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JB/T 7363-2002 滚动轴承零件碳氮共渗热处理技术条件

北检院检测中心  |  点击量:20次  |  2024-11-30 15:44:53  

标准中涉及的相关检测项目

《JB/T 7363-2002 滚动轴承零件碳氮共渗热处理技术条件》标准中提到了对滚动轴承零件进行碳氮共渗热处理后的相关检测项目和检测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检测项目:
  • 表面硬度:检测碳氮共渗层的表面硬度是否满足规定要求。
  • 渗层深度:测量碳氮共渗层的深度,以确保其达到设计标准。
  • 耐磨性:评估零件的耐磨性能,以保证其在使用中的可靠性。
  • 组织结构:检查共渗层的显微组织结构。
  • 变形和尺寸:检测热处理后的零件是否存在变形和尺寸变化。
检测方法:
  • 硬度检测:常用洛氏硬度计或维氏硬度计进行表面硬度测量。
  • 金相分析:通过显微镜观测检查组织结构。
  • 渗层深度测量:采用切割和显微观察方法测量有效渗层深度。
  • 磨损测试:进行模拟工况下的磨损实验以评价耐磨性。
  • 尺寸测量:使用卡尺、千分尺等工具测量热处理后的尺寸变化。
涉及产品:
  • 各种类型的滚动轴承零件,包括外圈、内圈、滚动体等。
  • 适用于要求高耐磨性和高疲劳强度的轴承零件。

该标准保证了滚动轴承零件在制造过程中具有稳定的性能,以满足各种工程应用需求。

JB/T 7363-2002 滚动轴承零件碳氮共渗热处理技术条件的基本信息

标准名:滚动轴承零件碳氮共渗热处理技术条件

标准号:JB/T 7363-2002

标准类别:机械行业标准(JB)

发布日期:2002-07-16

实施日期:2002-12-01

标准状态:现行

JB/T 7363-2002 滚动轴承零件碳氮共渗热处理技术条件的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08、10、15、20等碳素结构钢和15CrMo、20CrMo等合金结构钢制滚动轴承零件碳氮共渗热处理后的技术要求、硬化层深度、硬度的测量、碳氮共渗层显微组织的检查规程。JB/T7363-2002滚动轴承零件碳氮共渗热处理技术条件JB/T7363-2002

JB/T 7363-2002 滚动轴承零件碳氮共渗热处理技术条件的部分内容

ICS21.100.20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行业标准

JB/T7363--2002

代替JB/T7363--1994

滚动轴承零件碳氮共渗热处理技术条件Specifications for carbonitriding heat treatment of rolling bearing parts2002-07-16发布

2002-12-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发布前言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技术要求,

硬化层深度

4.3显徽组织,

5测量、检查及评定方法

5.1试样.

硬化层深度测量

硬度测量

5.4碳氮共渗层显微组织检查

附录A(资料性附录)国外碳索结构钢牌号附录B(规范性附录)碳氮共渗总硬化层深度图1碳氮共渗层显微组织图

表1碳氮共渗直接淬火和回火后表面硬度和心部硬度表A.1国外碳素结构钢牌号

表B.1碳氮共渗总硬化层深度

JB/T7363--2002

本标准代替JB/T7363—1994《滚动轴承零件碳氮共渗热处理技术条件》本标准与JB/T7363一1994相比,主要改变如下:增加了总硬化层深度和有效硬化层深度的术语和定义(见第3章):一增加了碳氮共渗总硬化层深度的规定(见附录B):JB/T7363—2002

对碳氮共渗直接淬火并回火表面硬度和心部硬度的规定作了修改和补充(1994版的3.2,本版的4.2):

将保持架硬化层深度改为总硬化层深度(1994版的3.1,本版的4.1),本标准的附录A是资料性附录,附录B是规范性附录。本标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本标准由全国滚动轴承标准化技术委员会(CSBTS/TC98)归口。本标准由洛阳轴承研究所负责起草,苏州金诚轴承有限公司、苏州新豪轴承有限公司、武进南方滚针轴承厂、苏州市东吴滚针轴承厂、无锡市天工轴承厂参加起草。本标推主要起草人:雷建中、徐中福、蒋康烈、吴振良、颜汉铭、杨巧玲、刘建良。本标准于1994年首次发布。

1范围

滚动轴承零件碳氮共渗热处理技术条件JB/T7363--2002

本标准规定了08、10、15、20(国外牌号可参见附录A)等碳索结构钢和15CrMo、20CrMo等合金结构钢制滚动轴承零件碳氮共渗热处理后的技术要求、硬化层深度、硬度的测量、碳氮共渗层显微组织的检查规程。

本标准适用于上述碳素结构钢和合金结构钢以及能满足本标准要求的低碳钢制保持架、滚针轴承冲压外圈(薄壁拉伸外圈)碳氮共渗热处理(有效硬化层深度小于或等于0.30mm)质量检查。总硬化层深度小于或等于0.30mm钢制保持架、滚针轴承冲压外圈(薄壁拉伸外圈)渗碳热处理质量检查亦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4340.1一1999金属维氏硬度试验第1部分:试验方法(eqvISO6507-1:1997)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总硬化层深度grosshardeningdepth从零件表面垂直测量到与基体金属间的显微硬度或显微组织没有明显变化的那一硬化层的距离。

有效硬化层深度effectivehardeningdepth从零件表面垂直测量到规定的某种显微组织边界或规定的显微硬度的硬化层距离。4技术要求

4.1硬化层深度

4.1.1保持架和冲压外圈的硬化层深度应符合产品图样的规定,如用户对总硬化层深度有要求时,可按附录B总硬化层深度表B.1的规定。4.1.2有效硬化层深度应从表面硬度测至550HV处为准,如有特殊要求,可由用户和制造厂协商确定。

4.1.3保持架的硬化层深度应以总硬化层深度为推。4.1.4冲压外圈的硬化层深度应以有效硬化层深度为准。4.2硬度

碳氮共渗直接率火并回火后的表面硬度和心部硬度应符合表1的规定。4.3显微组织

滚动轴承零件碳氮共渗层的显微组织应为含氮马氏体、残留奥氏体及碳氮化合物。图1a)、b)为合格,不充许有图1c)、d)所示的1级、2级的黑色组织存在。JB/T7363—2002

表1碳氮共渗直接淬火和回火后表面硬度和心部硬度硬度HV

产品类型

保持架

碳素结构钢

合金结构钢

碳素结构钢

冲压外圈

合金结构钢

表面硬度(最小)

注;如用户对心部硬度无要求,生产厂家可不检验其心部硬度。5测量、检查及评定方法

5.1试样

表面硬度

380~650

420~620

664~856

664~856

心部硬度

140~380

270~350

140~450

270~450

保持架取窗孔过梁,薄壁拉伸外圈沿轴向切取一条(横断面、纵断面均可),进行金相检查及显微硬度测量,试样制备应按表面金相分析要求制备,磨制与抛光应保证试样边缘不得有倒角、卷边。为此,试样可由镶嵌或专用夹具保护周边,必要时,被检试样边缘用铜片保护或电镀金属加以保护。5.2硬化层深度测量

硬化层深度的测量可采用显微硬度法测量和显微组织法测量,有争议时,以显微硬度法为准。5.3硬度测量

5.3.1测量方法

表面硬度和心部硬度按GB/T4340.1—1999的规定测量。5.3.2测量部位

5.3.2.1表面硬度测激部位

保持架的表面硬度以保持架过梁表面测定值为准。薄壁拉伸外圈的表面硬度,端面平整者,可直接在端面测定,端面不平整者,可按GB/T4340.1一1999规定的方法测量。如有疑义时,冲压外圈以距工作面0.03mm处的显微硬度值为表面硬度值。5.3.2.2心部硬度测量部位

保持架的心部硬度以保持架过梁截面二分之一处为准。薄壁拉伸外圈的心部硬度以取样截面的二分之一处测量。

5.4碳氨共渗层显微组织检查

碳氮共渗层显微组织在放大100倍~400倍的显微镜下检查,有疑义时以400倍为准。浸蚀剂可采用2%~4%硝酸酒精溶液。

a)400×

c)1级400X

碳氨共渗层显微组织图

b)400x

d)2级400×

JB/T7363—2002

JB/T7363—2002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国外碳素结构钢牌号

表A.1中给出了国外碳索结构钢牌号。表A.1

国外碳素结构钢牌号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碳氨共渗总硬化层深度

表B.1中给出了碳氮共渗总硬化层深度。碳氮共渗总硬化层深度

产品类型

保持架

冲压外圈

最小壁厚

总硬化层深度

碳素结构钢

0.02~0.07

0.02~0.15

0.02~0.15

0.10~0.18

0.15~0.25

0.18~0.30

单位:mm

合金结构钢

0.05~0.12

0.07~0.15

0.08~0.20

现行

北检院检验检测中心能够参考《JB/T 7363-2002 滚动轴承零件碳氮共渗热处理技术条件》中的检验检测项目,对规范内及相关产品的技术要求及各项指标进行分析测试。并出具检测报告。

检测范围包含《JB/T 7363-2002 滚动轴承零件碳氮共渗热处理技术条件》中适用范围中的所有样品。

测试项目

按照标准中给出的实验方法及实验方案、对需要检测的项目进行检验测试,检测项目包含《JB/T 7363-2002 滚动轴承零件碳氮共渗热处理技术条件》中规定的所有项目,以及出厂检验、型式检验等。

热门检测项目推荐

检测流程

线上咨询或者拨打咨询电话;

获取样品信息和检测项目;

支付检测费用并签署委托书;

开展实验,获取相关数据资料;

出具检测报告。

北检研究院的服务范围

1、指标检测:按国标、行标及其他规范方法检测

2、仪器共享:按仪器规范或用户提供的规范检测

3、主成分分析:对含量高的组分或你所规定的某种组分进行5~7天检测。

4,样品前处理:对产品进行预处理后,进行样品前处理,包括样品的采集与保存,样品的提取与分离,样品的鉴定以及样品的初步分析,通过逆向剖析确定原料化学名称及含量等共10个步骤;

5、深度分析:根据成分分析对采购的原料标准品做准确的定性定量检测,然后给出参考工艺及原料的推荐。最后对产品的质量控制及生产过程中出现问题及时解决。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