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CJJ/T 76-1998 城市地下水动态观测规程

北检院检测中心  |  点击量:14次  |  2024-12-30 16:57:16  

标准中涉及的相关检测项目

《CJJ/T 76-1998 城市地下水动态观测规程》中主要围绕城市地下水动态监测的内容进行了规范。以下是与该标准相关的检测项目、检测方法及涉及的产品的归纳总结: --- ### 检测项目 根据该标准,城市地下水动态的监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检测项目: 1. **地下水位测量** - 动态变化特征的监测,如水位升降、波动等。 2. **地下水温度** - 水温对地下水水文特性和化学特性的重要影响。 3. **地下水化学成分**(水质监测): - 总硬度pH值、矿化度等。 - 主要阳离子(钙Ca²⁺、镁Mg²⁺、钠Na⁺、钾K⁺等)。 - 主要阴离子(碳酸根CO₃²⁻、硫酸根SO₄²⁻、氯离子Cl⁻等)。 - 有机污染物(如石油类、苯、甲烷等)。 - 重金属(如砷As、铅Pb、汞Hg、铬Cr等)。 4. **补给、径流和排泄特性** - 包括地下水补给来源及其变化的动态监测。 5. **水量平衡参数** - 包括降雨量、蒸发量、涵养水量、地下水开采量等相关因素测量。 --- ### 检测方法 不同的检测项目采用相应的检测方法。以下汇总了可能的测量方式: 1. **地下水位测量:** - **方式**:人工观测、水位计(如钢尺水位计、压力水位计)、声波水位计或远程自动监测设备。 - **频次**:根据监测规范设定,视具体用途(动态监测或长期趋势分析)而定。 2. **地下水温度:** - **方式**:温度计(玻璃温度计、数字式测温仪)、集成水位温度监测设备等。 3. **地下水化学成分(水质指标):** - 实验室检测方法: - **化学滴定法**:常用于硬度、氯离子等的测定。 - **原子吸收光谱法及ICP-MS**:用于检测重金属(如铅、汞等)。 - **色谱分析**:用于有机污染物的分析(如苯、甲烷等挥发性污染物)。 - **离子选择电极法**:测量某些离子浓度的快速检测方法(如钾、钠离子)。 4. **补给、径流与排泄特性及水量平衡:** - 补给量:采用降雨数据、渗透系数、径流量测算。 - 地下水径流:通过数学模型模拟(如数值分析法)。 - 排泄及开采量:通过监测井流量计进行流量测量。 --- ### 涉及的产品 以下是标准实施过程中可能涉及的具体产品(设备或耗材)名单: 1. **监测设备:** - 钢尺水位计、压力传感水位计、声波水位监测仪。 - 全自动水质监测仪(用于连续监测pH、温度、导电率等)。 - 数据采集和传输设备(如RTU、远程通信设备)。 2. **实验室设备:** - 分光光度计 - 原子吸收光谱及ICP-MS检测设备 - 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和气相色谱(GC)。 3. **配套设施及材料:** - 观测井、封井材料 - 化学试剂(用于滴定、溶解等实验)、标准溶液 - 记录和数据处理系统(软件、表格等)。 --- ###

总结:

《CJJ/T 76-1998》标准范围涉及多个领域的观测与检测;针对城市地下水的动态变化,既需综合地球化学数据,又需结合水文地质学研究监测数据。主要以**水位、水质(水化学)、水温**等为重点,采用仪器观测(现场)、实验室分析两种方法,并配合地表与地下水源相关模型预测计算结果。

CJJ/T 76-1998 城市地下水动态观测规程的基本信息

标准名:城市地下水动态观测规程

标准号:CJJ/T 76-1998

标准类别:城镇建设行业标准(CJ)

发布日期:1998-11-13

实施日期:1999-03-01

标准状态:现行

CJJ/T 76-1998 城市地下水动态观测规程的简介

为满足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为城市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管理,为城市规划、建筑工程设计及水环境保护等提供地下水动态信息资料,制定本规程。本规程适用于城市水源地及工程建设的地下水动态观测工作。CJJ/T76-1998城市地下水动态观测规程CJJ/T76-1998

CJJ/T 76-1998 城市地下水动态观测规程的部分内容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城市地下水动态观测规程

Specificationfor Dynamic ObservationofGroundwaterinUrbanArea

CJJ/T76—98

1999北京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城市地下水动态观测规程

Specification for Dynamic Observationof Groundwater inUrban Area

CJJ/T76—98

主编单位:建设部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施行日期:1999年3月1日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kANiKAca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关于发布行业标准《城市地下水动态观测规程》的通知

建标[1998]223号

根据原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关于印发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1986年制、修订标准、规范、规程项目计划的通知》(L86城规字第31号)要求,由建设部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主编的《城市地下水动态观测规程》,经审查,批准为推荐性行业标准,编号CJJ/T76-98,自1999年3月1日起施行。

本标准由建设部勘察与岩土工程标准技术归口单位建设部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负责管理,由建设部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负责具体解释工作。

本标准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1998年11月13日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根据建设部(86)城规字第31号文的要求,规程编制组在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国内外有关标准,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本规程。本规程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观测点的布设与施工;2.观测内容与方法3.资料整理、汇编与管理。本规范由建设部勘察与岩土工程标准技术归口单位建设部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归口管理,授权由主编单位负责具体解释。本标准主编单位是:建设部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大街177号;邮政编码100007)。本标准参编单位是:陕西省综合勘察设计院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是:马英林、张子文、牛晗、姚雨风、刘如、李连弟、颜明志。

1998年3月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KANKAca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1总则:

2地下水动态观测点网的布设

一般规定

2.2观测点网布设原则.

2.3观测点网布设要求.

3观测孔结构设计与施工

3.1观测孔的结构设计

3.2观测孔的施工

4地下水动态观测的内容与方法

水位观测

水量观测

水温观测.

水质监测·

5地下水动态观测资料整理、汇编和管理.5.1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基本要求

地下水动态观测点基本特征资料水位资料

水量资料…

水温资料

水质分析资料

资料管理

资料提交

工业用水常规分析项目

地下水中不稳定成分的水样采取及保存方法地下水动态观测点特征资料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附录D

附录E

地下水动态观测资料记录

s66966600006669650066666966666829

地下水动态观测资料年报表

本规程用词说明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KANIKAca=

000600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1为满足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为城市水资源合理开1.0.1

发利用与管理,为城市规划、建筑工程设计及水环境保护等提供地下水动态信息资料,制定本规程。1.0.2

2本规程适用于城市、水源地及工程建设的地下水动态观测工作。

1.0.3地下水动态观测项目应包括:水位、水量、水温和水质;对与地下水有密切联系的地表水体,亦应进行上述项目的观测。1.0.4地下水动态观测应对下述问题提供信息资料:1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及不同因素对地下水的影响;在地下水集中开采区,应查明下降漏斗的形成、影响范围、发展趋势及下降速度。

2地下水补、径、排条件,边界位置及其性质,越流因素及与地表水体的水力联系。

3地下水开采现状、开采强度、补采平衡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

4地下水动态变化对工程建设及已有建筑物的影响。5

可能引起的和已发生的地下水水质变化的原因及发展趋势。

城市地下水动态观测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2地下水动态观测点网的布设

2.1一般规定

2.1.1观测点网的布设应根据观测目的、城市的自然地理条件、地质一一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动态特征、地下水资料保护与管理、城市发展规划及工程建设的需要而定。2.1.2

2观测点网应由有联系的观测点及观测线组成。观测点应按规定密度设置,观测线应沿着地下水动力条件、水化学条件、污染途径及有害环境地质作用强度变化最大的方向布置。2.1.3对开采多层含水层地段,应适当布设一些分层观测点;对于与开采层有着越流联系的含水层,也应布设一定数量的观测点,对其地下水动态进行观测。

2.1.4根据观测目的和要求,应利用城市规划区内已有的勘探孔、供水井、泉水、矿井、地下水排水点及取水构筑物等选取所需的观测点,也可自行增设观测点。2.2观测点网布设原则

2.2.1城市地下水动态观测点网应覆盖整个城市规划区,并能控制其地下水动态变化,且应对独立、自成体系。2.2.2观测点应具有合理的分布密度、几何位置和观测频率。应根据城市供水规划、经济技术条件的改善及产业结构的调整等,相应地对观测点网的结构进行调整。2.2.3观测点网在满足观测目的和要求的条件下,应能以最少的人力、时间及费用投入,获取保证精度要求的地下水动态信息量。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KANTKAca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2.3观测点网布设要求

2.3.1城市应分别布设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点网及地下水动态统一观测点网。

2.3.2城市可根据需要设置专门性的水源地观测点网和工程建设的观测点网等,并可利用城市已有地下水动态观测点网的观测线和观测点作为专门性观测点网的部分。2.3.3观测点网的密度应符合下列要求:1观测点网的密度应根据地下水类型,观测目的、要求与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等来确定。长期观测点宜选用已有勘探孔及非长期开采的生产井、回灌井等;2统一观测点网的密度要求:

1)水位统一观测点密度宜符合表2.3.3的规定;水位统一观测点密度表

编图比例尺

1:50000

1:25000

1:10000

1:5000

城市中心区

(点数/km2)

0.20~0.25

0.80~1.00

4.00~5.00

8.00~12.00

城市郊区

(点数/km2)

0.06~0.12

0.25~0.50

1.50~3.00

3.00~6.00

2)水质统-

一观测点密度,不宜少于表2.3.3规定点数的60%;

3)水温统一观测点密度,不宜少于表2.3.3规定点数的30%;

4)水量统一观测点,应为城市规划区内的全部在用的供水井及泉水、回灌井、排水矿井等。统一观测点网的密度,应以能满足绘制地下水动态要素成果图的需要为准则。

3长期观测点网密度不宜少于表2.3.3规定点数的20%。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2.3.4不同地域城市长期观测点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1内陆地区城市长期观测点网布设要求:1)观测线宜平行或垂直地下水流向、垂直地貌界线、构造线及地表水体的岸边线并宜通过地下水位下降漏斗区、地下水污染区等,

2)观测点网密度宜符合本规程第2.3.3条第3款的规定。但城市中心地区较城市效区,观测点密度应相对加密,3)平行地貌(微地貌)界线方向上、泉水(或泉群)出露地段,可布设辅助性观测点;

4)地下水位下降漏斗区、地表水与地下水水力联系密切地区及地下水污染地区,应加密观测点;5)地质构造对地下水动态起控制作用的地段、地下水越流作用发生地段及地下水的补给、排泄边界等,应加密观测点。2滨海地区城市长期观测点网布设要求:1)观测线宜垂直海岸线布设2~3条,平行海岸线布设1~2条,

2)为观测海洋潮汐对地下水位和水质的影响,当海岸线距离城市或地下水集中开采区小于3km时,应加密观测点,3)对已发生海水入侵的地区,当海水尚未侵入到城市规划区时,应在咸淡水分界面靠近城市的一侧,特别在河道或古河道的地段应加密观测点,并应监测咸淡水分界面的移动状况;4)当咸淡水分界面已运移到城市规划区范围以内时,应在地下水集中开采区、地下水位下降漏斗的地区,加密观测点;全部观测点均应同时作为水位、水质观测点。2.3.5水源地长期观测点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1观测点密度宜符合本规程表2.3.3的规定。2水源地观测线,宜沿地下水位下降漏斗的长轴及短轴方向分别布设1~2条。根据水源地所在位置及其观测任务的需要,可在水源地或其外围地区布设辅助性观测点。3水源地水位下降漏斗中心地区应设置观测点。满足水源地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kAONiTKAca-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观测目的和要求的开采并,均可作为观测点。4当按本条上述三款规定的观测点密度,尚不能满足正确绘制出水源地水位下降漏斗形状、分布范围及地下水污染范围时,应根据情况增设观测点。

5对远离城市规划区的水源地,宜单独建立观测点网。6对于开采井数量较多、开采强度大,开采过程中已经形成地下水位下降漏斗或地下水质受到污染的水源地,应单独布设水源地观测点网。

7当为确定水源地水位下降漏斗形状和规模,查明地下水质污染范围、污染发展趋势时,应在水源地及其外围地区增设观测点或观测线,对于城市规划区内的水源地,宜按观测要求在区内已有并(孔)中选取观测点,对于远离城市规划区的水源地,可根据当地并(孔)分布情况,确定选用及增设观测点。8三种主要类型水源地观测点网的布设要求:1)傍河水源地,当水源地开采井平行于河床成排布设时,观测线应垂直河床布设2~3条及平行河床布设1~2条(含连接开采井排的观测线)。

当水源地开采井为其它形式布设时,观测线应通过水源地中心并垂直、平行河床方向分别布设1~3条。近河床地带应加密观测点。当下降漏斗影响到河对岸时,则应在河对岸加设观测点,

2)岩溶裂隙水源地,根据水源地规模大小,可在平行与垂直于地下水流向上,分别布设1~2条观测线。观测线长度宜延伸到岩溶裂隙含水层边界。

在岩溶裂隙含水层的边界以及对水源地地下水起控制作用的构造线上,应适当加密观测点;3)冲、洪积平原区水源地,观测线宜平行与垂直于地下水流向,分别布设1~2条。

必要时,可在开采井群(井排)以外,增设辅助观测点,以圈定水源地水位下降漏斗的范围。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观测点宜均勾分布。当水源地开采层为多层含水层时,应设置分层观测孔。

2.3.6城市工程建设地下水动态观测点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当为建筑设计、地基处理、建筑物建成后安全检验等提供有关地下水动态资料时,应布设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下水动态观测点网。

2当重点工程建筑物深基础需揭露上层滞水、潜水及浅埋承压水等多层含水层时·应设置代表性的观测点分别对多层地下水动态进行观测。

3在水文地质条件简单、且高层及地下工程建筑物分布较少的城市或地区,可沿地下水流向布设1~3条观测线;对于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复杂、高层(超高层)及地下工程建筑物分布面积大的城市或地区,应在平行和垂直地下水流向方向上布设不宜少于3条的观测线。

4当建设区有地表水体存在时,应对地表水体动态进行观测,观测线布设应垂直地表水体岸边线。5对于以开采浅层地下水作为主要供水水源的城市,可直接收集其它观测点网资料做为工程建设所需的地下水动态资料。在重点工程分布地区及在对地下水动态观测有特殊要求的拟建地段,可根据已有观测点网的密度调整增补观测点。在以深层地下水作为供水水源的城市,可利用已有的城市供水地下水动态观测点网,并依据工程建设对地下水动态观测的特殊要求,在一些建设地段对原供水观测点网的密度进行调整或增设新的观测点。

6城市工程建设的地下水动态观测点网的密度按下列要求确定:

1)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地区,应符合本规程表2.3.3的规定;2)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地区,应为本规程表2.3.3规定点数的1.5倍。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kAoNTKAca-

现行

北检院检验检测中心能够参考《CJJ/T 76-1998 城市地下水动态观测规程》中的检验检测项目,对规范内及相关产品的技术要求及各项指标进行分析测试。并出具检测报告。

检测范围包含《CJJ/T 76-1998 城市地下水动态观测规程》中适用范围中的所有样品。

测试项目

按照标准中给出的实验方法及实验方案、对需要检测的项目进行检验测试,检测项目包含《CJJ/T 76-1998 城市地下水动态观测规程》中规定的所有项目,以及出厂检验、型式检验等。

热门检测项目推荐

检测流程

线上咨询或者拨打咨询电话;

获取样品信息和检测项目;

支付检测费用并签署委托书;

开展实验,获取相关数据资料;

出具检测报告。

北检研究院的服务范围

1、指标检测:按国标、行标及其他规范方法检测

2、仪器共享:按仪器规范或用户提供的规范检测

3、主成分分析:对含量高的组分或你所规定的某种组分进行5~7天检测。

4,样品前处理:对产品进行预处理后,进行样品前处理,包括样品的采集与保存,样品的提取与分离,样品的鉴定以及样品的初步分析,通过逆向剖析确定原料化学名称及含量等共10个步骤;

5、深度分析:根据成分分析对采购的原料标准品做准确的定性定量检测,然后给出参考工艺及原料的推荐。最后对产品的质量控制及生产过程中出现问题及时解决。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