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检院检测中心 | 点击量:8次 | 2024-12-20 11:08:16
GB/T 17037.4-2003 塑料 热塑性塑料材料注塑试样的制备 第4部分:模塑收缩率的测定
标准中涉及的相关检测项目
以下是根据标准《GB/T 17037.4-2003 塑料 热塑性塑料材料注塑试样的制备 第4部分:模塑收缩率的测定》分析的内容,列出了相关的检测项目、检测方法以及涉及的产品:
1. 检测项目:
- 模塑收缩率的测定:标准中明确规定模塑收缩率是关键的检测项目。
- 注塑试样制备条件:包括材料的预处理条件、模具的设计和工艺参数。
- 尺寸测量:注塑成型试样的尺寸和成品尺寸需要在测量后进行计算对比。
2. 检测方法:
以下是标准中提到的检测方法:
- 标准规定了注塑试样在特定温度、压力、冷却时间和模具条件下制备,然后对模塑过程中的成型收缩进行计算。
- 使用标准测量工具(如游标卡尺或精密长度测量仪)测量制备后的试样尺寸。
- 通过计算公式:
模塑收缩率(%)= [(模具尺寸 - 成品尺寸) / 模具尺寸] × 100
- 严格按照标准确定的条件进行重复测试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
3. 涉及产品:
标准中涉及的产品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
- 塑料制品:特别是热塑性塑料,例如聚丙烯(PP)、聚乙烯(PE)、聚氯乙烯(PVC)、尼龙(PA)等。
- 注塑成型零件:包括工业零部件、汽车塑料部件、电子产品外壳等。
- 实验室标准试样:用于测试和验证材料性能的标准塑料试样。
该标准对于模塑收缩率的测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确保塑料材料的尺寸稳定性和成型精度提出了严格要求。
GB/T 17037.4-2003 塑料 热塑性塑料材料注塑试样的制备 第4部分:模塑收缩率的测定的基本信息
标准名:塑料 热塑性塑料材料注塑试样的制备 第4部分:模塑收缩率的测定
标准号:GB/T 17037.4-2003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发布日期:2003-02-01
实施日期:2003-07-01
标准状态:现行
GB/T 17037.4-2003 塑料 热塑性塑料材料注塑试样的制备 第4部分:模塑收缩率的测定的简介
GB/T17037的本部分规定在平行和垂直于熔体流动方向上的模塑收缩率和模塑后收缩率的测定方法。本部分规定的模塑收缩率指自由收缩率,不包括吸湿的影响。GB/T17037.4-2003塑料热塑性塑料材料注塑试样的制备第4部分:模塑收缩率的测定GB/T17037.4-2003
GB/T 17037.4-2003 塑料 热塑性塑料材料注塑试样的制备 第4部分:模塑收缩率的测定的部分内容
GB/T 17037.4-2003/ISO 294-4:2001GB/T17037《塑料热塑性塑料材料注塑试样的制备》分为五个部分:第1部分:一般原理及多用途试样和长条试样的制备;第2部分:小拉伸试样;
一第3部分:小方试片;
—-第4部分:模塑收缩率的测定;第5部分:研究各向异性用标准试样的制备。本部分为GB/T17037的第4部分。本部分等同采用ISO294-4:2001《塑料定》(英文版)。
本部分等同翻译ISO294-4:2001。热塑性塑料材料试样的注塑
第4部分:模塑收缩率的测
为便于使用,本部分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a)型腔长度“l”改为“l。”;b)型腔宽度“b”改为\bo”。本部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部分由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提出。本部分由全国塑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石化塑料树脂产品分会(CSBTS/TC15/SC1)归口。本部分起草单位:北京燕化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树脂应用研究所。本部分主要起草人:王晓丽、王树华、陈宏愿、杨春梅、邸丽京。GB/T17037.4—2003/ISO294-4:2001GB/T17037.1的引言适用于本部分。引言
在热塑性塑料材料注塑时,模塑件与相应的型腔尺寸间的差异随模具设计和模具使用的不同而变化。这种差异可能与注塑机的大小,受收缩干扰作用的模塑件的形状和尺寸,材料在模具内流动或移动的程度和方向,喷嘴、主流道、流道及浇口的尺寸,注塑机的操作循环,熔体温度和模具温度,保压压力的大小和保压时间等因素有关。模塑收缩率和模塑后收缩率是由于材料的结晶、材料的松弛(如解取向)以及热塑性塑料和模具的热收缩而产生的。另外,模塑后收缩率也可能受所处环境湿度的影响。模塑收缩率和模塑后收缩率的测定有助于热塑性塑料间的比较及检查生产的均一性。本部分所得数据不能作为组件设计计算的依据,然而,通过测定在不同熔体温度、模具温度、注射速度、保压压力和其他注塑参数下材料的收缩率可得到材料典型性能的信息。在生产具有精确尺寸的制品时,收缩率的信息对选择适用的模塑材料是重要的。1范围
GB/T17037.4—2003/ISO294-4:2001塑料热塑性塑料材料注塑试样的制备第4部分:模塑收缩率的测定
GB/T17037的本部分规定了热塑性塑料材料注塑试样在平行和垂直于熔体流动方向上的模塑收缩率和模塑后收缩率的测定方法。热固性材料收缩率的测定方法见ISO2577721。本部分规定的模塑收缩率不包括吸湿的影响。该影响包括在模塑后收缩率和总收缩率中。仅由吸湿而产生的模塑后收缩率的测定方法见ISO1751。本部分规定的模塑收缩率系指自由收缩率,即保压期间模具中的试片因冷却而不受限制变形产生的收缩。因而它可被视为受限制收缩的最大值。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GB/T17037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T17037.1--1997热塑性塑料材料注塑试样的制备第1部分:一般原理及多用途试样和长条试样的制备(idtISO294-1:1996)GB/T17037.3—2003塑料热塑性塑料材料注塑试样的制备第3部分:小方试片(1SO2943:2002,IDT)
3术语和定义
GB/T17037.1中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GB/T17037的本部分。3.1
Emouldingshrinkage
模塑收缩率
试验室温度下测量的干燥的试样和模塑它的模具型腔之间的尺寸差异。注1:Sm用相关型腔尺寸的百分数表示。注2:平行于熔体流动方向的模塑收缩率SM,在试样宽度的中间测定;垂直于熔体流动方向的模塑收缩率 SM,在试样长度的中间测定。
模塑后收缩率
post-mouldingshrinkage
试验室温度下测量的模塑收缩率测定后又经后处理的试样在后处理前后的尺寸差异。注1:S,用百分数表示。
注2:平行于熔体流动方向的模塑后收缩率Sp,和垂直于熔体流动方向的模塑后收缩率Sp,按与3.1中SM,和Sm.类似的方式定义。
GB/T 17037. 4—2003/ISO 294-4:20013.3
总收缩率 total shrinkage
试验室温度下测量的模塑后处理之后的试样与模塑它的模具型腔之间的尺寸差异。注1:Sr用百分数表示。
注2:平行于熔体流动方向的总收缩率St.和垂直于熔体流动方向的总收缩率ST,按与3.1中Sm。和SM,类似的方式定义。
型腔压力cavitypressure
模塑过程中任意时刻,在靠近浇口中心处测量的型腔内热塑性塑料材料的压力。注:Pc用MPa表示。
保压时的型腔压力cavitypressureat holdPcH
注射时间t(见图1)结束后1 s时的型腔压力(3.4)。注:PcH用MPa表示。
4设备
4.1D2型标准模具
D2型标准模具应符合GB/T17037.3中4.1的规定,用于制备60mm×60mm×2mm的试片。为便于用光学法测量试样尺寸,可在模具型腔内刻上参考标记。参考标记应在距模具型腔边缘(4±1)mm处。
为确保在任何方向都不限制收缩,建议参考标记的最大深度为5um(见引言)。使用调整到合适位置的镶件效果较好。
GB/T17037.1中4.1.1.4,k)和GB/T17037.3中图2建议安装的压力传感器P对测定收缩率是必需的。
模具型腔板应有足够的硬度,以防止保压期间模塑试片厚度超过型腔的厚度,保证试片长度和宽度的收缩率为正值。
4.2注塑机
注塑机应符合GB/T17037.3中4.2的规定,但应在GB/T17037.1中4.2.2给出的操作条件内增加下述允许偏差的内容:
型腔压力Pc:士5%
4.3测量设备
测量设备应能测量试样及其对应的型腔长度和宽度,精确至0.02mm。测量在对边的中心之间、对边之间或参考标记之间进行(见附录A)。测量试样长度时,注意试样末端浇口处0.5mm高的台阶。如果使用机械测量仪,注意测量系统的触头不能划出刻痕。建议使用校准板定期校准测量设备。4.4恒温箱
当有关双方同意进行模塑后收缩率测定时,才需要恒温箱。5步骤
5.1材料的状态调节
应符合GB/T17037.1中5.1的规定。5.2注塑
5.2.1注塑的基本条件应符合GB/T17037.3中5.2的规定。GB/T 17037.4—2003/IS0 294-4:20015.2.2制备测定模塑收缩率的试样时,保压时的型腔压力PcH(见3.5)最好在20MPa、40MPa、60MPa、80MPa和100MPa中选择-一个或多个值,也可以使用其他值。注:型腔压力高于80MPa,需要很高的锁模力,普通商用设备可能达不到此要求。5.2.3测定保压压力P,确认其是否与选定的PcH相符,并且在每一个压力下模塑试样时,考虑以下附加说明:
a)仔细找出注射和保压的转换点,避免时间-压力曲线出现凹陷的情况(见图1,曲线c),同时也要在转换点后1s内避免峰值超出保压时型腔压力的10%(见图1,曲线b);由于注塑机惯性的影响,有效的转换时间要比正常值长。在试验中需要对每种材料和每一一注射速度调整正确的转换点;
注:型腔压力曲线出峰是由于部分熔体回流引起型腔瞬时超压。因而注射到型腔内的材料的质量没有被清楚地确定,接近浇口处材料的取向将被扰动。保压期间保持压力恒定;
保压时间按GB/T17037.1中5.2.4给出的细节,保压期间型腔压力减少到零,表明浇口里的c)
材料已经充分凝固不再向型腔内流动;d)
选择试样从模具中移出且不变形的最短的冷却时间。因为材料的冷却速率与厚度乎方的倒数成正比,所以对于GB/T17037.3中浇口高度与试片厚度比为3:4的情况,型腔的最短冷却时间约为保压时间(浇口的冷却时间的1.8倍;e)按GB/T17037.1中5.2.5的规定维持稳定状态的条件。图1靠近A点曲线的曲率变化表明从熔体流动期到膨胀压缩期的转变。保压时的型腔压力值在R点记录,最短的保压时间是型腔压力值降为零的时间。Pc.+
曲线a--注射时间(接近A点)合适;曲线b--注射时间(B点)过长;
曲线c一-注射时间(C点)过短。
图1注塑过程中型腔压力-时间的关系图5.3模具温度的测量
应符合GB/T17037.1中5.3的规定。3
GB/T 17037.4--2003/ISO 294-4:20015.4熔体温度的测量
应符合GB/T17037.1中5.4的规定。5.5脱模后试样的处理
5.5.1为减小试样的变形,脱模后应立即将试样与流道分离开。在切割时,注意不能损伤尺寸测量所用的边。
5.5.2允许把试样平放在低导热的表面上冷却到室温。冷却后,试样应在23℃土2℃的温度下,放置16h~24 h。假如材料放置在潮湿与于燥的环境中收缩率有明显的差异,则应将它放置在干燥的环境(例如装有干燥剂的密闭容器)中。5.6模塑收缩率的测定
5.6.1比较试片厚度和型腔高度,特别是接近浇口中间位置,检验模具型腔板是否有足够硬度(见4.1)。
5.6.2假如没有已知数据,应在23℃士2℃温度下测量模具对边的参考点处型腔的长度l。和宽度b,精确到0.02mm。这些点可以是对边中点、浇口末端与对边中点、边棱中点或模具型腔内的参考标记。记录这些数据,用于收缩率计算。注:应经常检查型腔内的标记是否磨损。5.6.3在测量试样尺寸之前,可将试样放在一个平面上或靠在一个直边上以检查试样是否有变形。任何试样,变形高度(超出平面的变形量)超过2mm时,均应废弃。5.6.4在23℃土2℃温度下,在与型腔尺寸测量相对应的位置测量试样长度1和宽度b1,精确到0.02mm(见5.6.2)。
可通过使试样水平受压以减小其变形(小于2mm的变形)。在尺寸测量中,试样的任何变形应小于 1mm。
注:变形使试样的尺寸减小,试样尺寸减小可用近似式(1)计算:—Ar~ 4h2/31
式中:
试样尺寸(长度(或宽度b),单位为米(mm);一Ar:尺寸减小(长度1或宽度b),单位为毫米(mm);h:-变形高度(超出平面的变形量),单位为毫米(mm))。试样尺寸x为60mm,变形高度h为1mm,的减小A为0.02mm,符含5.6.2和5.6.4给出的允许偏差。5.6.5每-个注塑条件,至少测量5个试样。5.7模塑收缩率测定后试样的处理试样模塑收缩率测定后至模塑后收缩率测定前试样的处理条件(温度、湿度或其他环境)应采用相关材料标准的规定或按有关双方商定的条件。注:模塑后处理的条件逝可以作为贮存或使用时的条件。5.8模塑后收缩率的测定
试样按5.7要求处理后,在23℃土2℃的温度下再次测量试样,结果精确至0.02mm(见5.6.3至5.6.5),长度记为12,宽度记为b。6结果表示
6.1模塑收缩率
平行和垂直于熔体流动方向的模塑收缩率SM和SM分别按式(2)和式(3)计算,以百分数表示,Sm。 = 100(lh — t,)/la
Sm, = 100(ba —bt)/bu
式中:
lo一—型腔长度(见5.6.2),单位为毫米(mm);4
l--试样长度(见5.6.4),单位为毫米(mm);bo——型腔宽度(见5.6.2),单位为毫米(mm);bi—试样宽度(见5.6.4),单位为毫米(mm)。6.2模塑后收缩率
GB/T 17037. 4—2003/ISO 294-4:2001平行和垂直于熔体流动方向的模塑后收缩率Sp.和Sp分别按式(4)和式(5)计算,以百分数表示。Sp。= 100(-l2)/l
Sp、 100(b1 b2)/bh
式中:
l-——试样长度(见5.6.4),单位为毫米(mm);试样经模塑后处理(见5.8)后的长度,单位为毫米(mm);l
一试样宽度(见5.6.4),单位为毫米(mm);b,
bz----试样经模塑后处理(见5.8)后的宽度,单位为毫米(mm)。6.3总收缩率
·(4)
·(5)
平行和垂直于熔体流动方向的总收缩率ST.和ST.分别按式(6)和式(7)计算,以百分数表示。Sr, - 100(lo -- l2)/lo
St, = 100(bo -- bz)/b
式中:
型腔长度(见5.6.2),单位为毫米(mm);试样经模塑后处理(见5.8)后的长度,单位为毫米(mm);b—一一-型腔宽度(见5.6.2),单位为毫米(mm);b2
试样经模塑后处理(见5.8)后的宽度,单位为毫米(mm)。模塑收缩率、模塑后收缩率和总收缩率之间的相互关系见式(8)。Sr =Sm+Sp- SpSm/100
注:模塑收缩率和模塑后收缩率表示的百分数不是用相同的起始尺寸[分别见式(2)和式(3),式(4)和式(5)],因此总收缩率并不是二者之和。但是式(8)的最后一项通常可以忽略。7精密度
因未获得实验室间的数据,本方法的精密度尚不可知。8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a)采用GB/T17037的本部分;
b)~~h)按GB/T17037.1,第6章中b)~h)的规定,但g)中保压压力PH用型腔压力Pc代替;i)平行和垂直于熔体流动方向的模塑收缩率、模塑后收缩率和总收缩率,用百分数表示,精确到0. 1%。
GB/T17037.4—2003/ISO294-4:2001附录A
(资料性附录)
测量长度和宽度的参考点
图A。1是试样的透视图,阴影为浇口末端台阶和与流道切割处的剖面。用机械测量仪测量长度11和l2,宽度b1和b2,试样三对模塑面的中心S和台阶中心G是合适的参考点。
用光学仪器测量时,可用试样边棱的中点E或距边棱4mm处(见4.1)型腔板.上预制的标记M作为参考点(图A.1仅显示了-个这样的标记)。只要采用相同的参考点测量试样和型腔,每对参考点间的高度差就不会对收缩率产生显著的影响。参考点的一致可避免测量试样时的倾角和不同类型的参考点产生的影响,例如:一面的“机械”参考点S和与之相对面的“光学”参考点E或M相结合。M
图A.1注塑试片透视图
参考文献
GB/T17037.4--2003/IS0294~4:2001171SO175:1999塑料测定液体化学物质浸没效果的试验方法E2JISO2577:1984
塑料热固性塑料模塑材料
收缩率的测定
现行北检院检验检测中心能够参考《GB/T 17037.4-2003 塑料 热塑性塑料材料注塑试样的制备 第4部分:模塑收缩率的测定》中的检验检测项目,对规范内及相关产品的技术要求及各项指标进行分析测试。并出具检测报告。
检测范围包含《GB/T 17037.4-2003 塑料 热塑性塑料材料注塑试样的制备 第4部分:模塑收缩率的测定》中适用范围中的所有样品。
测试项目
按照标准中给出的实验方法及实验方案、对需要检测的项目进行检验测试,检测项目包含《GB/T 17037.4-2003 塑料 热塑性塑料材料注塑试样的制备 第4部分:模塑收缩率的测定》中规定的所有项目,以及出厂检验、型式检验等。
热门检测项目推荐
检测流程
线上咨询或者拨打咨询电话;
获取样品信息和检测项目;
支付检测费用并签署委托书;
开展实验,获取相关数据资料;
出具检测报告。
北检研究院的服务范围
1、指标检测:按国标、行标及其他规范方法检测
2、仪器共享:按仪器规范或用户提供的规范检测
3、主成分分析:对含量高的组分或你所规定的某种组分进行5~7天检测。
4,样品前处理:对产品进行预处理后,进行样品前处理,包括样品的采集与保存,样品的提取与分离,样品的鉴定以及样品的初步分析,通过逆向剖析确定原料化学名称及含量等共10个步骤;
5、深度分析:根据成分分析对采购的原料标准品做准确的定性定量检测,然后给出参考工艺及原料的推荐。最后对产品的质量控制及生产过程中出现问题及时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