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GB/T 16952-1997 卫星通信中央站通用技术条件

北检院检测中心  |  点击量:7次  |  2024-12-20 10:06:05  

标准中涉及的相关检测项目

《GB/T 16952-1997 卫星通信中央站通用技术条件》中涉及的相关内容较为专业,以下是标准中可能提到的主要检测项目、检测方法和涉及的产品的归纳。

检测项目

标准《GB/T 16952-1997》中提到的检测项目可能包括但不限于:

  • 基本性能检测
    • 发射功率
    • 接收灵敏度
    • 频率稳定性
  • 系统参数检测
    • 天线增益和方向图
    • 天线极化隔离度
    • 频谱纯度
    • 系统误码率(BER)
  • 环境适应性检测
    • 工作温度范围
    • 湿度和盐雾实验
    • 振动和冲击能力测试
  • 安全性和电磁兼容性检测
    • 电磁辐射
    • 抗电磁干扰(EMI)能力
    • 电气安全指标

检测方法

检测方法通常根据相关的测试要求和国际、国内的测试标准来定义,可能包括如下内容:

  • 射频性能测试:使用频谱分析仪、网络分析仪和功率计等设备测量发射和接收指标。
  • 误码率测试:通过伪随机测试信号生成装置结合分析仪器,测量系统在实际工作条件下的误码率。
  • 天线性能测试:天线增益通过天线测量仪及网络分析仪进行开场测量。
  • 抗干扰测试:使用电磁干扰设备模拟各种干扰条件,确认设备的抗干扰能力指标。
  • 环境测试:将设备放置在环境测试箱中,模拟高低温、湿度、振动等极端环境条件,确认其适应性。

涉及产品

《GB/T 16952-1997》标准主要适用于以下类型的卫星通信设备和配套设施:

  • 卫星通信中央站设备
    • 上行发射设备
    • 下行接收设备
    • 调制解调装置
  • 天线子系统
    • 地球站抛物面天线
    • 馈源和波导系统
  • 信号处理设备
    • 符号发生器与倍频器
    • 频谱分析仪等配套仪器

以上内容是根据标准指导大纲的预计内容总结,具体细节和技术要求需参考此标准的正式文本或版本修订内容。

GB/T 16952-1997 卫星通信中央站通用技术条件的基本信息

标准名:卫星通信中央站通用技术条件

标准号:GB/T 16952-1997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发布日期:1997-08-26

实施日期:1998-05-01

标准状态:现行

GB/T 16952-1997 卫星通信中央站通用技术条件的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卫星通信中央站的设备组成、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贮存等基本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固定业务(4/6GHz)卫星通信中央站,作为设备研制、生产、检测及建站的依据。GB/T16952-1997卫星通信中央站通用技术条件GB/T16952-1997

GB/T 16952-1997 卫星通信中央站通用技术条件的部分内容

GB/T16952---1997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工业部提出。本标准由电子部标准化研究所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电厂工业部第54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节人:胡礼娟、士文贤。446

1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卫星通信中央站通用技术条件

General specification of satellitecomunication centre station

GB/T 16952

本标准规定了卫星通信中央站(以下简称中央站)的设备组成、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贮存等基本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固定业务(4/6GHz)卫星通信中央站,作为设备研制、生产、检测及建站的依据。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191-90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T3047.2-92高度进制为44.45mm的面板、机架和机柜的基本尺寸系列GB/T3454~-94数据终端设备(DTE)和数据电路终接设备(DCE)之间的接口电路定义表GB3873—83通信设备产品包装通用技术条件GB6107一85使用串行二进制数据交换的数据终端设备利数据电路终接设备之间的接口GB9412—88用于60~108kHz基群电路的48kbit/s数据传输的调制解调器GB/T11298.2--89卫星电视地球接收站测量方法大线测量GB11299.2-一89卫星通信地球站无线电设备测量方法第一部分:分系统和分系统组合通用的测量第二节:射频范围内的测量GB11299.3--89卫星通信地球站无线电设备测量方法第部分:分系统和分系统组合通用的测量第三节:中频范围内的测量GB11299.5一89卫星通信地球站无线电设备测量方法第一部分:分系统和分系统组合通用的测量第五节:噪声温度测量

GB 11299.6—89

GB 11299. 7—89

卫星通信地球站无线电设备测量方法第二部分:分系统测量第二节天线(包括馈源网络)

卫星通信地球站无线电设备测量方法第二部分:分系统测量声放大器

·节;概述

第二节:低噪

GB11299.8-89卫星通信地球站无线电设备测量方法第二部分:分系统测量第四节:上变

频器和下变频器

卫星通信地球站无线电设备测量方法第二部分:分系统测量GB 11299.10—89

率放大器

第十节:高功

9卫星通信地球站无线电设备测量方法第三部分:分系统组合测量GB 11299. 12--89

4~6GHz接收系统品质因数(G/T)测量国家技术监督局1997-08-26批准第二书:

1998-05-01实施

GB/T 16952--1997

卫星通信地球站无线电设备测量方法第三部分:分系统组合测量第店节GB 11299. 15—89

天线跟踪和控制

GB11595一89用专用电路连接到公用数据网上的分组式数据终端设备(IDTE)与数据电路终接设备(DCE)之间的接口

GB12638—90微波和超短波通信设备辐射安全要求GB/T12640—-90数字微波接力通信设备测量方法GB/T13543---92数字通信设备环境试验方法GB14050—93系统接地的型式及安全技术要求GB/T15296一94可搬移式卫星通信地球站设备通用技术条件GB/T15869-1995卫星通信船载地球站码分多址通信设备通用技术条件GJB151.4-86军用设备和分系统电磁发射和敏感度要求地面装置(固定的和移动的,包括履带式和轮式车辆)内的设备和分系统的要求(A3类)GJB152-—86军用设备和分系统电磁发射和敏感度测量3符号

Outbound

Inbound

SNA/SDLC

4要求

4.1般要求

4.1.1设备组成

甚小天线终端

时分多路复用

时分多址

主站(即中央站)

前向纠错编码

信道按需分配

信道固定预分配

二相移相键控

四相移相键控

出向载波

入向载波

比特误码率

分组装/拆设备

公用分组交换网

系统网络体系结构/同步数据链路控制高级数据链路控制

不间断电源系统

中央站设备一般包括:天线及伺服分系统、射频设备分系统、中频基带分系统、网络监控管理分系统等。其设备配置如图1所示。

站内应有完善的控制、保护措施及恰当的备份方式,以保证设备可靠的上作。448

GB/T 16952---1997

中频分路器

中频合路器

4.1.2结构与尺寸

GB/T 16952 ---1997

设备的结构设计应按GB3047.2的要求进行,具体的形式与尺寸由产品标准或含[同规定,4.1.3表面状况及颜色

根据使用要求,设备具体的颜色、表面涂层和特殊工艺(如防潮、防菌、防盐雾等)出,品标准规定。

4.1.4外观质量

a)组成系统的各种设备布局合理、美观大方;机柜面板颜色与工作环境协调:表头、开关旋钮操作台及人工调整部位应设计合理,便于操作和维修;b)表面不应有划伤、沟痕、烧灼,表面涂层不应起泡、龟裂、金属零件不应有锈蚀等缺陷4.2安全 

4.2.1辐射安全

辐射安全要求应符合(GB12638一90中第4章的规定。4.2.2接地安全

接地安全要求应符合GB14050—93中第4章的规定。4.3环境要求

4.3.1使用环境条件

a)温度:-40℃~40℃;

相对湿度:5%~95%

气压:86kPa~106kPa。

b)温度:—25℃~55℃;

相对湿度:5%~~95%;

气压:86 kPa~106 kPa。

4.3.2贮存环境条件

温度:—55℃~~70℃;

相对湿度:低于85%(25℃);

气压:86 kPa~106 kPa。

4.3.3机房条件

机房内温度:15℃~30℃;

相对湿度:10%~75%;

机房内应有防霉、防尘、防静电等措施。4.3.4振动

系统中各设备的振动严酷等级应符合GB/T13543一92中9.2的规定,具体要求应由产品标准规定。

4.3.5运输

包装好的设备,严格按照包装箱上的运输标志进行作业,应能承受在三级公路上汽车以(20~40)km/h的速度行驶不少于200km(或在试验室内模拟试验)。试验结束后,设备不应出现明显的机械损伤,在常温条件下测试,其主要电性能指标应符合要求。4.4电源适应性

可选用单相220V或三相380V并应设有备用油机供电。a)单交流电压:220V±10%,频率:50Hz土5%;b)三相交流电压:380V±10%,频率:50Hz士5%;c)供电保障:双路供电的中央站应配备不间断电源系统(UPS),只能单路供电的中央站应配备柴油发电机和UPS。

4.5电磁兼容性

GB/T 16952--1997

设备和系统的电磁兼容应按GJB151.4一86中第1章有关规定在产品标准中提出具体要求4.6中央站可用性

中央站的可用度设计指标应优于99.95%。4.7中央站性能特性

4.7.1T作频段

发射频段:5925MHz~6425MHz(或扩展为5850MHz~6425MHz);接收频段:3700MHz~4200MHz(或扩展3625MHz~4200MHz)。4.7.2系统品质因数(CG/T)值

根据中央站规模和业务能力,G/T值应从表1中选取。表1

天线口径

232.0 1-20lg

≥26.9+20lg

≥24.8 + 20lg +

23.8+20lg -

1G/7值规定在天线工作仰角为10°,晴天微风,地物天际角为2°的条件下测量。2f为接收频率,单位GHz。

3G/7值中,在3.7GHz~4.2GHz范围内、低噪声放大器噪声温度为65K、4.7.3发射功率稳定度

22. 54 20lg

中央站发射的任·个TDM载波的等效全向辐射功率(EIRP).除恶劣天气外.稳定度应保持曲1dB/d。该指标包括高功放输出功率的不稳定度(含前置激励电路的影响)、天线发射增益的不稳定度、天线指问误差和跟踪误差等因素。4.7.4射频载波频率容差

射频载波频率容差(含载波频率的初始偏离和长期漂移值)优于土250Hz。4.7.5辐射限制

4.7.5.1偏离轴辐射密度

偏离主轴的EIRP辐射密度不应超过公式(1)和公式(2)的表示值:D =(41 — 25)1g0(2.5°≤0≤48°)D = 3. 0(48°≤6≤180°)

式中:D-—EIRP在40kHz频带内的密度,dBW/40kHz;—-偏离主轴的角度,(°)。

4.7.5.2杂散辐射分量

(1)

经中央站发射的杂散辐射EIRP(其中包括单频信号、频带噪声及其他无用信号,但不包括互调信号)在配置频带以外的落在5925MHz~6425MHz的频段内的任何4kHz频带内不得超过4dBW/4 kHz。

4.7.5.374.调产物

租星系统中,经中央站的因多载波应用产生带外互调产物EIRP,在5925MHz~6425MHz频率范围中任何4kHz频带内,天线仰角为10°时,不得超过21dBW/4kHz.仰角为其他值时的校正因子为一0.02(α-10)dB,其中α是中央站天线仰角,单位为度。4.7.5.4射频基带辐射(载波频谱旁瓣限制)在使用带外,每个发射TDM载波的频谱旁瓣应比频谱主瓣峰值低于26 dB。151

4.7.6发射幅频特性

GB/T16952-1997

1F/RF的振幅/频率特性是指发射链路的特性(不含基带分系统)。要求在使用带宽内为土0.5dB4.7.7接收幅频特性

RF/IF的振幅/频率特性是指接收链路的特性(不含基带分系统)。要求在使用带宽内为土1.2dB。4.7.8误码特性

a)当归一化信噪比Eh/N。=13.3dB时,BER≤1×10-7(未加FEC纠错、V1TEB1译码和扰码):b)当归—化信噪比E/N。=7.2dB时,BER≤1×10-7(1/2FEC纠错、V1TEB1译码、未加扰码)。4.7.9网络监控管理分系统方式

此网络监控管理方式为非侵入式。4.7.10中央站进城电路

中央站的进城电路是指输入端和输出端至长途局(或用户)的中继线路设备,若中央站设在郊外,由于中央站环境、业务要求各异,进城电路可采用微波中继,电缆或光纤。微波中继使用频段应避开3400MHz~4200MHz,5850MHz~6650MHz。建议使用下述频段1900MHz~2300 MHz,7780MHz~8275MHz,8200MHz~8500MHz。中央站天线设在用户院内或房顶的,可不需进城电路。4.8天馈及伺服分系统

4.8.1天线口径

天线口径见4.7.2表1。

4.8.2工作频段

同4.7.1。

4.8.3天线增益

天线增益见表2。

天线口径

天线发射增益

天线接收增益

天线噪声温度

≥54. 9+20lg言

51.4+20lg

1「为工作频率,GHz。

≥51. 0+20lg言

248 + 20k

≥49. 0+ 20lg告

46.0+ 20a

2TAN是在天线仰角10°、地物天际角小于2°、晴天微风时测得,4.8.4天线方向图

第--旁瓣:—14dB,

广角旁瓣:90%的旁瓣数应满足公式(3)一公式(8)要求:D/≥100时:

≥47.5+201g

≥44.7+20lg -

G(0)≤29 —25lg6(主瓣宽度<6≤7°)452

D/><≤100时:

GB/T 16952--1997

G(0) 8 (7°<0≤ 9.2°)

G(0) ≤ 32 — 25lg0 (9. 2°6≤ 48°)G() ≤—10(48°≤180°)

G(8)≤49 100gD/α 25lge[(104) 48)G(8) ≤ 10 - 10lgD/A (48°≤ 0 . 180°)式中:6-一偏离主波束轴的角度,(°);G()—度时的天线相对增益,dBi;D/>一一天线直径与工作波长之比。4.8.5极化方式及转换

天线采用双圆极化或双线极化,也可采用单圆极化或单线极化、双圆双线极化或单圆单线极化等几种方式。选用线极化工作方式工作时,天线极化面可以方便地进行土45°范围的调整。线圆转换及极化面调整可采用电驱动方式或手动方式。4.8.6射频极化

圆极化轴比:≤1.06;

线极化隔离度(轴向):≥33dB;线极化隔离度(偏轴1~10°):≥[0dB。4.8.7天线噪声温度

天线噪声温度见表2。

4.8.8馈源损耗

收端:≤0.25dB(喇叭口至低噪声放大器入口);发端:≤0.2.dB(馈源输入法兰盘至喇叭口)。4.8.9馈源电压驻波比

圆极化收:≤1.2:1;

发.≤1.2:1.

线极化收:≤1.3:1;

发;≤1.3:1。

4.8.10隔离度

收发间隔离度:≥30dB(不加阻发滤波器);≥85dB(加阻发滤波器)。

收-收之间(或发-发之间)隔离度:线极化时为35dB;圆极化时为20dB。

4.8.11馈源功率容量

馈源功率容量:≥3kW(连续波)。4.8.12天线指向

中央站天线仰角在高于5°条件下,通过自动或人工方式,使天线的指向能适应静止轨道上不间位的卫星。

4.8.13跟踪方式及能力

a)对大型天线(即D/>入≥150)要求采用自动跟踪:b)对小型天线(即D/入<150)在指向损失不超过0.5dB条件下可采用人工跟踪。4.9射频设备分系统

4.9.1高功率放大器(HPA)

4.9.1.1频率范围

GB/T 16952—1997

5925MHz6425MHz(或扩展为5850MHz~6425MHz)。4.9.1.2输出功率

a)微波真空器件放大器额定输出功率:100W~700W;b)固态放大器1dB压缩点输出功率:10W~~100W。4.9.1.3增益(额定功率输出时)a)微波真空器件放大器:≥70dB(700W),≥65dB(125W);b)固态功率放大器:≥50dB。

4.9.1.4增益斜率

不劣于±0.05 dB/MHz(在任- 40 MHz带内)。4.9.1.5增益稳定度

不劣于士0.25dB/d(恒温、恒激励)。4.9.1.6幅频特性

a)2dB(峰-峰值)/500MHz;

b)1dB(峰-峰值)/任意36MHz。4.9.1.7射频(RF)电平调整范围

O dB~20 dB可调。

4.9.1.8电压驻波比

a)输入:≤1.3:1;

b)输出:≤1.3:1。

4.9.1.9负载电压驻波比

驻波比:≤1.5:1。

4.9.1.10多载波互调比

多载波互调比:≤-24dBc。

注:两相等载波,对于微波真空器件放大器总功率低于额定输出功率7dB,固态放大器低于额定功率3dB时4.9.1.11调幅/调相转换系数

调幅/调相转换系数:3°/dB。

注:对于微波真空器件放大器,单载波输出功率低于额定输出功率6dB时,或对于固态放大器,单载波输出功率低于额定输出功率3dB时。

4.9.1.12残余调幅

a)残余调幅:≤-40 dBc(F。<4kHz);b)残余调幅:≤-20(1+lgF。)dBc(4kHz≤F。<500kHz);c)残余调幅:≤—80dBc(F.≥500kHz)。4.9.1.13残余调频

不劣于一60dB相对于任意5MHz带宽内的4MHz峰-峰频偏)。4.9.1.14群时延/频率特性(任意36MHz带宽内)a)线性:0.1ns/MHz

b)抛物线:0.05ns/MHz

c)波动:1ns(峰-峰值)。

4.9.1.15噪声和杂波

a)噪声和杂波:≤-65dBW/4kHz(4.2GHz~12.0GHz);b)噪声和杂波:≤—130dBW/4kHz(3.7GHz~4-2GHz);c)噪声和杂波:≤-110dBW/4kHz(12.0GHz~~40.0GHz)。454

4.9.1.16射频泄漏(机柜辐射)GB/T 16952--1997

射频泄漏:≤1mW/cm\(离机柜5cm)。4.9.2低噪声放大器(LNA)

4.9.2.1频率范围:3700MHz~4200MHz(或扩展为3625MHz~~4200MHz)4.9.2.2噪声温度(在25C、参考面为LNA入口):85K、65K、55K45K4.9.2.3增益:≥50dB。

4.9.2.4增益斜率,不劣于±0.03dB/MHz。4.9.2.5增益稳定度:

a)短期:不劣于士0.1dB/h;

b)中期:不劣于±0.2dB/d;

c)长期:不劣于±0.5dB/30d;d)温度增益稳定度:在使用环境范围内,允许增益变化士2.7dB。4.9.2.6振幅/频率特性:

a)增益斜率:≤1dB(峰-峰值)/500MHz;b)增益波动:≤0.8dB(峰-峰值)/36MHz。4.9.2.71dB压缩点的输出功率≥+10dBm。4.9.2.8电压驻波比:

a)输人:≤1.25:1;

b)输出:≤1.25:1。

4.9.2.9群时延/频率特性(任意36MHz带宽内):a)线性:≤±0.1ns/MHz;

b)抛物线:≤±0.03ns/MHz,

c)波动:≤0.5ns(峰-峰值)。4.9.2.10五调比:≤-24dBc。

注:间隔5MHz,两等载波,总输出比额定单载波输出低7dB时。4.9.2.11调幅/调相转换系数:≤0.5/dB(输出为低于1dB压缩点6dB时)。4.9.2.12带内过载能力:10dBm输入时,性能不永久性恶化。4.9.2.13带外特性:发射频带范围内,-10dBm信号输入时,放大器能正常工作。4.9.2.14杂散输出:低于热噪声(在每100kHz带宽内)。4.9.3上/下变频器

4.9.3.1上变频器

a)变频方式:两次变频;

b)输人频率:70MHz±18MHz;140MHz±18MHz;c)输入阻抗:50Q或75Q;

d)输入回波损耗:≥26dB;

e)输出频率:5925MHz~6425MHz(或扩展为5850MHz~~6425MHz);f)输出阻抗:50Q;

g)输出回波损耗:≥19dB;

h)输出电平:优于-20dBm;

i)增益:≥25dB±2dB;

j)输出电平稳定性:不劣于士0.25dB/d;k)基准频率稳定度:不劣于±1×10*8/30d;1)振幅/频率特性:不劣于0.5dB(峰-峰值)/任意36MHz带宽内;155

m)多载波五调比:≤-40dBc;

GB/T 16952

—1997

注:两等幅载波,总输出比额定输出低7dB时。n)本振泄漏:≤70dBm;

o)杂散:≤75dBm/4kHz;

p)相位噪声:

偏离载频

10 kHz

100kHz

不劣于

相位噪声谱密度

60dBc;

不劣于—70 dBc;

不劣于—80 dBc

不劣于

q)频率控制:由频率合成器控制调整,步距不大于1MHz。4.9.3.2下变频器

a)变频方式:两次变频;

b)输入频率:3700MHz~4200MHz(或扩展为3625MH2~4200MHz);c)输入阻抗:50Q;

d)输入回波损耗:≥20dB;

c)输出电平范围:—85dBm~—65dBm;f)输出频率:70MHz±18MHz;或140MHz±18MHz;g)输出阻抗:75Q或50Q;

h)输出回波损耗:≥26dB;

i)增益:40dB±2dB;或30dB±2dB;ij)基准频率稳定度:不劣于±5×10-7/30d;k)噪声系数:≤15dB;

1)振幅/频率特性:≤1dB(峰-峰值)(任意36 MHz);m)多载波互调比;≤一40dBc;注:两等载波,总输出为一17dBm时。n)本振泄漏:≤70dBm;

o)杂散:≤75dBm/4kHz;

p)镜频抑制比:≥60dB;

q)相位噪声:同4.9.3.1p);

r)频率控制:由频率合成器调整,步距不大于1MHz。4.10中频基带分系统

4.10.1中频公用单元

4.10.1.1输入/输出频率:

a) 70 MHz±18 MHz;

b)140 MHz±18 MHz

4.10.1.2输入/输出回波损耗:≥20dB4.10.1.3输入/输出电平变化范围:0dB~40dB。4.10.1.4振幅/频率特性:≤1dB(峰-蜂值)。4.10.1.5输入/输出阻抗:50Q或750。4.10.2TDM调制器

4.10.2.7符号速率:32kbaud~4.0Mbaud。4.10.2.2调制方式:

a)BPSK;

h) QPSK

4.10.2.3输入数据速率:

a)未编码BPSK:1X符号速率;

b)未编码QPSK:2×符号速率;GB/T 16952--1997

c)已编码:末编码数据速率×编码速率。4.10.2.4扰码/解扰码:

扰码/解扰码要求应符合GB9412的规定。4.10.2.5输出电乎:-5 dBm~~—15 dBm4.10.2.6输出信号电压驻波比:2:1(最大)。4.10.2.7输出阻抗:500或750。4.10.2.8内部频率标准:1×10-6(0℃~40℃)。4.10.2.9中频频率范围:70MHz18MHz或140MHz士27MHz。4.10.2.10中频载波步距2.5kHz或5.0kHz。4.10.2.11数据时钟:

a)内部时钟:数据速率士10ppm;b)外部时钟:数据速率土50ppm4.10.2.12杂散输出:≤-50dBc(中频带内)。4.10.3TDM解调器

4.10.3.1中频频率范用:70MHz士18MHz或140MHz±18MHz。4.10.3.2捕获范围:

a)扫描方式:土35kHz(最大);b)窄带方式:0.1baudQPSK(35kHz最大);0. 2 baud BPSK(35 kHz 最大)。4.10.3.3捕获时间:

a)扫描方式:初始捕获:<2min(Eb/N,=5dB));重新捕获:15s(E/N=5dB)。

b)案带方式:<1 s(Er/N。>5 dB)。4.10.3.4输入阻抗:502或750。4.10.3.5输人端电压驻波比:≤2:1(输入最大合成信号电平一5dBm时)。4.10.3.6输入信号电平:—30dBm±10dB(测试条件为输入阻抗=500VSWRmax2:1)。4.10.3.7接收时钟:从接收信号中恢复。4.10.4TDMA解调器

4.10.4.1调制方式:

a)BPSK绝对调相;

b)QPSK。

4.10.4.2FEC:

a)速率、卷积编码,序列译码;b)%速率、卷积编码、维特比译码。4.10.4.3接收符号速率:

a)512kbit/s;

b) 256 kbit/s:

c) 128 kbit/s:

现行

北检院检验检测中心能够参考《GB/T 16952-1997 卫星通信中央站通用技术条件》中的检验检测项目,对规范内及相关产品的技术要求及各项指标进行分析测试。并出具检测报告。

检测范围包含《GB/T 16952-1997 卫星通信中央站通用技术条件》中适用范围中的所有样品。

测试项目

按照标准中给出的实验方法及实验方案、对需要检测的项目进行检验测试,检测项目包含《GB/T 16952-1997 卫星通信中央站通用技术条件》中规定的所有项目,以及出厂检验、型式检验等。

热门检测项目推荐

检测流程

线上咨询或者拨打咨询电话;

获取样品信息和检测项目;

支付检测费用并签署委托书;

开展实验,获取相关数据资料;

出具检测报告。

北检研究院的服务范围

1、指标检测:按国标、行标及其他规范方法检测

2、仪器共享:按仪器规范或用户提供的规范检测

3、主成分分析:对含量高的组分或你所规定的某种组分进行5~7天检测。

4,样品前处理:对产品进行预处理后,进行样品前处理,包括样品的采集与保存,样品的提取与分离,样品的鉴定以及样品的初步分析,通过逆向剖析确定原料化学名称及含量等共10个步骤;

5、深度分析:根据成分分析对采购的原料标准品做准确的定性定量检测,然后给出参考工艺及原料的推荐。最后对产品的质量控制及生产过程中出现问题及时解决。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