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检院检测中心 | 点击量:16次 | 2024-12-20 16:40:50
GB/T 17496-1998 港口门座起重机修理技术规范
标准中涉及的相关检测项目
根据标准《GB/T 17496-1998 港口门座起重机修理技术规范》,以下是主要的检测项目、检测方法和涉及的产品:检测项目:
检测方法:
- 几何尺寸检测:使用测量仪器如游标卡尺、角度尺等进行检测。
- 焊缝质量检测:可以使用超声波、射线法或磁粉检测进行无损探伤。
- 机械部件检测:通过目视检查、试验台实验等方法检测磨损情况。
- 电气设备检测:采用电阻测量仪、绝缘电阻表等设备进行测试。
- 液压系统检测:使用压力表检测液压系统的压力,并检查密封件的完整性。
- 安全装置检测:通过功能测试和实地检查确保其可靠性。
涉及产品:
- 港口门座起重机及其相关的结构部件
- 起重机的电气系统和控制装置
- 起重机械的液压系统
- 附属安全和控制装置
该标准针对港口门座起重机的各个方面,从结构到电气系统,提供了一套全面的检测和修理指导,以确保设备在运行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GB/T 17496-1998 港口门座起重机修理技术规范的基本信息
标准名:港口门座起重机修理技术规范
标准号:GB/T 17496-1998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发布日期:1998-09-16
实施日期:1999-07-01
标准状态:现行
GB/T 17496-1998 港口门座起重机修理技术规范的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港口门座起重机的修理及其验收要求。本标准适用于港口件杂货、散粒物料、集装箱、成套设备等装卸作业用的起重机。安装、电站用的同类起重机亦可参照使用。GB/T17496-1998港口门座起重机修理技术规范GB/T17496-1998
GB/T 17496-1998 港口门座起重机修理技术规范的部分内容
GB/T 17496--1998
为了保持港口门座起重机良好的技术状态,适应我国港口物料转运业的迅速发展,对港口门座起重机的修理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是十分必要的。本标准根据目前我国港口机械修理技术的基本状况,规定了港口门座起重机修理和验收的具体要求及有关方法,有利于港口门座起重机完好率的提高,保证其作业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本标准的附录A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提出。本标准由交通部水运科学研究所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武汉交通科技大学、上海港务局、交通部上海港口机械制造厂、广州港务局、交通部广州港口机械实业总公司、交通部水运科学研究所、华南理工大学。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桂寿平、郭烽、陈紫云、曾和平、张志清、陆范宜。469
1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港口门座起重机修理技术规范
Repairing technique rules for the harbour portal crane本标准规定了港口门座起重机(以下简称起重机)的修理及其验收要求。GB/T 17496—1998
本标准适用于港口件杂货、散粒物料、集装箱、成套设备等装卸作业用的起重机。安装、电站用的同类起重机亦可参照使用。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T 699--1988
优质碳素结构钢技术条件
GB/T 700--1988
GB/T 985-1988
GB/T 986-1988
碳素结构钢
气焊、手工电弧焊及气体保护焊焊缝坡口的基本形式与尺寸埋弧焊焊缝坡口的基本型式与尺寸GB/T 10311995
表面粗糙度参数及其数值
GB/T 1184-1996
形状和位置公差未注公差值
GB/T 1228--1991
GB/T 1229-—1991
钢结构用高强度大六角头螺栓
钢结构用高强度大六角螺母
GB/T1230—1991钢结构用高强度垫圈GB/T 1231-1991
钢结构用高强度大六角头螺栓、大六角螺母、垫圈技术条件GB/T 1348-1988
球墨铸铁件
GB/T 1591—1994
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
GB/T 1801—1979
GB/T 1802-1979
GB/T 3077--1988
GB/T 3323—-1987
GB/T 5972—1986
公差与配合尺寸至500 mm孔、轴公差带与配合公差与配合
尺寸大于500至3150mm常用孔、轴公差带合金结构钢技术条件
钢熔化焊对接接头射线照相和质量分级起重机械用钢丝绳检验和报废实用规范GB 6067-1985
5起重机械安全规程
GB 6450—1986
干式电力变压器
GB/T7659—1987焊接结构用碳素钢铸件GB/T 9439—1988
灰铸铁件
GB/T10051.1--1988起重吊钩
机构性能、起重量、应力及材料GB 10069.3—19881
旋转电机噪声测定方法及限值噪声限值GB/T10089--1988圆柱蜗杆、蜗轮精度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1998-09-16批准470
1999-07-01实施
GB/T 17496-1998
渐开线圆柱齿轮精度
GB/T 10095—1988
GB/T 11345—1989
GB/T 11352—1989
钢焊缝手工超声波探伤方法和探伤结果分级一般工程用铸造碳钢件
GB/T 11365-1989
GB/T 17495—1998
锥齿轮和准双曲面齿轮精度
港口门座起重机技术条件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GB 50150—1991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168—1992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旋转电机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170—1992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高压电器施工及验收规范GBJ147—1990
JT/T70.2--1993港口门座起重机电气设备技术条件集电器港口门座起重机试验方法
JT/T 99—1994
JT5014.2-1983港口装卸机械电气设备修理技术要求JT5014.3-1983港口装卸机械通用件、专用件与底盘修理技术条件JT5027--1989港口起重机用钢丝绳使用技术条件3结构件和零件的材料
3.1金属结构件和零件的材料必须符合设计要求,满足GB/T17495的规定。3.2重要零部件、结构件的材料应检验其化学成分和机械性能。3.3我国与有关国家(组织)起重机常用钢铁材料对照见附录A(提示的附录)。4专用零部件
4.1钢丝绳
4.1.1钢丝绳的报废(更新)必须符合GB/T5972与JT5027的规定。4.1.2起重机钢丝绳更换时,应保证其型号、直径、公称抗拉强度符合设计要求并具有产品质量合格保证书。钢丝绳直径与设计不符时,首先应保证与设计有相等或大于的总破断拉力,而直径的上、下偏差不得大于:直径d20mm时为1mm;直径d=20mm时为1.5mm。4.1.3绕进或绕出滑轮与卷筒的钢丝绳不得使用编结接长的钢丝绳。其他位置使用有接头钢丝绳时,必须保证接头处连接强度不小于钢丝绳破断拉力的90%。钢丝绳接头应符合GB/T17495的规定。4.2卷筒
4.2.1卷简出现裂纹且无法修理时,必须更换。4.2.2卷筒绳槽磨损后的卷筒壁厚小于设计壁厚的85%且不满足卷筒强度的要求时,必须更换。起升机构同名义直径的卷筒绳槽底部直径差应不大于0.5mm。4.2.3对出现单个气孔或砂眼的卷简,当气孔或砂眼的直径小于4mm,深度小于该处壁厚名义尺寸20%且绝对值不超过4mm,在100mm长度上(任意方向)不超过一处,在卷筒全部工作面上的总数小于五处时,可以不必焊补而继续使用。当缺陷经清理后,其大小在表1所列范围内且在卷筒同一截面上的长度为100mm内不多于两处,允许采取防裂和防变形措施的焊补,焊补后可以不经热处理,但要修平焊补处。
卷筒允许焊补缺陷条件
铸铁,球墨铸铁
卷简直径
单个缺陷面积
缺陷深度
20%壁厚
总数量
卷简直径
GB/T17496--1998
表1(完)
单个缺陷面积
缺陷深度
二25%壁厚
总数量
4.2.4卷简更换或修复后,其绳槽的径向圆跳动不得大于绳槽底径的1/1000.其端面圆跳动公差值应达到GB/T1184中8级精度。
4.3滑轮
4.3.1滑轮出现裂纹或变形,必须修理或更换。对不影响滑轮正常工作而出现的滑轮轮缘破损处,允许焊补但滑轮其他部位出现破损时,必须更换。4.3.2滑轮槽侧槽面磨损量小于3mm时,允许焊补并进行车削加工,修复后的滑轮应符合设计要求;滑轮槽侧槽面磨损量达3mm或滑轮槽壁厚磨损达设计壁厚的20%时,必须更换。4.3.3滑轮槽底半径的磨损量超过钢丝绳直径的15%时,必须更换。槽底产生拉沟、磨痕易损伤钢丝时,必须修理。
4.3.4滑轮轴出现裂纹或滑轮轴径的磨损量超过设计轴径的1.5%时,必须更换。4.3.5修复或更换的滑轮装配后,应转动灵活,无卡阻现象,其端面跳动量不得超过D/1000(D为滑轮槽底直径),其绳槽内侧跳动和径向跳动应符合GB/T17495的规定。4.4车轮
4.4.1车轮出现裂纹或车轮踏面出现直径大于1.5mm,深度大于3mm,且多于五处砂眼、气孔、夹渣、麻点时,必须更换。
4.4.2车轮踏面剥离、擦伤的面积大于2cm2,深度大于3mm时,应修理。车轮因磨损或其他缺陷重新加工后,踏面厚度减少量超过设计厚度的20%时,必须更换。4.4.3车轮踏面圆柱度大于0.4mm时,应重新加工。4.4.4轮缘厚度磨损量超过设计厚度的40%或轮缘厚度弯曲变形超过设计厚度20%时,必须更换。4.4.5轮缘折断或其他缺陷的面积大于3cm,深度超过设计壁厚的30%且多于三处时,必须更换。4.4.6轮缘因磨损、折断、破碎或其他缺陷修补、加工后,其厚度不得小于设计厚度的80%。4.4.7各驱动车轮之间的踏面直径差值超过设计直径的1.5/1000时,应重新加工成相同的直径,其公差应符合GB/T1801~1802中h9。4.4.8各从动车轮之间的踏面直径差值超过设计直径的3/1000时,应重新加工成相同的直径,其公差应符合GB/T1801~1802中h9。4.4.9车轮踏面对基准线的圆跳动公差值应符合GB/T1184中9级精度。4.4.10修复或更换的车轮其加工技术条件必须符合设计要求。4.5制动轮
4.5.1制动轮出现裂纹或制动摩擦面出现直径大于1.5mm,深度大于2mm,且多于三处气孔、砂眼、夹渣时,必须更换。
4.5.2制动摩擦面产生拉沟、磨痕深度大于1.5mm时,应重新加工。加工后其表面粗糙度应达到GB/T1031中Ra3.2μm,表面硬度不得低于40~45HRC。4.5.3制动轮轮缘厚度磨损大于设计厚度的30%时,必须更换。4.5.4修复的制动轮安装后,其径向圆跳动和端面圆跳动公差值应符合设计要求或达到GB/T1184中9级精度。
4.5.5更换的制动轮应符合设计要求。4.6吊钩
GB/T 17496--1998
4.6.1吊钩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必须更换:一裂纹;
-危险断面磨损达设计尺寸的8%;开口度比原钩口尺寸增加10%;
一-钩身的扭转变形超过10°;
一危险断面或钩颈部产生塑性变形;一钩尾螺纹部分塑性变形或螺纹牙磨损达螺距的2.5%。4.6.2吊钩上的缺陷及磨损处不得焊补。4.6.3更换的新吊钩应符合GB/T17495的规定。4.7齿轮副
4.7.1开式齿轮
4.7.7.1齿轮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必须更换:齿面裂纹长度超过1/4齿长或齿高;——断齿或在齿长范围内破碎长度超过1/3一齿厚磨损量达设计齿厚的25%;-——齿面点蚀或剥落面积达工作面积的30%;一一表面硬化处理的齿轮,硬化层厚度磨损量达设计厚度的85%。4.7.1.2齿面因碰、擦伤产生的塑性变形应修复平整。4.7.1.3使用修复的齿轮时,应满足以下要求:能达到设计要求的齿轮啮合传动(不包括齿厚公差);一保证齿轮有足够强度,其耐用度至少应能维持一个修理期。4.7.1.4更换的新齿轮必须符合设计要求。4.7.2闭式齿轮
4.7.2.1齿轮磨损后,在节圆方向上的齿厚磨损量达到以下规定时,应更换:一用于起升机构、变幅机构的齿轮超过设计齿厚的15%:一用于其他机构的齿轮超过设计齿厚的20%。4.7.2.2齿轮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更换:齿轮裂纹或弯曲变形;
两相邻的轮齿破碎或不相邻的轮齿在齿长范围内破碎长度超过1/3;一齿面点蚀面积达接触面积的30%或齿面剥落。4.7.2.3齿面的碰、擦伤和因塑性变形而产生的凸起必须修复。4.7.2.4齿轮与轴配合处磨损量大于设计孔(轴)径的1/1000时,应修复或更换。4.7.2.5一般情况下,高速级齿轮副应成对更换4.7.2.6更换的齿轮副必须符合设计要求。4.7.2.7使用修复的齿轮,应满足4.7.1.3的规定。4.8蜗杆副
4.8.1蜗杆,蜗轮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更换:蜗杆或蜗轮齿厚磨损量超过设计齿厚的15%;蜗杆、蜗轮齿面点蚀面积达接触面积的30%或齿面剥落;——蜗杆或蜗轮出现裂纹。
4.8.2修理中心距不可调的蜗杆副时,采用切向变位法修复已磨损的蜗杆副,即修复一件、新配~一件,用增加新配件的齿厚来补偿被修复件的齿厚减薄量,以保证其啮合侧隙。4.8.3更换件与修复件应满足设计要求。473
4.9减速器
GB/T 17496—1998
4.9.1箱体和箱盖出现裂纹应进行焊补修复或更换。修复或更换的箱体和箱盖合箱后不得有漏油现象。
4.9.2轴承接合面的配合处磨损在0.03mm以内时,可用电镀、刷镀方法修复;磨损严重则用焊补镗削的方法予以修复且应符合设计要求;磨损后实际配合精度未达到低一级配合时,允许继续使用。4.9.3当轴承滚动体或座圈上发现磨损条纹、疲劳剥落小坑、明显的氧化痕迹,内、外圈有裂纹,隔离环或转动圈边缘损伤,径向间隙增大(滚珠轴承大于0.2mm,滚柱轴承大于0.25mm)等都必须更换。对新安装的轴承,轴与轴承装入箱体后应留有0.1~~0.3mm的轴向窜动量,以避免轴承的早期损坏。4.9.4装配已修复或更换的圆柱齿轮,其齿面接触斑点沿齿长方向不少于50%~~60%,沿齿高方向不少于40%~50%。
4.9.5圆柱齿轮减速器箱体中轴承孔中心距极限偏差土f.及轴承孔中心线平行度公差f、f,应符合GB10095的规定。
4.9.6减速器齿轮副的精度、齿面接触斑点、齿面硬度与材质应符合GB/T17495的规定。4.9.7轴承孔中心线应与箱盖、箱体分合面重合,其偏差不得大于0.3mm。4.9.8圆柱齿轮副修复或更换安装后,齿轮传动的最小侧隙为1.25IT9。4.9.9装配修复或更换的圆锥齿轮,其齿面接触斑点沿齿长方向不少于35%~65%,沿齿高方向不少于 40%~70% 。
4.9.10圆锥齿轮副修复或更换安装后,其锥齿轮副法向侧隙和轴交角极限偏差应符合GB11365的规定。
装配修复或更换的蜗杆、蜗轮,其接触面积的百分比应大于表2规定。表2蜗杆、蜗轮接触面积的百分比精度
5级和6级
7级和8级
9级和10级
沿齿高65
沿齿高55
沿齿高45
接触面,%
沿齿长60
沿齿长50
沿齿长40
4.9.12蜗杆副修复或更换安装后,其传动中心距极限偏差土f、传动轴交角极限偏差士fs、传动中间平面极限偏差土f、传动侧隙、蜗杆轴向齿距极限偏差土f、蜗轮齿距极限偏差士f,应符合GB10089的规定。
4.9.13修复的蜗杆减速箱轴承座孔中心线与分合面的不重合度不得大于0.2mm,轴承座孔中心线与其端面的垂直度为0.05mm。
4.9.14装配后的蜗杆减速器,其蜗轮轴窜动量在0~0.50mm之间。4.9.15减速器修复后,其噪声、轴承处温升、渗漏现象,理论中心线与实际中心线在安装时的偏差应符合GB/T17495的规定。
4.10销齿
4.10.1销轮出现裂纹或磨损超过设计尺寸的5%时应更换,4.10.2齿轮出现4.7.1规定的情况之一时,应更换。4.10.3更换的销齿必须符合GB/T17495的规定。4.11联轴器
4.11.1齿式联轴器
4.11.1.1联轴器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更换相关零件:裂纹;
断齿;
GB/T17496-1998
联轴器内孔与轴之间有松动现象;键槽磨损,键松动;一两个半联轴器的连接螺栓孔磨损严重,连接螺栓出现裂纹或明显塑性变形;一齿厚磨损量达设计齿厚的15%。4.11.1.2更换或修复件装配时,半联轴器与轴线的垂直度应控制在0.03~0.05mm,外齿轮轴套和轴端配合应为GB/T1801中H7/n6或H7/r6和H7/s6;凹缘内齿圈半联轴器与凸缘内齿圈半联轴器的连接螺栓应采用六角头铰制孔螺栓,螺栓孔应配铰,配合为GB/T1801中H8/n6或H8/k6。4.11.1.3两个半联轴器轴线许用径向补偿量与许用角向补偿量应符合GB/T17495的规定。4.11.1.4两个半联轴器的相对端面圆跳动量和相对径向圆跳动量不得超过表3中规定的数值。表3半联轴器的相对端面与相对径向圆跳动量联轴器最大直径D
>100~180
>180~280
>280~380
380~580
>580~800
4.11.2弹性套柱销联轴器
径向圆跳动
4.11.2.1联轴器出现下列情况之--时,应更换相关零件:裂纹;
端面圆跳动
一柱销橡胶圈磨损达其外径的8%或橡胶圈与半联轴器销孔间隙大于2mm;一柱销磨损量大于设计直径的5%;柱销螺纹部分有缺陷,不能正常使用,一半联轴器柱销锥孔磨损量大于0.2mm;一柱销圆锥面与半联轴器柱销锥孔的实际接触面积小于70%m
4.11.2.2联轴器轴端配合宜采用GB1801中H7/r6或H7/n6,与电动机轴端配合宜采用GB1801中H7/k6或H7/m6,
4.11.2.3两个半联轴器轴线许用径向补偿量与许用角向补偿量不得超过表4规定的数值。表4弹性套柱销联轴器许用补偿量联轴器型号
许用补偿量
径向Ay(mm)
角向A
TLL2 TLL3
注:径向补偿量的测量部位在半联轴器最大外圆宽度的1/2处TL8
TLL4TLL5
4.11.2.4两个半联轴器的相对端面圆跳动和相对径向圆跳动量应小于表3中规定的数值。4.12制动器
4.12.1制动器出现下列情况之时,应更换相关零件:裂纹;
一制动带或制动瓦摩擦垫片厚度磨损量达设计厚度的40%(铆接)或达设计厚度的50%(胶接);一弹簧出现塑性变形;
一销轴或轴孔的磨损达设计直径的1%,圆度达0.2mm。4.12.2铆接的制动带,铆钉头应埋入带厚一半以上,铆钉头中心离带边不小于15mm。装配后的制动带与制动轮的接触面积应不小于制动带总面积的70%。475
GB/T17496—1998
4.12.3制动瓦轴线与制动轮轴线的同轴度应小于3mm,平行度应小于制动轮宽度的1/10004.12.4盘式制动轮装配后,应符合GB/T17495的规定,并保证各油缸中心线和主轴中心线平行,制动盘端面圆跳动不得大于0.2mm。4.12.5制动器修复或更换新件后,各铰点应转动灵活,无卡阻现象,并符合GB/T17495的规定。5通用件
5.1滚动轴承
5.1.1轴承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更换:一内、外圈或滚动体工作面上出现磨损条纹,剥落、坑痕、凹陷、刮痕、裂纹、过热退火;一保持架出现缺口,边缘损伤、裂纹、碰套、漏铆、铆偏、铆松;一内、外圈端面磨损量大于o.3mm;一径向游隙因磨损至表5规定的数值;表5轴承径向游隙极限数值
轴承内径 d
≥30~100
≥100~150
>150~200
滚动体有缺损或不足。
球轴承
径向游隙
滚子轴承
5.1.2轴承修复或更换后不允许有锈蚀,其表面粗糙度对配合表面应达到GB/T1031中Ral.6um,对工作表面应达到GB/T1031中 Ra0.8μm。5.1.3轴承装配技术要求应符合JT5014.3的规定。5.1.4轴承的代用原则应符合下列规定:代用轴承的额定动载荷C应等于或高于原配轴承;一代用轴承的允许极限转速应等于或高于原配轴承的实际工作转速;一代用轴承的精度等级应等于或高于原配轴承的精度等级;-代用轴承的类型、结构型式、系列以及内径、外径应与原配轴承相同。5.2轴承座与油封
5.2.1轴承座不得有明显变形、缺陷或裂纹。5.2.2修复或更换的成对轴承座安装后,其同心度应符合设计要求,转轴应能转动自如。5.2.3油封更换后,应能有效地防尘和防渗漏。5.2.4轴承座上盖与座体修复合拢后,间隙不得大于0.1mm。5.3滑动轴承
5.3.1轴套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更换:轴套内孔磨损量超过设计直径的1.5%;轴套外孔圆磨损产生转动,端面磨损影响轴向定位;轴套表面退火、划伤、裂纹、变形。5.3.2轴套更换后应达到:
与配合件接触面不得小于轴套工作面的60%;与轴承座接触面斑点应均布于轴套工作面,且中间不得加垫;轴套在轴承座中无轴向窜动和转动;轴套的油槽应与轴承座贯通。
GB/T17496-1998
5.4.1传动轴出现表面裂纹且深度未超过设计直径的2%时,应采取措施防止裂纹扩展;深度超过设计直径的2%时,必须更换。
5.4.2轴的挠度达到以下规定时,应更换:轴的转速在500r/min及以上,每米长0.15mm,全长0.3mm;轴的转速低于500r/min,每米长0.25mm,全长0.5mm。5.4.3轴出现扭转塑性变形时,应更换。5.4.4修复或更换的轴应符合设计要求,轴内润滑油道应畅通。5.5销
5.5.1销径磨损量达到设计直径的2%时,必须更换;磨摄量小于设计直径的2%时,允许修复。5.5.2销工作配合面不得有裂纹或缺陷。5.5.3销出现塑性变形时,应更换。5.6键与键槽
5.6.1键或键槽两侧磨损,键在键槽中松动时不得用加垫片配合形式,应修复或更换新键。5.6.2键槽损坏严重,用机械加工拓宽键槽,拓宽度不得大于原键槽宽度的15%,并重新配制新键。键与键槽配合处的表面粗糙度应达到GB/T1031中Ra3.2m,配合公差应符合设计要求。6液压元件
6.1柱塞泵
6.1.1柱塞泵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修复或更换:排油量不足,执行机构动作迟缓;一压力不足或压力脉动较大;
一噪声较大;
一内部泄漏(达到额定流量值的20%);一外部泄漏;
—液压泵发热;
—变量机构失灵;
一液压泵不转。
6.1.2修复或更换的转子柱塞孔应与柱塞研配,其圆度及圆柱度应不大于0.005mm,孔的表面粗糙度应达到GB/T1031中Ra0.4μm;转子衬套与配流轴的配合为GB/T1801中H7/f7;转子孔与端面的垂直度应不大于0.01mm;柱塞泵端面应进行研磨,其表面粗糙度应达到GB/T1031中Ra0.2μm。6.1.3更换或修复的柱塞圆度及圆柱度应不大于0.005mm,其表面粗糙度应达到GB/T1031中Ra0.2μm,柱塞圆头的表面粗糙度应达到GB/T1031中Ra0.4μm。6.1.4修复或更换的配流轴各配合处同轴度应不大于0.01mm,配流轴应与转子孔配磨,其表面粗糙度应达到GB/T1031中Ra0.2μm;配流盘平面应进行研磨,其表面粗糙度应达到GB/T1031中Ra0.2 μm。
6.1.5径向柱塞油泵的定子环修复或更换后与滑动鼓体的配合为GB/T1801中H7/h6,两端面的平行度应不大于0.02mm,端面与外圆的垂直度应不大于0.04mm,其各接触面粗糙度应达到GB/T 1031中 Ra0.4 um。
6.1.6柱塞油泵的配合间隙见表6。477
GB/T 17496—1998
表6柱塞油泵配合间隙值
配合部位
配油轴与转子衬套的间隙
配流盘与缸体端面之间(轴向)
柱塞与缸体内孔
注:d为柱塞直径。
配合间麟
0. 03~0. 06
0. 01~0. 02
0.01~0.02
0. 015~~0. 03
0. 02~0. 04
6.1.7柱塞与其相配合的孔磨损后,其间隙超过表6所列的规定值15%时,应重制柱塞或采用镀铬方法修复并与孔进行配研。
6.1.8变量控制阀的阀芯与阀孔的配合间隙为0.01~0.03mm,其配合间隙因磨损增大15%时,应重做阀芯并与阀孔进行配研修复。6.2液压缸
6.2.1液压缸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修复或更换:肥行;
-冲击,
一推力不足,速度不够或逐渐下降,工作不稳定;外泄漏:
一内泄漏;
-声响与噪声。
6.2.2修复或更换的缸体内孔的圆度、圆柱度应不大于0.02mm,内孔表面经研磨或珩磨后其表面粗糙度应达到GB/T1031中Ra0.8μm或Ra0.2um。6.2.3修复或更换的活塞外圆的圆度、圆柱度及活塞外圆与内孔的同轴度应不大于活塞外径公差的一半,活塞外圆表面粗糙度应达到设计要求。6.2.4修复或更换的缸盖用于配合的内孔和外圆的圆度、圆柱度应不大于直径公差的一半,内孔、外圆的同轴度应不大于0.03mm,配合表面粗糙度应达到GB/T1031中Ra3.2μm。6.2.5液压缸的配合间隙见表7。表7
名义直径
最小间隙
最大间隙
液压缸配合间隙值
注:最小间隙值为正常配合值,最大间隙值为修理极限值。6.3液压控制阀
6.3.1液压控制阀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修复或更换:一异常振动与噪声:
泄漏;
换向不灵或不换向;
一电磁铁过热或烧毁:
一一系统压力提不高或系统压力过大调整无效;一系统压力波动;
液控不灵。
GB/T 17496—1998
6.3.2液压控制阀的滑阀芯与阀孔的修理配合间隙见表8。表8滑阀芯与阀孔配合间隙值
配合部位
中低压滑阀的阀芯和阀扎
高压滑阀的阀芯和阀孔
注:d为滑阀芯直径。
d≤16
0.008~0.025
0.005~0.015
0. 010~0.030
0. 007 ~0. 020
0.012~0.035
0.009~0.025
d≤80
0. 015 ~0. 040
0. 011~0. 030
6.3.3修复或更换的压力控制阀滑阀芯与阀孔的圆度、圆柱度应不大于0.005mm,其表面粗糙度应达到GB/T1031中Ra0.4μm,滑阀芯各轴颈的同轴度应不大于0.005mm,阀体阶梯孔同轴度应不大于0.005 mm.
6.3.4修复或更换的节流阀滑阀芯与阀孔的圆度、圆柱度应不大于0.005mm,滑阀芯各轴颈的同轴度应不大于0.005mm,滑阀芯与阀孔的表面粗糙度应达到GB/T1031中Ra0.2μm。6.3.5修复或更换的调速阀滑阀芯与阀孔的圆度、圆柱度应不大于0.005mm,滑阀芯与阀孔的表面粗糙度应达到GB/T1031中Ra0.4μm。6.3.6修复或更换的方向控制阀滑阀芯与阀孔的圆度、圆柱度应不大于0.005mm,滑阀芯凸肩的同轴度应不大于0.005mm,滑阀芯凸肩表面和阀孔内圆的表面粗糙度应达到GB/T1031中Ra0.2μm。6.3.7弹簧两端应磨平,并与中心线垂直,其表面粗糙度应达到GB/T1031中Ra6.3um。6.4液压元件修复或更换后,每个液压控制阀的压力调定值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工作液品种及充入液压系统至最高液位的油量应符合设计规定。6.5液压系统的性能试验应按设计规定进行。液压系统的耐压试验当额定压力P≤7MPa时,试验压力为1.50P;当额定压力P>7MPa时,试验压力为1.25P。6.6液压系统管路及接头出现损伤、变形、裂纹等缺陷,应更换且在系统压力试验时不得有渗漏现象。7钢结构
7.1钢结构件形状及位置允许偏差应符合GB/T17495的规定,不符合规定的应修复或更换。7.2结构件的腐蚀深度达设计厚度的20%时,必须更换。7.3修复的杆件应平直,杆件节点处连接必须可靠。7.4箱形结构中的纵筋、横隔板、加强板修复后不得出现脱焊现象。7.5结构件焊缝必须符合GB/T985和GB/T986的规定,所有焊缝均不充许有漏焊、烧穿、裂纹、未焊透、严重咬边、夹渣、熔瘤等影响性能和外观质量的缺陷。7.6焊条、焊丝与焊剂应符合GB/T17495的规定,并应与被焊结构件的材料强度相适应,符合设计要求。
7.7露天修复时,凡下雨、下雪、大雾、大风和环境温度低于一18℃等情况下不得进行焊接。7.8由于失稳及其他原因产生波浪度应整平到7.1的规定。7.9对承载件焊接应在尽量卸载情况下进行(包括构件自身质量)。7.10对低合金结构钢构件,必须进行焊前预热:一≤16mm,在一10℃以下进行焊接,应预热150~200℃;—8>16~24mm,在—5℃以下进行焊接,应预热150~~200℃,一8>24~40mm,在0℃以下进行焊接,应预热150~200℃;一a>40mm,在任何温度下均需预热150~200℃,焊后保温缓冷。7.11修复后的钢结构焊缝质量检验分为三级,重要钢结构件按1级或2级检验,各级检验项目、数量479
应符合表9规定。
外观检查
检验项目
GB/T 17496--1998
表9焊缝质量检验要求
检验数量
超声波或X射线检查(对接焊缝)外观检查
超声波检查(对接焊缝)
外观检查
检查外观缺陷及几何尺寸
若超声波检查后还需X射线复检时,则抽检长度取焊缝长度的2%,至少应有一张底片检查外观缺陷及几何尺寸
如不合格扩检,直径全长
检查外观缺陷及几何尺寸
7.12重要焊缝磨平后的探伤检验评定等级必须达到GB/T3323中规定的级和GB/T11345中的B级检验I级质量。
7.13重要焊缝的焊接处应打上焊接者的代号印记。7.14高强度螺栓、螺母、垫圈出现损坏、裂纹时,必须更换且应符合GB/T1228~~1231的有关规定。高强度螺栓的更换,必须严格按照工艺规程进行,拧紧螺栓的预紧力应符合设计要求。7.15栏杆、扶手、走台、人梯出现损坏、变形、脱焊等缺陷应进行整形、修补,并应符合GB6067的规定。
7.16结构件修复或更换后的表面涂装应符合GB/T17495的规定。大、中修起重机应整机重新油漆。8电气设备
8.1交流电动机
8.1.1电动机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修复或更换:~机座与端盖出现裂纹;
一电刷与刷握之间的间隙大于0.2 mm,电刷与滑环接触不良;-电动机运转时,滑环与电刷冒火花,滑环表面有烧痕、麻点、刷痕;电动机绝缘件龟裂、软化、损伤、焦化、脱落;一热态时电动机各相对机壳和各相间的绝缘电阻出现定子绝缘电阻小于0.5MQ,转子绝缘电阻小于0.5MQ;
一电动机通风系统出现故障,风扇不能正常转动;一滑环与电刷磨损严重,滑环表面槽纹深度超过1mm或损伤面积超过滑环表面积的30%:一鼠笼电动机的笼条在槽内松动或断裂,鼠笼端环断裂或脱焊,伸出端铁芯拱起;电动机振动的双倍振幅值大于表10中的数值;表10电动机振动的双倍振幅值
电动机同步转速
双倍振蝠值
额定负荷状态下,电动机各部位的温升在环境温度为40℃C时,超过表11中的数据;480
现行北检院检验检测中心能够参考《GB/T 17496-1998 港口门座起重机修理技术规范》中的检验检测项目,对规范内及相关产品的技术要求及各项指标进行分析测试。并出具检测报告。
检测范围包含《GB/T 17496-1998 港口门座起重机修理技术规范》中适用范围中的所有样品。
测试项目
按照标准中给出的实验方法及实验方案、对需要检测的项目进行检验测试,检测项目包含《GB/T 17496-1998 港口门座起重机修理技术规范》中规定的所有项目,以及出厂检验、型式检验等。
热门检测项目推荐
检测流程
线上咨询或者拨打咨询电话;
获取样品信息和检测项目;
支付检测费用并签署委托书;
开展实验,获取相关数据资料;
出具检测报告。
北检研究院的服务范围
1、指标检测:按国标、行标及其他规范方法检测
2、仪器共享:按仪器规范或用户提供的规范检测
3、主成分分析:对含量高的组分或你所规定的某种组分进行5~7天检测。
4,样品前处理:对产品进行预处理后,进行样品前处理,包括样品的采集与保存,样品的提取与分离,样品的鉴定以及样品的初步分析,通过逆向剖析确定原料化学名称及含量等共10个步骤;
5、深度分析:根据成分分析对采购的原料标准品做准确的定性定量检测,然后给出参考工艺及原料的推荐。最后对产品的质量控制及生产过程中出现问题及时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