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GB/T 2891-1995 过滤式防毒面具面罩性能试验方法

北检院检测中心  |  点击量:11次  |  2024-12-09 08:52:40  

标准中涉及的相关检测项目

标准《GB/T 2891-1995 过滤式防毒面具面罩性能试验方法》是针对过滤式防毒面具的检测标准,涵盖以下方面的检测项目和方法:

检测项目包括:
  • 气密性测试 - 用于评估面具的密封性能,以确保在佩戴时不会有空气泄漏。
  • 吸气阻力 - 测试佩戴者在使用过程中吸入空气时的阻力大小。
  • 呼气阻力 - 测试佩戴者在使用过程中呼出空气时的阻力大小。
  • 面罩视野 - 测试面罩是否对佩戴者的视野造成影响。
  • 材料强度 - 测试面罩材料的耐用性和强度。
  • 防护时间 - 评估在特定条件下面具的有效防护时间。
检测方法包括:
  • 实验室模拟测试 - 在受控环境下模拟实际使用条件进行的测试。
  • 气体渗透测试 - 使用特定的化学气体来测试面具的过滤效率。
  • 压力变化测试 - 使用加压和减压方法测试面罩的压力承受能力。
  • 视野测试 - 通过特定程序测量面罩佩戴后的视野影响程度。

涉及产品:该标准主要涉及所有设计为个人安全防护使用的过滤式防毒面具和面罩。这些设备通常用于工业、化工、消防等领域,用于保护使用者免受有害气体和蒸汽的侵害。

GB/T 2891-1995 过滤式防毒面具面罩性能试验方法的基本信息

标准名:过滤式防毒面具面罩性能试验方法

标准号:GB/T 2891-1995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发布日期:1995-06-28

实施日期:1996-01-01

标准状态:现行

GB/T 2891-1995 过滤式防毒面具面罩性能试验方法的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过滤式防毒面具的佩戴漏气系数、实际死腔、视野、装配气密性、呼气阀气密性、呼气阀对空气阻力、镜片透光率(透光比)及面罩吸气阻力等性能试验方法。本标准适用于过滤式防毒面具面罩性能的测试和评价,其他有关产品亦可参照。GB/T2891-1995过滤式防毒面具面罩性能试验方法GB/T2891-1995

GB/T 2891-1995 过滤式防毒面具面罩性能试验方法的部分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过滤式防毒面具面罩性能

试验方法

Performance test methods for facepiece of filter type respirator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GB/T 2891-.1995

代替GB2891.1~2891.682

本标准规定了过滤式防毒面具的佩戴漏气系数、实际死腔、视野、装配气密性、呼气阀气密性、呼气阀对空气阻力、镜片透光率(透光比)及面罩吸气阻力等性能试验方法。本标准适用于过滤式防毒面具面罩(以下简称面罩)性能的测试和评价,其他有关产品亦可参照。2引用标准

GB/T528橡胶抗张强度试验方法

GB2410透明塑料透光率及雾度试验方法GB2426中国成年人头型系列

3技术内容

3.1面罩佩戴漏气系数的试验方法(油雾法)3.1.1原理

人员佩戴面具后,经面罩密合框、呼气阀及面罩零件装配部位漏入面罩内有害物质浓度c与外部浓度c。之比,称为面罩的漏气系数,用百分数(%)表示。3.1.2试验装置

试验装置系统见图1。

国家技术监督局1995-06-28批准1996-01-01实施

GB/T2891-1995

图1漏气系数试验装置图

1\油雾发生器;2--粗油雾沉降器;3一玻璃或塑料油雾室;4一戴面罩的受试者;5一油雾仪;6一缓冲瓶3.1.2.1油雾发生装置:使用30号或22号透平油能发生流量为30~60L/min的气溶胶状油雾,附带有大粒径油雾分离器以及控制工作条件的各种组成部分。3.1.2.2油雾室:有玻璃壁的密室,其大小应容许受试人员完成规定动作,有油雾入口和溢出口,并容许取样管路通出,和受试人员吸气流从外部通入。油雾室亦可用木材、塑料等制成。3.1.2.3油雾浊度计:YW-4590型或其他型号油雾浊度计,测量精度应小于10-6。3.1.2.4取样装置:主要有抽气泵、缓冲瓶、调节阀等管路系统组成,与油雾浊度计配用的取样气流为4~10 L/min。

3.1.3试验条件

每种面罩按其适配范围抽选头、面部尺寸符合的人员10名进行配戴试验。受试者应将胡须刮干净。

面罩佩戴应以受试者感觉合适为度,头带调节不应过紧或过松。受试者在试验过程中按指令完成下列动作:平静状态最少1min;

头部上下、左右摆动最少1min;讲话和深呼吸约1min。

3. 1. 3.4

油雾室油雾浓度在1000~2500mg/m2范围内。滤毒罐对油雾过滤效率高于99.995%,试验时采取措施,使滤毒罐吸取油雾室外的空气。受试面罩的呼气阀气密性和装配气密性应符合标准要求。受试面罩上安装取样管,接口应保证气密,其管端应靠近口鼻区。3.1.4试验步骤

3.1.4.1准备

3.1.4.1.1准备好受试面具,装上取样管,采取滤毒罐吸取油雾室外空气的措施,准备好消毒用酒精棉球;

3.1.4.1.2抽选好受试人员,登记其选配的头、面形尺寸和特殊特征,告诉受试者试验要求;3.1.4.1.3检查各仪器设备,使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3.1.4.2测试

GB/T 2891—1995

3.1.4.2.1将油雾通入油雾室,使其浓度达到要求并处于基本稳定。开动抽气泵取气流样经油雾浊度计测量,并将仪器指示调到100%,即为co;3.1.4.2.2受试者佩戴面具,按使用方法作初步气密检查,调整合适,将取样管连至浊度计;3.1.4.2.3开动抽气泵,测取受试者在油雾室外无烟雾的空气中呼吸时气流的浓度,取数5个,平均得到本底浓度ce

3.1.4.2.4令受试者进入油雾室并按3.1.3.3规定动作,测取每种情况下气流的浓度,各5个数据,平均得到漏气浓度c;

3.1.4.2.5更换受试者,重复3.1.4.2.2~3.1.4.2.4。3.1.5试验结果

3.1.5.1第n个受试者在静、动或讲话任一种状态的漏气系数,按式(1)、式(2)计算:k= 二℃× 100

式中;k.-

分别为静、动或讲话时漏气系数。对该受试者漏气系数为:

3.1.5.2某种面罩的结果由式(3)得到:0

+动十k讲话)

(1)

(3)

注:漏气系数的试验以油雾法为准。允许用氯化钠烟雾并采取相应的试验装置和仪器,但必须与油雾法校对并进行修正。

3.1.6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试样名称或代号;

试验环境条件;

试验方法;

试验结果;

试验者签名;

试验日期。

3.2面罩实际死腔的试验方法

3.2.1原理

将受试面罩正确佩戴在标准头型上,以机械肺按规定条件作模拟呼吸使呼出气为高浓度a的CO2气体,其一部分被阻留于实际死腔和“呼吸道死腔”中,吸气时被经滤毒罐吸入的空气(设其CO,浓度为c)所稀释,成为浓度为b的气体进入机械肺。因此,可计算出实际死腔大小为:p=

式中:P

实际死腔,mL;

-1次吸气量,mL;

(b - c)V

_“呼吸道死腔”容积,mL,可预先用灌水、灌沙法或计算求出;呼出气中CO,浓度,%;

b—一进入机械肺中CO,浓度,%;C一经滤毒罐过滤后的吸入气中CO2浓度,%。·(4)

3.2.2试验条件

3.2.2.1面罩戴在试验用的标准头型上,密合框的气密应符合标准要求,必要时可采取辅助密封措施。107

GB/T 2891—1995

3.2.2.2试验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中进行,使呼出的高浓度CO2能被及时排走。面具周围空气中CO,浓度应低于 1%。

3.2.2.3机械肺的呼吸频率为21~24次/min,呼吸气量为24±1L/min。3.2.3装置

3.2.3.1取样装置见图2。主要组成部分有:标准头型:应符合GB2428,头型上装有呼吸导管,可接上机械肺;a.

b.机械肺:为双缸同步活塞式,有灵活可靠的同步异向阀门。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可调节到符合3.2.2.3条的要求;

储气袋:3个,每个储气容量大于30L,1个用于高浓度CO,气储存,2个轮换储存吸入气样;储气钢瓶:装CO2,浓度不小于95%;辅助设备:秒表、电扇等。

图2实际有害空间试验装置图

0,分析仪

1、5--分别为CO储气袋和吸入气样储气袋;2一同步运转的两阀门,吸气时1、7相通,3、6相通;呼气时7、3相通,6、5相通;3通气管;4-佩戴受试面罩的标准头型;6、7结构相同、同步运动的两气缸,组成机械呼吸器

3.2.3.2CO2分析仪器:精度不低于0.1%。3.2.4试验步骤

3.2.4.1准备

按图安装好取样装置,将CO,钢瓶连接上储气袋进气口;调校机械肺的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使其符合要求;测出或计算出试验系统的“呼吸道死腔”的容积K;按照所选用的CO2分析仪器的说明书,使仪器处于可工作状态;开动通风设备,保持室内CO2浓度不大于1%。3.2.4.2

拧开CO钢瓶,向储气袋1充气约3~5I后排掉。如此冲洗2次,然后使1袋充满约3/4容积,放慢充气速度;

将受试面罩戴在标准头型上,注意佩戴端正,松、紧合适,密合框气密;b.

开动机械肺呼吸约0.5min,然后取下储气袋5排气,如此2次,此时气袋和机械肺取样系统浓度达稳定平衡:

GB/T2891—1995

d.正式呼吸取样1min后停止机械肺运转,脱下受试面罩;e.从储气袋5供给CO,分析仪器检测气样浓度,每次取样气分析3次,计算平均值、3.2.4.3复试

每种面罩按3.2.4.2步骤,重复3~4次;a.

b.试验过程中,从面具周围环境中取样分析C(),浓度,得到c,若c不大于0.5%,则在按式(4)计算P时,c可忽略。

3.2.5试验结果

每种面罩由所得的4~5个P值算出平均数和标准偏差。3.2.6试验报告

按3.1.6。

3.3面罩视野的试验方法

3.3.1原理

在标准头型的眼球位置安装低压灯泡,使其光线外射的立体角,等于中国成年人平均视野的立体角。当戴上面具以后,此外射光锥受到面具眼窗的限制而缩小,其所保存的百分比相当于标准头型佩戴面具后的视野保存率。用医用视野计测出戴上面具以后的视野图。量出两眼合计的总视野图面积和两眼共同部分的双目视野图面积。求出它们占未戴面具时相应的百分比,用校正系数改正即可得到总视野保存率和双目视野保存率。戴上面具的下方视野(度),则按两眼视野图的下交叉点的位置确定。3.3.2试验装置

3.3.2.1视野计:由三部分组成:a.

半圆弧弓:半径300~340mm,可以绕通过其中点0°的水平半径而转动,两边自0°起每5°有--刻度,延伸至90°,弧弓上装有可滑动的白色视标;b.记录装置:记录针通过轴轮等组件与视标连动,将视标的方位和角度对应地记录在视野图纸上;

c.座架:用以支撑半圆弧弓及固定记录装置。3.3.2.2标准头型:应符合GB2428,表面涂黑漆,两眼瞳孔位置装暨6.3V小灯泡,灯泡顶点连线在两眼中点后7土0.5mm,头型本身的视野应符合中国成年人平均视野。标准头型在工作台上安装的位置,应能使左右眼分别置于半圆弧弓的圆心处,并直视其“0”点。3.3.2.3记录纸:与记录装置配套使用,上印有平均视野曲线。3.3.2.4求积仪:测量图形面积,精度0.1cm2。3.3.3试验条件

3.3.3.1按受试面具号码,选用相应号码的标准头型。3.3.3.2测试工作在暗室中进行。3.3.3.3正确佩带面具,头带不过紧、过松,注意眼窗的左右对称性。每面具须脱戴试验3次,取其平均结果。

3.3.4试验步骤

3.3.4.1检查视野计、记录装置和视标连动工作是否正确,并仔细校正。3.3.4.2在记录台上正确装好记录纸。3.3.4.3把受试面具佩带在标准头型上,调整正确,不过松、过紧。3.3.4.4将戴着面具的标准头型放在座上,使左(或右)眼处于弧弓圆心,并接通该眼灯泡电源。从垂直或水平的任一方位开始每15°~30°之间测量一点(看视野变化大小酌情而定),直至全方位都测到。3.3.4.5移动头型,按3.3.4.4条对另--眼测量然后取下记录纸。3.3.4.6将面罩脱下,重新调整,按3.3.4.2~3.3.4.5条步骤,复测3~~4次。109

3.3.5结果

GB/T 2891--1995

3.3.5.1把每张记录纸上所记的点,分别按左、右眼视野,连接成封闭曲线,除特殊点外,一般要自然平滑。

3.3.5.2用求积仪分别量取每张记录纸上双目视野图和总视野图的面积S设未戴面具的相应平均视野图面积S,测得视野保存率t。100

式中:t-—视野保存率,%;

-校正系数,由图给出;

S,-——双目视野图和总视野图面积,cm2S—一平均视野图面积,cm2。

总规野

双目规野

图3总视野和双目视野校正系数图S./s

3.3.5.3按照每张视野图左右视野曲线的下方交点的位置,得出下方视野值(度)。3.3.5.4求出受试面具多次视野结果的平均值和标准偏差。3.3.6试验报告

按3.1.6。

3.4面罩装配气密性的试验方法

(5)

3.4.1原理

使装配好的面罩内造成一定正压,如面罩溺气,则面罩内压值降低,漏出气量可以用一定时间压力值下降衡量。

3.4.2试验装置

试验装置如图4。

3.4.3试验步骤

GB/T 2891-—1995

图4面罩装配气密性试验装置

1--螺旋夹2—活塞3—面罩;4—通气塞;5—夹具;6--压力计3.4.3.1检查仪器管路的气密性先用夹子夹住通往气塞(4)处的胶管使之不漏气,打开活塞(2)使内压值达4.7土0.5kPa关闭活塞(1),压力计在0.5min内不下降为气密。3.4.3.2调整压缩空气压力,放松螺旋夹(1),开启活塞(2),逐渐打开压缩空气,将通气塞(4)堵死,慢慢旋紧螺旋夹(1),使压力计(6)指示值达5.0士0.1kPa。3.4.3.3取下面罩的呼吸阀片及护盖,封闭呼气孔,将面罩夹在专用夹具(5)上,并用通气塞插入吸气口,打开活塞(2)向面罩内充气使内压值保持为5.0士0.1kPa,关闭活塞(2),记录压力在1min内的下降值。

3.4.4试验结果

每个试验面罩在1min内压力值下降小于50Pa为合格。3.4.5试验报告

按3.1.6。

注:头带式面罩的装配气密性,可将面罩佩带在标准头型(或模拟头型)上,通入压缩空气,当面罩内压值为2.0士0.1kPa时,连接结合处应气密。3.5呼气阀气密性试验方法

3.5.1原理

将呼气阀装在定容腔体上,抽气至规定负压,测定因呼气阀漏气而使负压值变化的速度或恢复到零所需时间,以评定其气密性。

3.5.2试验装置

GB/T 2891

图5呼气阀气密测试仪

1一水柱压力计;2一定容腔体;3一被测呼气阀;4抽气控制阀;5--空气流量计;6—-流量调节螺旋夹;·-抽气泵3.5.2.1气密试验装置如图5。

3.5.2.2定容腔体:容积为150士10mL。3.5.2.3压力计:量程为0~2000Pa;精度为1Pa。3.5.2.4气体流量计:量程为0~2000mL/min;精度为10mL/min。3.5.2.5秒表:精度为0.1s。

3.5.2.6抽气动力:真空泵或吸引瓶。3.5.3试验条件

3.5.3.1环境

温度为17~~30℃;气压为101.325kPa;相对湿度为小于75%。3.5.3.2试样

被测呼气阀要用酒精棉花擦净,晾干或吹干。a.

被测呼气阀与定容腔体的连接要气密,与水平面垂直,阀片不因受力而变形。3.5.4试验步骤

3.5.4.1检查仪器系统气密性将定容腔体与呼气阀的通孔封闭,抽气至负压为1180Pa,关闭抽气控制阀后2min内观察不出压力变化。3.5.4.2按试验条件准备好测试样品。3.5.4.3将呼气阀装在定容腔体上。3.5.4.4以不大于500mL./min的流速抽气至定容腔内负压为1250Pa,关闭控制阀。3.5.4.5从负压为1180Pa起,启动秒表,记录45s时负压变化值或恢复到0时所需时间。更换呼气阀,重复上述试验。

3.5.5试验结果

存在下述情况之一时为不合格:a.

抽气流速已达500ml/min,而负压达不到1180Pa。全面罩用呼气阀45s内负压变化大于590Pa。半面罩用呼气阀恢复至常压时间小于20s。3.5.6试验报告

按3.1.6。

3.6呼气阀对空气流阻力的试验方法3.6.1试验装置

3.6.1.1试验仪器装置见图6。

压缩空气

GB/T 2891—1995

图6呼气阀对空气流阻力试验图

1—调节螺旋夹;2—空气滤净瓶;3…-空气流量计;4一测压三通管;5—微压计;6--呼气阀座具;7--受试呼气阀3.6.1.2流量计:量程为0~401/min,精度为0.5L/min。3.6.1.3微压计:量程不小于294Pa,精度为2Pa。3.6.1.4测压三通管内径16士0.5mm,长度100mm,传压孔在气流管内的开口不大于6mm。3.6.2试验条件

3.6.2.1试验气流为30士0.6L/min,通过呼气阀前应经净化过滤。3.6.2.2试验环境为常态。

3.6.3试验步骤

3.6.3.1准备

检查试验系统的气密性,通入较大流速的清洁空气,用肥皂水试漏;使流量计和微压计处于工作状态。3.6.3.2试验

通人空气流,调节至规定的值,测出不装呼气阀时的阻力P1;a.

将呼气阀装入试验系统,空气流量重调至规定的值,测出此时的阻力P2。b.

3.6.3.3更换呼气阀样品,重复3.6.3.2试验。3.6.4试验结果

每个呼气阀样品对空气流的阻力为:P= P, - P,

3.6.5试验报告

按3.1.6。

3.7面罩吸气阻力的试验方法

3.7.1试验装置

3.7.1.1面罩吸气阻力试验装置见图7。113

抽气泵

GB/T 2891-1995

图7面罩吸气阻力试验装置图

1调节螺旋夹;2空气流量计;3—倾斜式微压计;4—测压三通管;5~-标准头型;6—受试面罩3.7.1.2流量计:量程为0~~40L/min,精度为0.5L/min。3.7.1.3微压计:量程不小于294Pa,精度为2Pa。3.7.1.4标准头型:符合GB2428。吸气

3.7.1.5测压三通管:内径16士0.5mm,长100mm,传压孔开口不大于6mm。3.7.1.6抽气泵:抽气流量不低于30L/min。3.7.2试验条件

3.7.2.1对可拆卸滤毒罐的面具,须把滤毒罐去掉,不能拆卸的(如过滤元件袋)结构,在测试结果中扣除单独的过滤元件对空气流阻力,来代表面罩的吸气阻力。3.7.2.2试验用的标准头型和面罩号码相匹配、配戴正确,密合框不应漏气,导气管弯曲180°3.7.2.3试验连续气流为30±0.6L/min。3.7.3试验步骤

3.7.3.1检查试验装置各连接部位应达到气密。3.7.3.2使流量计和微压计正常工作。3.7.3.3开动抽气泵,调节螺旋夹,使气流量为30士0.6L/min,测出系统阻力P1。3.7.3.4按3.7.2.2条要求佩带好面罩,调节抽气流量为30±0.6L/min,测出阻力Pz。3.7.4试验结果

单个面罩阻力值为:

3.7.5试验报告

按3.1.6。

3.8面罩镜片透光率(透光比)的试验方法同 GB 2410。

试验报告按3.1.6。

3.9头罩式面罩(橡胶)老化前300%定伸强力、扯断强力、扯断伸长率的试验方法同GB/T 528。

试样从头罩式面罩密合框边缘、头部截取。试验报告按3.1.6。

3.10呼气阀热空气老化试验方法3.10.1原理

GB/T 2891—1995

使气密性合格的呼气阀片,在常压及规定温度的热空气作用下,经一定时间老化后,测定其气密性能。

3.10.2试验装置

热空气老化箱应符合以下要求:箱内试验区域温度波动范围为士2℃;a.

箱内需有连续鼓风装置;

应有进气口和排气口。

3.10.3试验条件

老化温度:100±2℃;

老化时间:8h。

3.10.4试验步骤

3.10.4.1将老化箱内调温至100土2℃,待温度稳定后,将试验样品置于阀座,呈自由状态封在老化箱中。试样间距不小于5mm;试样与箱壁的距离不小于50mm。3.10.4.2试样按要求放入恒温的老化箱内8h取出,于常温下放置4h后,检查是否发粘或变形,并按3.5试验其气密性。

3.10.5试验结果

按3.5.5。

3.10.6试验报告

按3.1.6。

3.11面罩、导气管、滤毒罐(盒)间结合强度的试验方法3.11.1原理

采用橡胶拉力机测定面罩与导气管、滤毒罐(盒)或导气管与滤毒罐之间的结合强力。3.11.2.试验装置

试验仪为摆式橡胶拉力机,技术要求为:测量范围:0~980N;

下夹具的牵引速度:100士5mm/min。3.11.3试验步骤

3.11.3.1将装配好放置24h的面罩Y型管下部夹入拉力机的上夹具内,夹具方向应与Y型管成垂直方向。

3.11.3.2将导气管下端夹入下夹具内使下夹具离Y型管口约20~30mm,开启拉力机,当荷重刻度盘上的读数大于规定值时,停止试验。3.11.3.3面罩与滤毒罐(盒)、导气管与滤毒罐间的结合强度的试验,可采用辅助措施固定后,按3.11.3.1、3.11.3.2进行。

3.11.4试验结果

结合强度值分别从荷重刻度盘上读取,其读数大于规定值时为合格3.11.5试验报告

按3.1.6。

注:面具部件间的结合强度亦可用静吊重法试验,导管式面具试验吊重15kg,直接式面具试验吊重5kg115

附加说明:

GB/T2891—1995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部提出。本标准由全国劳动防护用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由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解放军57605部队、劳动部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山西新化工厂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六贵、包国卿、程兴仁、张雪丽、腾金山、孙文杰、张喜田、刘忠华。116

现行

北检院检验检测中心能够参考《GB/T 2891-1995 过滤式防毒面具面罩性能试验方法》中的检验检测项目,对规范内及相关产品的技术要求及各项指标进行分析测试。并出具检测报告。

检测范围包含《GB/T 2891-1995 过滤式防毒面具面罩性能试验方法》中适用范围中的所有样品。

测试项目

按照标准中给出的实验方法及实验方案、对需要检测的项目进行检验测试,检测项目包含《GB/T 2891-1995 过滤式防毒面具面罩性能试验方法》中规定的所有项目,以及出厂检验、型式检验等。

热门检测项目推荐

检测流程

线上咨询或者拨打咨询电话;

获取样品信息和检测项目;

支付检测费用并签署委托书;

开展实验,获取相关数据资料;

出具检测报告。

北检研究院的服务范围

1、指标检测:按国标、行标及其他规范方法检测

2、仪器共享:按仪器规范或用户提供的规范检测

3、主成分分析:对含量高的组分或你所规定的某种组分进行5~7天检测。

4,样品前处理:对产品进行预处理后,进行样品前处理,包括样品的采集与保存,样品的提取与分离,样品的鉴定以及样品的初步分析,通过逆向剖析确定原料化学名称及含量等共10个步骤;

5、深度分析:根据成分分析对采购的原料标准品做准确的定性定量检测,然后给出参考工艺及原料的推荐。最后对产品的质量控制及生产过程中出现问题及时解决。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