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GB/T 5713-1997 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耐水色牢度

北检院检测中心  |  点击量:8次  |  2024-12-17 22:27:51  

标准中涉及的相关检测项目

标准 《GB/T 5713-1997 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耐水色牢度 主要涉及以下相关检测项目和方法:

检测项目:

  • 耐水色牢度
  • 耐湿摩擦色牢度

检测方法:

  1. 在规定的条件下,通过对试样进行水浸处理,评估因水的影响而导致的颜色变化和染色物的剥离程度。
  2. 检测过程中通常会使用灰卡对比方法来评定色牢度级别,分为变色和沾色两个方面。

涉及产品:

该标准适用于各类纺织品。例如:

  • 服装面料
  • 家纺用品(如床上用品、窗帘)
  • 装饰用纺织品
  • 其他需要进行耐水色牢度检测的纺织制品

这个标准为纺织品生产和质量控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保证了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的色牢度表现。

GB/T 5713-1997 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耐水色牢度的基本信息

标准名: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耐水色牢度

标准号:GB/T 5713-1997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发布日期:1997-06-09

实施日期:1997-12-01

标准状态:现行

GB/T 5713-1997 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耐水色牢度的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测定各类纺织品的颜色耐水浸渍能力的方法。GB/T5713-1997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水色牢度GB/T5713-1997

GB/T 5713-1997 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耐水色牢度的部分内容

GB/T5713-1997

前.言

本标准是根据ISO105-E01:1994《纺织品色牢度试验E01部分:耐水色牢度》对GB5713—85进行修订的,修订后的文本等效于ISO105-E01:1994。根据GB/T1.1一1993规定,修改了封面及题头编写格式,采用了ISO前言,增加了前言,取消了附加说明,将其内容并入前言中。本标准对GB5713—85修改了如下内容:1.按ISO105规定在相应章节内增加了多纤维贴衬织物及其与试样的组合方法。2.试验用水改为三级水。

3.长度单位改为mm。

4.增加三个注释:(1)原附录的仪器说明;(2)说明仪器的最大装载能力:(3)试样从仪器中取出,不允许有风干的试样。

5.试验报告要求内容按ISO增加对使用标准编号说明、试样规格说明和多纤维贴衬织物使用的说明。

本标准从实施之日起,代替GB5713--85。本标准由中国纺织总会提出。

本标推由中国纺织总会标准化研究所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纺织总会标准化研究所、上海纺织标准计量研究所、上海毛麻纺织科学技术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陆文宝、析敏、郑志俊、齐亚民、徐介寿。本标准于1985年首次发布。

本标准委托中国纺织总会标准化研究所负责解释。45

GB/T5713—1997

ISO前言

ISO(国际标准化组织)为各国标准组织的国际联盟(ISO成员)。国际标准的准备工作通常由ISO技术委员会完成。各成员对技术委员会已建立的项目有兴趣,则有权参加该委员会。官方与非官方的国际组织,与ISO取得联系,亦可参与工作。ISO在电工技术标准化的一切事项中均与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取得紧密联系。

技术委员会采纳的国际标准草案向成员传递投票,75%以上赞成方作为国际标准发布。国际标准ISO105-E01是由ISO/TC38/SC1纺织品技术委员会有色纺织品及染料试验分委员会制定的。

本第4版对第3版作了技术修订,取消和代替了第3版(ISO105-E01:1989)。ISO105已发行了13个“部分”,每部分由一个字母代表(如“A部分”),出版年份在1978和1985年间。每-部分包括一系列的“篇”,用相应字母及二位数字代表(如“A01篇”)。这些篇现称\部分”,以单行本出版,但保留了原来的字母和数字,在ISO105-A01中有完整目录表。46

1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纺织品色牢度试验

耐水色牢度

Textiles-Tests for colour fastness -Colour fastness to water

本标准规定了测定各类纺织品的颜色耐水浸渍能力的方法。2引用标准

GB/T 5713—1997

eqv IS0 105-E01: 1994

代替GB 5713—85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250--1995评定变色用灰色样-卡(idtISO105-A02:1993)GB251—1995评定沾色用灰色样卡(idtISO.105-A03:1993)GB/T6151--1997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试验通则(eqvISO105-A01:1994)GB7564~7568—87纺织品色牢度试验用标准贴衬织物规格(neqISO105-F:1985)GB11404—89纺织品色牢度试验多纤维贴衬织物规格(negISO105-F10:1989)3原理

纺织品试样与一或二块规定的贴衬织物贴合一起,漫入水中,挤去水分,置于试验装置的两块平板中间,承受规定压力。干燥试样和贴衬织物,用灰色样卡评定试样的变色和贴衬织物的沾色。4设备和试剂

4.1试验装置:由一副不锈钢架构成,架内匹配一块质量为5kg的重锤,底部为60mm×115mm,使置于约60mm×115mm×1.5mm的玻璃或丙烯酸树脂板间的40mm×100mm试样受压12.5kPa。试验装置应保证当试验时重块取去,仍能保持试样受压12.5kPa不变。如组合试样尺寸不足40mm×100mm,重块施加于试样的压力仍应为12.5kPa。注1能获得相同结果的其他装置,亦可使用。4.2烘箱:温度保持在37℃士2℃。4.3三级水(按GB/T6151—1997,8.1)。4.4贴衬织物(按GB/T6151--1997.8.2),按4.4.1或4.4.2.任选其一。4.4.1-块符合于GB11404的多纤维贴衬织物。4.4.2二块符合于GB7564~~7568相应章节的单纤维贴衬织物。第一块用试样的同类纤维制成,第二块则由表1规定的纤维制成。如试样为混纺或交织品,则第一块用主要含量的纤维制成,第二块用欲要含量的纤维制成。或另作规定。国家技术监督局1997-06-09批准1997-12-01实施

第一块是:

醋酯或三醋酯

聚酰胺

聚丙烯腈

GB/T 5713—1997

表1单纤维贴衬织物

4.4.3如需要,用一块不上色的织物(如聚丙烯类)。则第二块是:

羊毛或棉

羊毛或棉

羊毛或棉

4.5评定变色用灰色样卡,应符合GB250;评定沾色用灰色样卡,应符合GB251。5试样

5.1如样品是织物,按下述方法之一制备试样:a)取40mm×100mm试样一块,正面与-块40mm×100mm多纤维贴衬织物(4.4.1)相接触,沿一短边缝合,形成一个组合试样。b)取40mm×100mm试样一块,夹于两块40mm×100mm单纤维贴衬织物(4.4.2)之间,沿一短边缝合,形成一个组合试样。5.2如样品是纱线或散纤维,取纱线或散纤维约等于贴衬织物总质量之半,按下述方法之一制备试样:a)夹于一块40mm×100mm多纤维贴衬织物及一块40mm×100mm染不上色的织物(4.4.3)之间,沿四边缝合(按GB/T6151--1997,9.3.3.4),形成一个组合试样。b)夹于两块40mm×100mm规定的单纤维贴衬织物之间,沿四边缝合,形成一个组合试样。6操作程序

6.1组合试样在室温下置于三级水(4.3)中,完全浸湿。倒去溶液,平置于两块玻璃或丙烯酸树脂板(4.1)之间,放于预热的试验装置中,受压12.5kPa。注2:每台试验设备,可装多至10块试样,每块试样间,用一块板隔开。6.2带有组合试样的装置(4.1),放入烘箱(4.2)内,于37℃士2℃下处理4h。6.3展开组合试样,使试样和贴衬仅由一条缝线连接(如需要,断开所有缝线),悬挂在不超过60℃的空气中干燥。

注3:发现有风干的试样,必须弃去,重做。6.4用灰色样卡(45)评定试样的变色和贴衬织物的沾色。7试验报告

应包括下列资料:

a)本标准的编号.即,GB/T5713—1997:b)试样所需的具体规格;

c)试样用变色灰卡评定的变色级数;d)如用单纤维贴衬织物,所用每种单纤维贴衬织物的沾色级数;e)如用多纤维贴衬织物,所用多纤维贴衬织物类型及每种纤维的沾色级数。48

现行

北检院检验检测中心能够参考《GB/T 5713-1997 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耐水色牢度》中的检验检测项目,对规范内及相关产品的技术要求及各项指标进行分析测试。并出具检测报告。

检测范围包含《GB/T 5713-1997 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耐水色牢度》中适用范围中的所有样品。

测试项目

按照标准中给出的实验方法及实验方案、对需要检测的项目进行检验测试,检测项目包含《GB/T 5713-1997 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耐水色牢度》中规定的所有项目,以及出厂检验、型式检验等。

热门检测项目推荐

检测流程

线上咨询或者拨打咨询电话;

获取样品信息和检测项目;

支付检测费用并签署委托书;

开展实验,获取相关数据资料;

出具检测报告。

北检研究院的服务范围

1、指标检测:按国标、行标及其他规范方法检测

2、仪器共享:按仪器规范或用户提供的规范检测

3、主成分分析:对含量高的组分或你所规定的某种组分进行5~7天检测。

4,样品前处理:对产品进行预处理后,进行样品前处理,包括样品的采集与保存,样品的提取与分离,样品的鉴定以及样品的初步分析,通过逆向剖析确定原料化学名称及含量等共10个步骤;

5、深度分析:根据成分分析对采购的原料标准品做准确的定性定量检测,然后给出参考工艺及原料的推荐。最后对产品的质量控制及生产过程中出现问题及时解决。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