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HG/T 3188-2000 列管式石墨降膜吸收器

北检院检测中心  |  点击量:10次  |  2024-12-18 11:58:49  

标准中涉及的相关检测项目

以下是根据《HG/T 3188-2000 列管式石墨降膜吸收器》中提到的相关内容,涉及的检测项目、检测方法以及涉及的产品的内容总结:

1. 相关检测项目

标准中常见的检测项目通常包括以下几类:

  • 石墨降膜吸收器的外观质量检测,如外观缺陷、表面平整度等。
  • 零部件尺寸和配合公差的检测,如设备整体尺寸和加工尺寸的精度。
  • 耐压密封性检测,用于验证吸收器在规定压力下的密封性能。
  • 材料性能检测,包括石墨材料的强度、孔隙率、密度等。
  • 腐蚀性检测,评价石墨材料对酸、碱等介质的耐受能力。
  • 热力性能测试,如吸收效率、传热系数等。

2. 相关检测方法

具体检测方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 外观检测:采用目测、游标卡尺或量规等工具,检查设备外观是否符合技术规范要求。
  • 尺寸检测:使用精密量具(如千分尺)进行测量,确保尺寸精度符合要求。
  • 气密性测试:通过压力测试法,采用氮气或空气等介质,在规定的压力范围下进行密封性检测。
  • 材料分析:通过实验室测试(如密度测试、显微结构分析等)评估材料性能指标。
  • 腐蚀试验:在酸、碱溶液中进行浸泡实验,观测材料的抗腐蚀性能。
  • 失效检测:模拟试验中检测石墨设备在高温、高压、酸碱环境下的适应能力。

3. 涉及产品

根据标准涉及的产品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 用于化工厂的列管式石墨降膜吸收器。
  • 与石墨吸收器相关的附件和配件,如密封件、连接件等。
  • 其他以石墨为基材制造的耐腐蚀设备

如果需要进一步了解,还需查阅标准的具体章节内容,以便获取更加详细的检测和产品信息。

HG/T 3188-2000 列管式石墨降膜吸收器的基本信息

标准名:列管式石墨降膜吸收器

标准号:HG/T 3188-2000

标准类别:化工行业标准(HG)

发布日期:2000-06-30

实施日期:2001-05-01

标准状态:现行

HG/T 3188-2000 列管式石墨降膜吸收器的简介

HG/T3188-2000列管式石墨降膜吸收器HG/T3188-2000

HG/T 3188-2000 列管式石墨降膜吸收器的部分内容

ICS71.120

备案号7417—2000

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工行业标准

HG/T3188—2000

管壳式石墨降膜吸收器

Shell and tube graphite falling - film absorber2000-06-30发布

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

2001-05-01实施

HG/T3188—2000

本标准是HC/T3188一1980《列管式石墨降膜吸收器系列》的修订版。3一1980进行修订的。

本标准是依据HG2370--1992《石墨制化工设备技术条件》对HG/T3188本标准与HG/T3188一1980的主要技术差异如下:1.产品的技术规范的更新;

2.产品的结构作了必要的修正;3.为适应市场的需求,对系列规格作了部分补充。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代替HG/T3188一1980。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化学工业部技术监督司提出。本标准由全国非金属化工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南通扬子江石墨设备有限公司、化工部化工机械及自动化研究设计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包金坤、白网荣、周杰、李瑞清。本标准于1983年1月首次发布。

1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工行业标准

管壳式石墨降膜吸收器

Shell and Tube Graphite Falling -film AbsorberHG/T3188—2000

代替HG/T3188—1980

本标准规定了管壳式石墨降膜吸收器的分类、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和标志、包装运输的要求。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HG/T2059一1991不透性石墨管、管件技术条件HC23701992石墨制化工设备技术条件3产品分类

本产品按下封头的结构不同分为I型与Ⅱ型,I型为漫渍石墨封头,Ⅱ型为钢制衬胶封头,其中简体与浮动管板之间的密封若为填料函结构用“T\表示;0型圈密封结构的用\0\表示。3.1结构形式见图1。

3.2主要结构尺寸见表1。

3.3管口尺寸见表2。

3.4系列参数见表3。

GX245-3

GX300-5

GX350-

GX450-15

GX500-20

GX550-25

GX600-30

GX650-35

GX700-40

GX800-50

GX850-60

GX900-80

GX1000-

GX1100-120

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2000-06-30批准4

2001-05-01实施

GX245-3

GX300-5

GX350-10

GX450-15

GX500-20

GX550-25

GX600-30

GX650-35

GX700-40

GX800-50

GX850-60

GX900-80

GX1000-100

GX1100-120

压力等级MPa

管口用途

公称直径

50/110

50/110

50/110

70/130

100/170

100/170

125/200

125/200

125/200

125/200

150/225

150/225

150/225

150/225

产品酸出口

固定管板

70/150

70/150

70/150

100/200

125/225

125/225

150/280

150/280

150/280

150/280

200/335

200/335

200/335

200/335

尾气出口

HG/T3188—2000

排净口水出口

气体进口

吸收管

稀酸进口

排气口水进口

吸收管有效长度3000mm

换热面积F,m2

吸收面积,㎡2

设备重量kg

I型/Ⅱ型

395/285

460/450

595/565

870/820

1035/1020

1255/1180

1535/1435

1825/1700

2145/1995

2675/2480

3280/2985

3945/3685

4595/4305

5260/4933

吸收能力

(35%HCL)

HG/T3188—2000

注:DN为管口公称通径

1-上封头;2-挡液环;3-溢流管;4-固定管板;5-吸收管;6-支座;7-简体;8-折流板;9-浮动管板;10-下封头;图1管壳式石墨降膜吸收器

3.5标记

标记示例:

HG/T3188—2000

公称换热面积(m)

浮动端密封结构代号

下封头型式代号

钢制筒体内径(mm)

管壳式石墨降膜吸收器代号

筒体直径Φ500mm,公称换热面积20m2,下封头为漫渍石墨,填料函密封结构的管壳式石墨降膜吸收器,其标记为:GX500-I-T-20。4要求

4.1设计

4.1.1设计温度:壳程不大于60℃,管程170℃。4.1.2设计压力:壳程0.3MPa,管程0.05MPa。4.2材料

4.2.1石墨件和粘接剂的材料性能应符合HG2370一1992第3章中3.1.1和3.1.2的规定。不透性石墨管的力学性能应符合HG/T2059一1991中5.5的规定。4.2.2钢制件应符合HG2370一1992第3章中3.1.3的规定。4.2.3筒体公称直径为Φ245~550mm时,筒体壁厚不得小于4mm,简体公称直径为600~850mm时,筒体壁厚不得小于6mm,简体公称直径为900~1100mm时,筒体壁厚不得小于8mm。4.3制造

4.3.1管壳式石墨降膜吸收器的制造除了应符合HG2370一1992第3章中3.3.3的规定外,还应符合图纸要求。

4.3.2设备安装的垂直度不大于设备总高度(H)的0.2%,且不大于10mm。4.3.3溢流管安装必须与管板上平面垂直,V型切口必须在同一水平面上,高度偏差不大于0.5mm。5试验方法

5.1石墨块材、石墨粘接剂的物理力学性能试验按HG2370一1992中第3章规定的方法进行。5.2石墨管的物理力学性能试验按HG/T2059一1991中第6章规定的方法进行。5.3管壳式石墨降膜吸收器组装完毕后按HC2370一1992中第4章4.5要求进行水压试验。6检验规则

检验规则按HG2370一1992中第5章的规定进行。7标志、包装、运输

标志、包装、运输按HG2370一1992中第6章的规定进行。4

现行

北检院检验检测中心能够参考《HG/T 3188-2000 列管式石墨降膜吸收器》中的检验检测项目,对规范内及相关产品的技术要求及各项指标进行分析测试。并出具检测报告。

检测范围包含《HG/T 3188-2000 列管式石墨降膜吸收器》中适用范围中的所有样品。

测试项目

按照标准中给出的实验方法及实验方案、对需要检测的项目进行检验测试,检测项目包含《HG/T 3188-2000 列管式石墨降膜吸收器》中规定的所有项目,以及出厂检验、型式检验等。

热门检测项目推荐

检测流程

线上咨询或者拨打咨询电话;

获取样品信息和检测项目;

支付检测费用并签署委托书;

开展实验,获取相关数据资料;

出具检测报告。

北检研究院的服务范围

1、指标检测:按国标、行标及其他规范方法检测

2、仪器共享:按仪器规范或用户提供的规范检测

3、主成分分析:对含量高的组分或你所规定的某种组分进行5~7天检测。

4,样品前处理:对产品进行预处理后,进行样品前处理,包括样品的采集与保存,样品的提取与分离,样品的鉴定以及样品的初步分析,通过逆向剖析确定原料化学名称及含量等共10个步骤;

5、深度分析:根据成分分析对采购的原料标准品做准确的定性定量检测,然后给出参考工艺及原料的推荐。最后对产品的质量控制及生产过程中出现问题及时解决。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