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GB/T 17768-1999 悬浮种衣剂产品标准编写规范

北检院检测中心  |  点击量:12次  |  2024-12-21 10:30:30  

标准中涉及的相关检测项目

以下是根据《GB/T 17768-1999 悬浮种衣剂产品标准编写规范》中提到的检测项目、检测方法及涉及的产品的总结: ---

1. 检测项目:

《GB/T 17768-1999》规范中涉及常规的检测项目包括:

  • 悬浮率
  • 湿筛试验
  • 稳定性
  • 喷雾性能(流动性、粘度等)
  • 有效成分含量
  • pH值
  • 贮存后性状
  • 外观指标
---

2. 检测方法:

相关检测项目对应的方法主要是按GB/T及农业相关行业其他相关标准执行。常见方法包括:

  • 悬浮率测试方法: 使用标准实验器材测试悬浮剂在一段时间内是否产生沉淀。
  • 湿筛试验: 采用标准筛网,通过振筛实验评估悬浮剂中未溶解颗粒比例。
  • 稳定性测试: 在规定的高低温环境下观察悬浮剂的物理性能是否发生变化(如分层、结块等)。
  • 粘度测试: 借助黏度计测量悬浮剂的流动性。
  • pH值测定: 使用pH计检测溶液的酸碱性。
  • 有效成分含量: 通常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或气相色谱法(GC)进行定量分析。
---

3. 涉及的产品:

规范中提到的悬浮种衣剂产品范围主要涵盖:

  • 用于大田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的悬浮种衣剂产品。
  • 用于经济作物(如棉花、花卉、蔬菜等)的悬浮种衣剂产品。
  • 含有杀菌剂、杀虫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复混或单一功能性种衣剂产品。
---

总结来说,《GB/T 17768-1999》为悬浮种衣剂的相关标准化工作提供了编写规范,总结了产品的关键检测项目、执行的测试方法及涉及的产品范围。在实际应用中,需结合具体产品要求选择适当的测试手段。

GB/T 17768-1999 悬浮种衣剂产品标准编写规范的基本信息

标准名:悬浮种衣剂产品标准编写规范

标准号:GB/T 17768-1999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发布日期:1999-06-01

实施日期:2000-04-01

标准状态:现行

GB/T 17768-1999 悬浮种衣剂产品标准编写规范的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悬浮种衣剂产品标准编写的要求和表述方法。本标准适用于编写相应的悬浮种衣剂产品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GB/T17768-1999悬浮种衣剂产品标准编写规范GB/T17768-1999

GB/T 17768-1999 悬浮种衣剂产品标准编写规范的部分内容

ICS65.10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7768—1999

悬浮种衣剂产品标准编写规范

Guidelines on drafting standards of suspensionconcentrates for seeddressing1999-06-11发布

2000-02-01实施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

GB/T17768—1999

本标准是根据GB/T1.1一1993《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一单元:标准的起草与表述规则第1部分:标准编写的基本规定》的规定和GB/T1.3一1997《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单元:标准的起草与表述规则第3部分:产品标准编写规定》的编写要求制定的。本标准吸收了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制定的《用于植物保护产品联合国粮农组织规格的制定和应用手册》(第4版,1995,罗马)和国外先进农药标准的共同点和长处,以满足我国农药登记要求和种衣剂产品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制定、修订的要求。本标准附录A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提出。本标准由沈阳化工研究院归口。本标准由农业部农药检定所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百臻、叶纪明、刘绍仁、季本标准于1999年6月首次发布。

颖、宗伏霖、王国联。

1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悬浮种衣剂产品标准编写规范

Guidelines on drafting standards of suspensionconcentrates for seed dressing本标准规定了悬浮种衣剂产品标准编写的要求和表述方法。GB/T17768—1999

本标准适用于编写相应的悬浮种衣剂产品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T1.1一1993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单元:标准的起草与表述规则第1部分:标准编写的

基本规定

GB/T1.3—1997

?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单元:标准的起草与表述规则第3部分:产品标准编

写规定

GB3796—1983

农药包装通则

HG/T2467.5—1996农药水悬浮剂产品标准编写规范3总则

应符合GB/T1.1中第3章的规定和GB/T1.3中第4章的规定。4结构与内容

4.1总体编排

悬浮种衣剂产品标准要素的编排一般按表1的规定。表1系常用的编排示例,可根据产品特点和使用要求增减、合并或重新排序。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1999-06-11批准2000-02-01实施

标准要素

4.2概述要素

要素类型

概述要素

GB/T17768—1999

表1悬浮种衣剂产品标准要素的编排要素

标准名称

般要素

技术要素

引用标准

技术指标

试验方法(含抽样、鉴别试验、含量的测定等)检验与验收

标志、标签、包装、贮运

保证期

标准的附录

悬浮种衣剂产品标准的概述要素的编写应符合GB/T1.1—1993中4.2的规定。产品标准前言应包括专用部分和基本部分。

4.2.1专用部分信息,含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的采用程度和版本,说明对国际导则或其他类似标准规范与文件的采用情况,指明与采用对象的主要技术差异及简要理由;与其他标准文件或其他文件关系的说明,实施过渡期的要求,该标准导致废止或代替其他标准文件的全部或一部分的说明指明哪些附录是标准的附录。

4.2.2基本部分信息

本标准由

·提出。

本标准由归。

一本标准起草单位:当需要时,可指明负责起草的单位和参加起草单位。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一般不超过5人4.3一般要素

4.3.1标准名称

悬浮种衣剂产品标准名称的编写应符合GB/T1.1—1993中4.3.1的规定。4.3.2范围

范围的编写应符合GB/T1.1—1993中4.3.2的规定。4.3.3引用标准

引用标准的编写应符合GB/T1.1—1993中4.2的规定。4.4技术要素

4.4.1外观

外观的描述应符合生产和使用的要求。4.4.2技术要求

技术要求的编写应符合GB/T1.1—1993中4.4.3的规定。具体见表2中的要求。2

.(通用名)含量,%

(杂质名称)含量,%

pH值范围

悬浮率,%

筛析(通过44μm试验筛),%

粘度范围,mPa·s(25℃)

成膜性

包衣均匀度,%

包衣脱落率,%

低温稳定性

热贮稳定性

GB/T17768—1999

产品名称控制项目指标

1所测项目不是详尽无遗的,也不是任何种衣剂标准都需全部包括的,可根据不同种衣剂产品的实际情况加以增减。

2正常生产时,成膜性、包衣均匀度、包衣脱落率、低温稳定性和热贮稳定性试验,每3个月至少进行一次4.4.3试验方法

4.4.3.1抽样

抽样的编写应符合GB/T1.1—1993中4.4.4的规定。4.4.3.2鉴别试验

….(通用名)含量的测定

试验方法的编写应符合GB/T1.1--1993中4.4.4的规定。试验方法的建立应满足分析准确、快速的要求。有效成分的测定应采用现行的农药产品标准中规定的方法或国际、国内先进的分析方法。4.4.3.4

(有害杂质名)含量的测定

4.4.3.5pH值的测定

4. 4. 3. 10

悬浮率的测定

筛析的测定

粘度的测定

成膜性的测定

包衣均匀度的测定

包衣脱落率的测定

低温稳定性试验

热贮稳定性试验

4.4.4产品的检验与验收

对某些检验应规定判定原则,即判定产品为合格或不合格的条件。4.4.5标志、标签、包装、贮运

悬浮种衣剂的标志、标签、包装、贮运的编写应符合GB/T1.3—1997中5.4.7和5.4.8的规定和GB3796的规定。

4.4.6保证期

悬浮种衣剂保证期的编写应规定贮存期限和贮存期内的质量要求。4.4.7起草种衣剂产品标准的详细格式见附录A。3

XX/XXXXXXXX

GB/T17768—1999

附录A

(提示的附录)

悬浮种衣剂产品标准示例

本标准是根据GB/T1.1一1993《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一单元:标准的起草与表述规则第1部分:标准编写的基本规定》的规定和GB/T1.31997《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单元:标准的起草与表述规则第3部分:产品标准编写规定》的编写要求进行制定的。本标准吸收了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制定的《用于植物保护产品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制定和应用手册》(第4版,1995,罗马)和国外先进农药标准的共同点和长处,以满足我国农药登记要求和种衣剂产品标准制定、修订的要求。

本标准由

本标准由·

本标准由

....··提出。

归口。

…·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本标准于年月首次发布。

般不超过5人)

·标准(标准类别)

悬浮种衣剂(标准名称)

产品中有效成分名称以及其他名称、结构式和基本物化参数如下:a)(有效成分1通用名)

ISO通用名称:

商品名称:

CIPAC数字代号:

化学名称:

结构式:

实验式:

相对分子质量(按1997国际相对原子质量计)生物活性:(杀虫、杀菌、)

熔点.℃

蒸气压(20℃):Pa

溶解度(20℃):g/L

稳定性:(对酸、碱、光、热等)b)….(有效成分2通用名)

内容同a)。

1范围

XX/XXXXXXXX

本标准规定了悬浮种衣剂产品名称)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以及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符合标准的(有效成分通用名)原药与填充物、助剂经加工而成的悬浮种衣剂(产品名称)。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T1601—1993农药pH值的测定方法GB/T1604—1995商品农药验收规则GB/T1605—1979(1989)商品农药采样方法GB3796—1983农药包装通则

GB/T16150—1995农药粉剂、可湿性粉剂细度测定方法HG/T2467.5—1996农药水悬浮剂产品标准编写规范XXXXXXXXXX

××××-××-××批准

××××-××-××实施

3要求

XX/××××-×XXXX

3.1外观:色(一般为红色)可流动的均匀悬浮液,长期存放可有少量沉淀或分层,但置于室温下用手摇动应能恢复原状,不应有结块。(通用名)悬浮种衣剂应符合表1要求。3.2

表1通用名)悬浮种衣剂控制项目指标项

有效成分1通用名)含量,%

***(有效成分2通用名)含量,%(有害杂质名)含量,%

pH值范围

悬浮率,%

筛析(通过44μm试验筛),%

粘度范围,mPa·s(25℃)

成膜性

包衣均匀度,%

包衣脱落率,%

低温稳定性

热贮稳定性

≥(或规定范围)

≥(或规定范围)

注:在正常生产时,成膜性、包衣均匀度、包衣脱落率、低温稳定性、热贮稳定性,每3个月至少进行一次4

试验方法

4.1抽样

按照GB/T1605中“乳油和液体状态的采样”方法进行,用随机数表法确定抽样的包装件,最终抽样量一般不少于250mL。

4.2鉴别试验(鉴别试验前,应先将有效成分提取出来)高效液相色谱法(或气相色谱法)本鉴别试验可

(有效成分通用名)含量的测定同时进行。在相同的色谱操作条件下,试样溶液中某一色谱主峰的保留时间与标样溶液中(有效成分通用名)色谱峰的保留时间,其相对差值应在1.5%以内。红外光谱法一

一试样与标样的红外光谱图,应没有明显的差异。当一种鉴别方法有疑问时,至少应再用另外一种方法进行鉴别。4.3·(有效成分1通用名)含量的测定4.3.1方法提要(以高效液相色谱内标法为例)试样用溶解,过滤,以为内标物…为流动相,使用以为填充物的不锈钢柱和nm紫外检测器,对试样中的……有效成分1通用名)进行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和测定。4.3.2试剂

试剂(具体名称)

*(有效成分1通用名)标准品:已知含量;内标物..,应不含有干扰分析的杂质;内标溶液配制。

4.3.3仪器

高效液相色谱仪:具有……波长的紫外检测器;6

色谱数据处理机;

XX/×××××XXX

色谱柱mmi.d)不锈钢色谱柱,内装..填充物,um.过滤器:滤膜孔径约0.45μm;

微量进样器:uL。

4.3.4色谱操作条件

柱温:

流速:

检测波长:

进样体积:

*mL/min;

检测器灵敏度(AUFS):.

流动相:

保留时间:

..(有效成分1通用名)约min内标物:约min(附典型色谱图)。上述操作条件为典型操作参数,可根据不同的仪器和色谱柱,对给定的参数做适当的调整,以期获得最佳分离效果。

4.3.5测定步骤

a)标样溶液的制备

称取.(有效成分1通用名)标准品g(精确称至0.0002g),置于mL容量瓶中,用mL.(溶剂)溶解,准确加入mL内标溶液,用·稀释溶解,并定容至刻度,摇匀。b)试样溶液的配制

称取约*g待测样品(精确称至0.0002g),置于mL容量瓶中,用溶解,准确加入mL内标溶液,用稀释,并定容至刻度,摇勾,用0.45μm孔径滤膜过滤。c)测定

在4.3.4的色谱条件下,待仪器稳定后,先注入数针标准溶液,计算各针相对响应值,直至相邻两针标准溶液中有效成分与内标物的峰面积比变化小于··%后,按照标样溶液、试样溶液、试样溶液、标样溶液的顺序进样测定。

4.3.6计算

将测得的两针试样溶液以及试样前后两针标样溶液中(有效成分1通用名)与内标物峰面积之比,分别进行平均。试样中(有效成分1通用名)质量百分含量X1,按下式计算:T2·mi·P

标样溶液中,…(有效成分1通用名)与内标物峰面积比的平均值;式中:—

试样溶液中,.(有效成分1通用名)与内标物峰面积比的平均值;..(有效成分1通用名)标样的质量,g,m2——试样的质量,g,

P—一标样中..(有效成分1通用名)的质量百分含量。4.3.7方法允许差

两次测定平行结果之差,应不大于%。4.4(有害杂质名)含量的测定

按采用具体的测定方法编写。

4.5pH值的测定

按照GB/T1601进行。

4.6悬浮率的测定

4.6.1方法提要

XX/XXXX-XXXX

用标准硬水将待测试样配制成适当浓度的悬浮液。在规定的条件下,于恒温水浴中将量筒静置30min,测定底部十分之一悬浮液中种衣剂质量,计算悬浮率。4.6.2试剂

无水氯化钙;

氯化镁

标准硬水的配制:称取无水氯化钙0.304g和氯化镁0.13g,用蒸馏水稀释至1L。4.6.3仪器

具磨口玻璃塞量筒:250mL,内径38.5~40mm;0~250mL刻度间距20.0~21.5cm;250mL刻度线与瓶塞底部间距为4~6cm,玻璃吸管:玻璃管另一端与相应抽气装置相连;恒温水浴:(30士1)℃

恒温水浴:80~90℃;

95%乙醇。

4.6.4测定步骤

称取A,B两份试样各5.0g(精确至0.02g,相差小于0.1g)于2个200mL烧杯中,各加入50mL(30士1)℃标准硬水,用手以120r/min的速度作圆周运动,约进行2min,将该悬浮液移至250mL量筒中,并用(30士1)℃标准硬水100mL,分三次将烧杯中残余物全部洗入量筒中,并用(30土1)℃标准硬水稀释至刻度,盖上塞子,以量筒底部为轴心,将量筒在1min内上下颠倒30次(将量筒倒置并恢复原位为一次,每次约2s)。将A试样,立即用吸管在10~15s内将内容物的9/10(即225mL)悬浮液移出,确保吸管的开口始终在液面下几mm处。将其剩余25mL残余物转移至100mL已干燥至恒重的烧杯中,在80~90℃的恒温水浴中除水至约2mL时,加入1mL乙醇,继续在水浴中除水,直至恒重,称重(精确至0.002g),得残余物质量ma。将B量筒打开玻璃塞,垂直放入无振动的恒温水浴中,放置30min后,用吸管在10~15s内将内容物的9/10(即225mL)悬浮液移出,不要搅动或搅起量筒内的沉降物,确保吸管的开口始终在液面下几微米处。剩余25mL残余物处理同A试样,得残余物质量mb。4.6.5计算

试样的悬浮率X2(%),按下式计算:Xz= (10mgn)×10 ×100=

10mg-mm×111

式中:ma—留在A量简底部25mL悬浮液蒸发至恒重的质量,g;mb

一留在B量筒底部25mL悬浮液蒸发至恒重的质量,g。4.7筛析的测定

按GB/T16150中的湿筛法进行。

4.8粘度的测定

4.8.1方法提要

使用数字式旋转粘度计,选择适宜的转子,在30r/min转速下,对试样的粘度进行测定。4.8.2仪器

数字式旋转粘度计:

转子号:2号:

恒温水浴:(25士1)℃;

烧杯:500mL。

4.8.3测定步骤

XX/XXXX-XXXX

将待测试样充分摇匀后,置于恒温水浴中,待试样温度在25℃后,取约400mL待测样品于烧杯中置于25℃恒温水浴中静置1h。将粘度计调试正常,安装好转子,转子转速调至(30士1)r/min后,将转子缓慢插入试样中,使液面刚好浸没转子上的凹槽,启动发动机,1min后立即读取粘度值(mPa·s)。4.9成膜性的测定(以玉米种子为例)4.9.1方法提要

取一定量的试样和种子于培养Ⅲ中,摇动培养Ⅲ使样品与种子充分混合,取出成膜,在规定时间内观察成膜情况。

4.9.2试剂与材料

秒表;

培养Ⅲ:直径约250mm、深60mm;注射器:5mL;

玉米种子:经精选千粒重为280g士20g,含水量在12%~14%;实验室环境条件:温度:20~30℃,空气相对湿度:40%~60%。4.9.3实验步骤

称取玉米种子50g(精确至1g)于培养Ⅲ中,用注射器吸取试样1g,注入到培养血中,再加盖摇振5min后,将包衣种子平展开,使其成膜,放置×Xmin,用玻璃棒搅拌种子,观察种子表面。若所有种子表面的种衣剂已固化成膜,则成膜性为合格。4.10包衣均匀度的测定

4.10.1方法提要

分别将一定粒数的包衣种子,用一定量的乙醇萃取,测定萃取液的吸光度,计算出试样包衣均勾度。4.10.2试剂和仪器

95%乙醇;

移液管:2mL或5mL;

带盖离心管:10mL,

微孔过滤器:0.1μm,

分光光度计;

比色皿:厚1cm。

4.10.3测定步骤

随机取测定成膜性的包衣种子20粒,分别置于20个10mL带盖离心管中,在每个离心管中,用移液管准确加入2mL(或5mL)乙醇,加盖,振摇萃取15min后,静置并离心得到澄清的红色液体,以乙醇作参比,在550nm波长下,测定其吸光度A。(550nm是以罗丹明B为染色剂时的检测波长,如以其他成分为染料,可根据其成分作选择)。4.10.4结果计算

将测得的20个吸光度数据从小到大进行排列,并计算出平均吸光度值为Aa。试样包衣均匀度Xs(%),按下式计算:

20×100= 5m

式中:n——测得吸光度A在0.7~1.3A。范围内包衣种子数;20——测试包衣种子数。

4.11包衣脱落率的测定

4.11.1方法提要

称取一定量的包衣种子,置于振荡仪上振荡一定时间,用乙醇萃取,测定吸光度,计算其脱落率。9

4.11.2仪器与试剂

具塞三角瓶:250mL

分光光度计:

比色皿:1cm;

振荡仪:(500士50)r/min;

95%乙醇。

4.11.3实验步骤

XX/XXXX-XXXX

称取10g(精确至0.002g)测定成膜性的包衣种子两份,分别置于三角瓶中。一份准确加入100mL乙醇,加塞置于超声波清洗器中振荡10min,使种子外表的种衣剂充分溶解,取出静止10min,取上层清液10.0mL于50mL容量瓶中,用乙醇稀释至刻度,摇勾,为溶液A。将另一份置于振荡器上,振荡10min后,小心将种子取至另一个三角瓶中,按溶液A的处理方法,得溶液B。

以乙醇作参比,在550nm波长下,测定其吸光度(550nm是以罗丹明B为染色剂时的检测波长,如以其他成份为染料,可根据其成分作选择)。4.11.4计算

包衣后脱落率X(%),按下式计算:,=4o/mg=A/m ×100 -

式中:mo——

配制溶液A所称取包衣后种子的质量:m1—配制溶液B所称取包衣后种子的质量,Ao——溶液A的吸光度,

A1——溶液B的吸光度。

4.12低温稳定性试验

4.12.1方法提要

Aoml-moAl×100

试样在0℃保持1h,观察外观有无变化。继续在0℃贮存7d,测试其物性指标。4.12.2仪器

制冷器:保持(0士1)℃;

具塞三角瓶:100mL。

4.12.3试验步骤

取80mL样品置于具塞三角瓶中,在(0士1)℃C下,保持1h,其间每隔15min搅拌一次,每次15s观察其外观有无变化。在上述条件下继续放置7d,7d后将烧杯取出,恢复至室温,对粘度、悬浮率等指标进行测试,测试结果符合标准要求的为合格。4.13热贮稳定性试验

4.13.1仪器

恒温箱(或恒温水浴):(54士2)℃;安瓶(或在(54士2)℃下,仍能密封的具塞玻璃瓶):50mL;医用注射器:50mL。

4.13.2试验步骤

用注射器将约30mL试样,注入洁净的安颜瓶中(避免试样接触瓶颈),用高温火焰封口(避免溶剂挥发)。至少封3瓶,分别称量。将封好的安瓶置于金属容器内,再将金属容器在(54士2)℃的恒温箱(或恒温水浴)中,放置14d取出,将安瓶分别称量,质量未发生变化的试样,于24h内,对..(有效成分)含量、悬浮率进行检验。检验结果,有效成分含量分解率低于%(视具体产品情况而定)和悬浮率符合本标准的,判定为合格。

现行

北检院检验检测中心能够参考《GB/T 17768-1999 悬浮种衣剂产品标准编写规范》中的检验检测项目,对规范内及相关产品的技术要求及各项指标进行分析测试。并出具检测报告。

检测范围包含《GB/T 17768-1999 悬浮种衣剂产品标准编写规范》中适用范围中的所有样品。

测试项目

按照标准中给出的实验方法及实验方案、对需要检测的项目进行检验测试,检测项目包含《GB/T 17768-1999 悬浮种衣剂产品标准编写规范》中规定的所有项目,以及出厂检验、型式检验等。

热门检测项目推荐

检测流程

线上咨询或者拨打咨询电话;

获取样品信息和检测项目;

支付检测费用并签署委托书;

开展实验,获取相关数据资料;

出具检测报告。

北检研究院的服务范围

1、指标检测:按国标、行标及其他规范方法检测

2、仪器共享:按仪器规范或用户提供的规范检测

3、主成分分析:对含量高的组分或你所规定的某种组分进行5~7天检测。

4,样品前处理:对产品进行预处理后,进行样品前处理,包括样品的采集与保存,样品的提取与分离,样品的鉴定以及样品的初步分析,通过逆向剖析确定原料化学名称及含量等共10个步骤;

5、深度分析:根据成分分析对采购的原料标准品做准确的定性定量检测,然后给出参考工艺及原料的推荐。最后对产品的质量控制及生产过程中出现问题及时解决。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