力区域的位移是非常(不能再)自由的,并且促使引发跪性失效。取样可能是可逆型或非可逆型的。更多的信息,见卓埃诺教授的论文TROIANO,A.R,Theroleofhydrogenandotherinterstitialsinthemechanical behavior of metals,Transactions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Metals,Vol. 52,1960,p.54.]还有其他很多原因导致紧固件氢脆。制造的全过程应控制在氢脆产生概率减少至最小。本附录给出的程序示例,在紧固件电镀的加工过程中,能够减少氢脆产生的概率。A.2降低应力的措施

冷加工硬度大于或等于320HV,并进行电镀的紧固件可增加应力释放过程。但这一过程应在A.3规定的清洗过程之前进行。如果该过程按第12章提供的要求进行,则该过程的温度和持续时间应按零件的设计、工艺和零件的热处理条件不同而变化,并应及时通知电镀者。硬度超过320HV的零件进行机械加工、磨削、冷成形或冷拔后的热处理则应符合ISO9587规定。在有意引人残余应力的情况下,应力释放不会令人满意,如螺钉在热处理后辗制螺纹。A.3清洗过程

清洗过程可能导致氢附着钢而造成电镀后的脆断。除非另有协议,热处理或加工硬化的硬度大于或等于320HV的零件应使用防腐蚀酸、碱性或机方法进行清洗。浸人防腐蚀酸中的时间取决于零件表面可容纳的状态和最小持续时间。注:添加合适的防腐蚀酸可以减少对钢的侵蚀和氢附着。热处理或冷作硬化的硬度超过385HV或性能等级12.9级及其以上的零件不适宜进行酸洗处理。使用特殊的无酸方法的前处理是合理的,如干磨、喷砂或碱性除锈。为进行电镀,钢制零件表面应经特殊处理,即经最小浸人时间清洗后再进行电镀。A.4电镀过程

经热处理或冷作硬化,硬度超过365HV的紧固件,使用大阴极功率电镀溶液电镀是合理的。GB/T5267.1—2002/IS04042:1999A.5烘干过程

随着硬度的提高、冷作硬化程度的增加和钢零件的含碳量和(或)某些其他元素的增加,在酸洗和电镀过程中,氢的溶解度和因此产生的吸收氢的总量也将增加。同时,可造成脆断的氢的极限数量减少。电镀后烘于过程的有利效果是:由于钢中氢的蒸发和(或)不可逆的收集而释放氢原子。零件应烘干4h,并最好是在电镀后1h、铬酸盐处理之前进行。零件的温度为200℃~230℃。最高温度应考惠镀层材料和基体材料的种类。某些材料,如锡和某些零件的物理性能,使用这些温度可能得到相反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应要求采用较低的温度和较长的回火保温时间。这些要求应经供需双方协议。

增加镀层厚度,则增加氢释放的难度。当镀层厚度仅为2μm~5um时,推广采用一种过渡的烘干程序,可减小氢脆风险。

为减小氢脆,使用者可能同意使用能够表明是有效的其他方法。不应设想,推荐的烘干程序在所有情况下都能完全避免氢脆。如果对一个零件的烘干时间和温度已证明是有效的,则该时间和温度可供替代使用。但对所有零件,不应采用超过零件回火的温度进行烘干。通常,较低的烘干温度要求较长的保温时间。一些钢的化学成分与工艺条件的综合结果,可能对氢脆产生一个较高的敏感度。较大直径的紧固件比小直径的,有较小的敏感度。在本部分发布之时,尚未考虑尽可能地给出精确的烘干持续时间。8h是考虑到的一个烘干持续时间的典型示例。然而,在200℃~230℃的温度下,根据零件的种类和规格、零件几何形状,机械性能、清洗和电镀工艺,在2h~24h的范围内选取烘干持续时间,是可能适合使用的附录B

(资料性附录)

GB/T5267.1—2002/IS04042:1999金属镀层盐雾腐蚀的防护性能

本附录给出了在GB/T10125规定的盐雾试验条件下,锌和镉镀层经铬酸盐转化(见表B.1和表B.2),及镍和镍/铬镀层(见表B.3)的盐雾腐蚀防护性能。表B.1锌和镉中性盐雾腐蚀的防护性能镀层标记代号:

(B类)

Fe/Zn或Fe/Cd3c1A

Fe/Zn或Fe/Cd3c1B

Fe/Zn或Fe/Cd3c2C

Fe/Zn或Fe/Cd3c2D

Fe/Zn或Fe/Cd5c1A

Fe/Zn或Fe/Cd5c1B

Fe/Zn或Fe/Cd5c2C

Fe/Zn或Fe/Cd5c2D

Fe/Zn或Fe/Cd5Bk

Fe/Zn或Fe/Cd8c1A

Fe/Zn或Fe/Cd8clB

Fe/Zn或Fe/Cd8c2C

Fe/Zn或Fe/Cd8c2D

Fe/Zn或Fe/Cd8Bk

Fe/Zn或Fe/Cd12c1A

Fe/Zn或Fe/Cd12c1B

Fe/Zn或Fe/Cd12c2C

Fe/Zn或Fe/Cd12c2D

Fe/Zn或Fe/Cd12Bk

Fe/Zn或Fe/Cd25clA

Fe/Zn或Fe/Cd25c1B

Fe/Zn或Fe/Cd25c2C

Fe/Zn或Fe/Cd25c2D

Fe/Zn或Fe/Cd25Bk

公称镀层厚度/μm

铬酸盐处理标记

第1次出现白色

腐蚀物时间/h

第1次出现红色

铁锈时间/h

鍋镀层

尚无合适数据

a锌镀层的类型代号,见GB/T9799:镀层的类型代号,见GB/T13346。b代号标记方法,见第13章。

。铬酸盐处理的标记,见表B2。d薄镀层削弱铬酸盐处理的性能。锌镀层

GB/T5267.1—2002/ISO4042:1999分级

类型代号

不透明

表B.2铬酸盐处理的标记

典型外观

透明的、光亮的、有时带轻微的蓝色略带彩虹色且透明的

黄彩虹色的

橄榄绿隐约可见棕色或青铜色

略带彩虹色的黑色

注:本表比GB/T9800补充了黑色处理。a除A~D外,还可选择黑色膜层。防护性

轻度,如:手持时的防锈或者在中等腐蚀条件下防高湿

相当好,包括对菜些有机气氮的防护不同程度的腐蚀防护性

表B.3镍和镍/铬镀层的盐雾腐蚀防护性能键层标记*(B类)

铜或铜合金基体

镍+铬d

Cu/Ni3b

Cu/Ni5b

Cu/Ni10bCu/Ni10bCrr

Cu/Ni20b

不推荐

Cu/Ni20b Cr

Cu/Ni30d

Fe/Ni5b

Fe/Ni10b

Fe/Ni20b

Fe/Ni30b

不推荐

a镍镀层的类型代号,见GB/T9797。b代号标记方法,见第13章。

℃“b\表示光亮镍镀层,而\d\表示镀双层镍。d“”表示普通套镀铬,最小厚度0.3μm。铁金属材料基体

镍十铬或铜十

镍+铬d

Fe/Ni 5bCr

Fe/Ni10bCr

Fe/Cu10Ni5b

Fe/Ni20bCr

Fe/Cu20Ni

e对Ni/Cr镀层,通常不规定进行中性盐雾试验(NSS),40dCr

f对较薄的镀层,在铜加速盐雾试验(CASS)中,由于实施时间太短而无意义。10

有效表面第1次出现红色铁锈

中性盐雾试验

(NSS)e

铜加速盐雾

试验(CASS)

现行

北检院检验检测中心能够参考《GB/T 5267.1-2002 紧固件 电镀层》中的检验检测项目,对规范内及相关产品的技术要求及各项指标进行分析测试。并出具检测报告。

检测范围包含《GB/T 5267.1-2002 紧固件 电镀层》中适用范围中的所有样品。

测试项目

按照标准中给出的实验方法及实验方案、对需要检测的项目进行检验测试,检测项目包含《GB/T 5267.1-2002 紧固件 电镀层》中规定的所有项目,以及出厂检验、型式检验等。

热门检测项目推荐

检测流程

线上咨询或者拨打咨询电话;

获取样品信息和检测项目;

支付检测费用并签署委托书;

开展实验,获取相关数据资料;

出具检测报告。

北检研究院的服务范围

1、指标检测:按国标、行标及其他规范方法检测

2、仪器共享:按仪器规范或用户提供的规范检测

3、主成分分析:对含量高的组分或你所规定的某种组分进行5~7天检测。

4,样品前处理:对产品进行预处理后,进行样品前处理,包括样品的采集与保存,样品的提取与分离,样品的鉴定以及样品的初步分析,通过逆向剖析确定原料化学名称及含量等共10个步骤;

5、深度分析:根据成分分析对采购的原料标准品做准确的定性定量检测,然后给出参考工艺及原料的推荐。最后对产品的质量控制及生产过程中出现问题及时解决。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