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GB/T 17504-1998 海洋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

北检院检测中心  |  点击量:10次  |  2024-12-20 16:44:14  

标准中涉及的相关检测项目

《GB/T 17504-1998 海洋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主要是关于海洋自然保护区的分类和级别划分,并非具体列出检测项目和检测方法。然而,该标准可能涉及与海洋保护相关的生态监测和环境评估事项。虽然具体的检测项目、检测方法和涉及产品未在该标准中明确列出,但以下是通常在海洋保护区评估和管理中可能涉及的方面:

1. 相关检测项目:

  • 水质分析,如pH值溶解氧氨氮、磷酸盐等。
  • 海洋生物多样性调查,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 污染物监测,如重金属、有机污染物。
  • 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评估。

2. 检测方法:

  • 化学分析,如光谱分析、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等。
  • 生物监测,如使用生物指示物种。
  • 遥感监测技术。
  • 生态学调查,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的方法。

3. 涉及产品:

  • 检测仪器,如水质分析仪、显微镜。
  • 生态监测设备,如遥感设备、数据分析软件。
  • 取样工具,用于水样、土壤样和生物样本采集。

尽管《GB/T 17504-1998》不明确涵盖上述细节,但以上内容通常在海洋保护区管理和研究中可能会涉及,如有具体需求或研究项目,可以结合具体的环境保护和管理标准进行深入研究。

GB/T 17504-1998 海洋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的基本信息

标准名:海洋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

标准号:GB/T 17504-1998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发布日期:1998-10-12

实施日期:1999-04-01

标准状态:现行

GB/T 17504-1998 海洋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的简介

本标准确立了我国海洋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的基本原则。本标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内海、领海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一切其他海域及毗连海岸的海洋自然保护区。GB/T17504-1998海洋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GB/T17504-1998

GB/T 17504-1998 海洋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的部分内容

GB/T17504—1998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4529-1993《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等有关法律、法规,根据我国海洋自然资源、自然环境特点,遵循保护海洋自然生态环境、挽救珍稀濒危海洋生物物种、保护和恢复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宗旨,加强海洋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特制定本标准。本标准由国家海洋局提出。

本标准由国家海洋局负责解释,并负责监督实施。本标准由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国家海洋局综合管理司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新梅、吕彩殷、王艳香、沈亮夫、李光天。43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海洋自然保护区

类型写级别划分原则

Principle for classification of marine nature reservesGB/T17504-1998

本标准确立了我国海洋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的基本原则。本标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内海、领海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一切其他海域及毗连海岸的海洋自然保护区。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T15919--1995海洋学术语海洋生物学GB/T14529--1993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3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海洋自然保护区marine nature reserves本标准所称海洋自然保护区,是指以海洋自然环境和资源保护为目的,依法把包括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海岸、河口、岛屿、湿地或海域划分出来,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3.2生物气候带bioclimatic zonation本标准所称生物气候带,是指生物与气候相适应而形成的大致与纬度平行的带状地(海)域。3.3生物地理界biogeographic region本标准所称生物地理界系生物气候带中的下一级地理景观单元,是指在地理学、动物区系、植物区系和海洋学上具有一致特点的地(海)区。3.4生态系统ecosystem

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统一体和具有相对稳定功能并能自我调控的生态单元(见GB/T 15919—1995)。

4海洋自然保护区类型划分

根据海洋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将海洋自然保护区分为三个类别十六个类型(表1)。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1998-10-12批准436

1999-04-01实施

海洋和海岸自然生态系统

海洋生物物种

海洋自然遗迹和非生物资源

GB/T17504—1998

表1海洋自然保护区类型划分表

河口生态系统

潮间带生态系统

盐沼(咸水、半威水)生态系统

红树林生态系统

海湾生态系统

海草床生态系统

珊瑚礁生态系统

上升流生态系统

大陆架生态系统

岛屿生态系统

海洋珍稀、濒危生物物种

海洋经济生物物种

海洋地质遗迹

海洋古生物遗迹

海洋自然景观

海洋非生物资源

4.1海洋和海岸自然生态系统类别海洋自然保护区指以不同气候带内具有定典型性和特殊保护价值的海洋和海岸生物群落及其周围环境共同组成的海洋和海岸自然生态系统作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海洋自然保护区。下分十个类型。4.1.1河口生态系统类型海洋自然保护区:指以入海河口水域、滩涂、潮间带与毗连浅海海域生物群落及其周围环境共同组成的自然生态系统作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海洋自然保护区。4.1.2潮间带生态系统类型海洋自然保护区:指以潮间带与毗连海域生物群落及其周围环境共同组成的自然生态系统作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海洋自然保护区。4.1.3盐沼(威水、半威水)生态系统类型海洋自然保护区:指以盐沼(咸水、半威水)生物群落及其周围环境共同组成的自然生态系统作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海洋自然保护区。4.1.4红树林生态系统类型海洋自然保护区:指以红树林、红树林湿地与毗连水域生物群落及其周围环境共同组成的自然生态系统作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海洋自然保护区。4.1.5海湾生态系统类型海洋自然保护区:指以海湾生物群落及其周围环境共同组成的自然生态系统作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海洋自然保护区。4.1.6海草床生态系统类型海洋自然保护区:指以海草床生物群落及其周围环境共同组成的自然生态系统作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海洋自然保护区。4.1.7珊瑚礁生态系统类型海洋自然保护区:指以珊瑚礁与周围水域生物群落及其周围环境共同组成的自然生态系统作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海洋自然保护区。4.1.8上升流生态系统类型海洋自然保护区:指以上升流区域内的生物群落及其周围环境共同组成的自然生态系统作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海洋自然保护区。4.1.9大陆架生态系统类型海洋自然保护区:指以大陆架区域内的生物群落及其周围环境共同组成的自然生态系统作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海洋自然保护区。4.1.10岛屿生态系统类型海洋自然保护区:指以岛屿与周围水域生物群落及其周围环境共同组成的自然生态系统作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海洋自然保护区。4.2海洋生物物种类别海洋自然保护区指以海洋珍稀、濒危生物物种和具有较重要价值的海洋经济生物物种以及其他具有科研、教学、医437

GB/T17504—1998

学等特殊价值的野生生物种群及其自然生境作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海洋自然保护区。下分二个类型。4.2.1海洋珍稀、危生物物种类型海洋自然保护区:指以海洋珍稀、濒危生物物种或其他具有科研、教学、医学等特殊价值的海洋野生生物种群及其自然生境作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海洋自然保护区。4.2.2海洋经济生物物种类型海洋自然保护区:指以具有较重要价值的海洋经济生物物种及其自然生境作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海洋自然保护区。4.3海洋自然遗迹和非生物资源类别海洋自然保护区指以具有特殊意义的海岸、海洋、岛屿的地质遗迹、古生物遗迹、自然景观以及其他海洋非生物资源等作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海洋自然保护区。下分四个类型。4.3.1海洋地质遗迹类型海洋自然保护区:指以特殊意义的海岸、海洋、岛屿地质构造、地质面、珍稀矿物、奇泉、地质灾害遗迹及其周圃环境等作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海洋自然保护区。4.3.2海洋古生物遗迹类型海洋自然保护区:指以与现代海洋有关的古生物、古人类化石产地,古生物遗迹、古人类活动遗迹及其周围环境等作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海洋自然保护区。4.3.3海洋自然景观类型海洋自然保护区:指以壮观、优美、特殊、典型的海洋和海岸风貌、地形地貌、森林和与之伴生的海洋奇特景色及其周围环境等作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海洋自然保护区。4.3.4海洋非生物资源类型海洋自然保护区:指以海洋非生物资源及其周围环境等作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海洋自然保护区。

5海洋自然保护区级别划分

海洋自然保护区分为国家级、省(自治区、直辖市)级、市级和县级四级(见GB/T14529—1993)。5.1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

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是指在国内、国际有重大影响,具有重大科学研究和保护价值,经国务院批准而建立的海洋自然保护区。

5.2省(自治区、直辖市)级海洋自然保护区省(自治区、直辖市)级海洋自然保护区是指在同级辖区内有较大影响,具有重要科学研究价值和保护价值,并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海洋自然保护区。5.3市级和县级海洋自然保护区

市级和县级海洋自然保护区是指在同级辖区内有较大影响,具有较重要科学研究价值和保护价值,并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海洋自然保护区。6海洋自然保护区级别划分指标体系海洋自然保护区级别划分指标体系是确定海洋自然保护区级别的相关要素,下分三种属性、十一或十二项指标,每项指标分为三级,并赋以一定的分数,每个类别海洋自然保护区所有指标最高得分总计为100分(表2)。

海洋和海岸

自然生态系统

海洋生物物种

表2海洋自然保护区级别划分指标体系属性

自然性

社会属性

保护管理基础

自然属性

社会属性

保护管理基础

最高分

典型性、多样性、自然性、稀有性、脆弱性科学价值、面积适宜性、经济和社会价值建区状况、基础工作、管理条件、群众基础珍稀濒危性、生境自然性、生境重要性、代表性科学价值、经济和社会价值、面积适宜性建区状况、基础工作、管理条件、群众基础类

海洋自然遗迹

和非生物资源

自然属性

社会属性

保护管理基础

GB/T 17504 -- 1998

表2(完)

最高分

典型性、稀有性、自然性、多样性科学价值、经济和社会价值、面积适宜性建区状况、基础工作、管理条件、群众基础6.1海洋和海岸自然生态系统类别海洋自然保护区级别划分指标体系海洋和海岸自然生态系统类别海洋自然保护区级别划分指标体系由三种属性、十二项指标组成(见表2)。

6.1.1自然属性

6.1.1.1典型性

a)属全球或国内生物气候带的最好代表(14~20分),b)属国内生物气候带较好代表或生物地理界最好代表(7~13分),c)属生物地理界较好代表(0~6分)。6.1.1.2多样性

a)生物群落、生物种群类型多,结构完整(11~15分),b)生物群落、生物种群类型较多,结构较完整(6~10分);c)生物群落、生物种群类型单一(0~5分)。6.1.1.3自然性

a)其生态系统尚未遭到人为破坏或破坏很轻,基本处于自然状态(11~15分);b)其生态系统虽遵受人为干扰,但破坏程度较轻,核心区仍保持自然状态(6~10分),c)其生态系统受到明显人为干扰,但核心区基本保持自然状态(0~5分)。6.1.1.4稀有性

a)属世界珍稀、濒危、残遗类型(7~10分);b)属国内珍稀、濒危、残遗类型(4~6分);c)属国内分布较少或具有特殊保护价值(0~3分)。6.1.1.5脆弱性

a)地理分布狭窄,破坏后极难恢复(7~10分);b)地理分布较狭窄,破坏后较难恢复(4~6分);c)地理分布较普遍,破坏后较易恢复(0~3分)。6.1.2社会属性

6.1.2.1科学价值

a)在生态、生物、遗传等学科具有极高研究价值、潜在价值和示范意义(6~8分);b)在生态、生物、遗传等学科具有较高研究价值、潜在价值和示范意义(3~5分):c)在生态、生物、遗传等学科具有一定研究价值、潜在价值和示范意义(0~2分)。6.1.2.2面积适宜性

a)面积完全可以满足有效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求(6~8分);:b)面积基本满足维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要求(3~5分),c)面积尚可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求,但缓冲区域较小(0~2分)。6.1.2.3经济和社会价值

a)在资源利用、旅游、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具有重大意义(4分),b)在资源利用、旅游、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具有较大意义(2~3分);c)在资源利用、旅游、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具有一定意义(0~1分)。439

6.1.3保护管理基础

6.1.3.1建区状况

GB/T 17504-1998

a)已建省(自治区,直辖市)级海洋自然保护区(3分);b)已建市级或县级海洋自然保护区(2分);c)尚未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0~1分)。6.1.3.2基础工作

a)完成综合科学考察,收集了完整的样本材料,系统全面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编制完成详细科学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3分);b)完成多学科科学考察,收集了大部分样本材料,基本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编制完成较详细科学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2分),c)完成针对主要保护对象的科学考察,收集了主要保护对象的样本材料,初步掌握资源、环境本底主要特征,编制完成初步科学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0~1分)。6.1.3.3管理条件

a)管理所需的基础设施齐备,管理机构健全,人员配备合理,经费有保障(2分);b)管理所的基础设施基本齐备,管理机构尚未健全或只有代管机构,经费不充足(1分);c)初步具备管理所需基础设施,虽有专门管理人员,但无相应的管理机构,经费无稳定来源(0分)。6.1.3.4群众基础

a)当地群众有很强的保护意识,能积极支持保护区的各项工作(2分),b)当地群众有一定的保护意识,能有效配合保护区的各项工作(1分),c)当地群众对保护区工作不了解或不理解(0分)。6.2海洋生物物种类别海洋自然保护区级别划分指标体系海洋生物物种类别海洋自然保护区级别划分指标体系由三种属性、十一项指标组成(见表2)。6.2.1自然属性

6.2.1.1珍稀危性

a)属世界珍稀濒危物种或《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规定的物种(14~20分);b)属国家-类重点保护物种(7~13分);c)属国家二类重点保护物种或地方保护的特有物种(0~6分)。6.2.1.2生境自然性

a)生境处于良好的自然状态,受人为影响极小(14~20分);b)生境尚可维持较好的自然状态,受人为影响较小(7~~13分);c)生境虽受人为破坏,但核心区基本保持自然状态(0~6分)。6.2.1.3生境重要性

a)属被保护物种的世界重要或国内唯-的栖息地、繁殖地及集中分布区(14~20分);b)属被保护物种的国内重要栖息地、繁殖地及集中分布区(7~13分);c)属被保护物种的地区内重要栖息地、繁殖地及集中分布区(0~6分)。6.2.1.4代表性

a)在区系和分类学上具有世界性代表意义或在国内具有重要代表意义(7~10分);b)在区系和分类学上在国内具有一定代表意义(4~6分);c)在区系和分类学上在地区内具有一定代表意义(0~3分)。6.2.2社会属性

6.2.2.1科学价值

a)物种在生物、生态、遗传等学科具有极高研究价值、潜在价值和示范意义(6~8分);b)物种在生物、生态、遗传等学科具有较高研究价值、潜在价值和示范意义(3~5分);440

GB/T17504-1998

c)物种在生物、生态、遗传等学科具有一定研究价值、潜在价值和示范意义(0~2分)。6.2.2.2经济和社会价值

a)在资源利用、旅游、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具有重大意义(6~8分);b)在资源利用、旅游、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具有较大意义(3~5分);c)在资源利用、旅游、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具有一定意义(0~2分)。6.2.2.3面积适宜性

a)面积完全可以满足有效维持物种栖息、繁衍等要求(4分);b)面积基本满足维持物种栖息、繁衍等要求(2~3分);c)面积尚可维持物种栖恩、繁衍等要求,但缓冲区域较小(0~1分)。6.2.3保护管理基础

6.2.3.1建区状况

a)已建省(自治区、直辖市)级海洋自然保护区(3分),b)已建市级或县级海洋自然保护区(2分);c)尚未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0~1分)。6.2.3.2基础工作

a)完成综合科学考察,收集了完整的样本材料,系统全面掌握物种、环境本底情况,编制完成详细科学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3分);b)完成多学科科学考察,收集了大部分样本材料,基本掌握物种、环境本底情况,编制完成较详细科学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2分);c)完成针对主要保护对象的科学考察,收集了主要保护对象的样本材料,初步掌握物种、环境本底主要特征,编制完成初步科学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0~1分)。6.2.3.3管理条件

a)管理所需的基础设施齐备,管理机构健全,人员配备合理,经费有保障(2分);b)管理所需的基础设施基本齐备,管理机构尚未健全或只有代管机构,经费不充足(1分),c)初步具备管理所需基础设施,虽有专门管理人员,但无相应的管理机构,经费无稳定来源(0分)。6.2.3.4群众基础

a)当地群众有很强的保护意识,能积极支持保护区的各项工作(2分);b)当地群众有一定的保护意识,能有效配合保护区的各项工作(1分);c)当地群众对保护区工作不了解或不理解(0分)。6.3海洋自然遗迹和非生物资源类别海洋自然保护区级别划分指标体系海洋自然遗迹和非生物资源类别海洋自然保护区级别划分指标体系由三种属性、十项指标组成(见表2)。

6.3.1自然属性

6.3.1.1典型性

a)遗迹的类型、内容、规模在世界上具有较好代表性或在国内具有重要代表性(14~20分);b)遗迹的类型、内容、规模在国内具有较好代表性(7~13分);c)遗迹的类型、内容、规模在地区内具有较好代表性(0~6分)。6.3.1.2稀有性

a)遗迹属世界少见或国内唯一(14~20分);b)遗迹属国内少见(7~13分);c)遗迹属地区内少见(0~6分)。6.3.1.3自然性

a)遗迹保存完整,基本为自然面貌(14~20分);441

GB/T 17504-— 1998

b)遗迹虽受定人为干扰,但总体上保存较完整,稍加整理可恢复原有面貌(7~13分);c)遗迹虽受明显人为干扰,但经整理后仍有较大保护价值(0~6分)。6.3.1.4多样性

a)类型齐全,内容完整(7~10分);b)类型较多,内容基本完整(4~6分);c)类型较单一,内容不够完整(0~3分)。6.3.2社会属性

6.3.2.1科学价值

a)在海洋自然史、地学、考古学或其他学科具有极高研究价值、潜在价值和示范意义(6~8分);b)在海洋自然史、地学、考古学或其他学科具有较高研究价值、潜在价值和示范意义(3~5分);c)在海洋自然史、地学、考古学或其他学科具有一定研究价值、潜在价值和示范意义(02分)。6.3.2.2经济和社会价值

a)在资源利用、旅游、文化教育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6~8分);b)在资源利用、旅游、文化教育等方面具有较大意义(3~5分);c)在资源利用、旅游、文化教育等方面具有一定意义(0~2分)。6.3.2.3面积适宜性

a)面积完全可以满足有效维持遗迹、景观、非生物资源结构和功能(4分),b)面积基本有效维持遗迹、景观、非生物资源结构和功能(2~3分);c)面积尚可维持遗迹、景观、非生物结构和功能(0~1分)。6.3.3保护管理基础

6.3.3.1建区状况

a)已建省(自治区、直辖市)级海洋自然保护区(3分);b)已建市级或县级海洋自然保护区(2分);c)尚未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0~1分)。6.3.3.2基础工作

a)完成综合科学考察,收集了完整的样本材料,系统全面掌握遗迹、环境本底情况,编制完成详细科学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3分);b)完成多学科科学考察,收集了大部分样本材料,基本掌握遗迹、环境本底情况,编制完成较详细科学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2分);c)完成针对主要保护对象的科学考察,收集了主要保护对象的样本材料,初步掌握遗迹、环境本底主要特征,编制完成初步科学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0~1分)。6.3.3.3管理条件

a)管理所需的基础设施齐备,管理机构健全,人员配备合理,经费有保障(2分);b)管理所需的基础设施基本齐备,管理机构尚未健全或只有代管机构,经费不充足(1分);c)初步具备管理所需基础设施,虽有专门管理人员,但无相应的管理机构,经费无稳定来源(0分)。6.3.3.4群众基础

a)当地群众有很强的保护意识,能积极支持保护区的各项工作(2分);b)当地群众有一定的保护意识,能有效配合保护区的各项工作(1分);c)当地群众对保护区工作不了解或不理解(0分)。6.4海洋自然保护区级别评定

6.4.1一般情况下,本标准采用综合评分的方法确定海洋自然保护区级别。评分计算方法:

式中:P总分,

参评指标个数;

S各项指标赋分。

GB/T 17504— 1998

总分为71~100分,属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总分为51~70分,属省(自治区、直辖市)级海洋自然保护区,总分为3150分,属市级或县级海洋自然保护区。6.4.2若区内具有世界珍稀危生物物种或被保护对象在典型性、稀有性和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大的全球意义,则可直接建立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7 标准的实施与管理

7.1有关主管部门提出海洋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并经相应级别人民政府审定、批准。7.2本标准由各级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监督管理,各级人民政府其他涉海部门协同管理。443

现行

北检院检验检测中心能够参考《GB/T 17504-1998 海洋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中的检验检测项目,对规范内及相关产品的技术要求及各项指标进行分析测试。并出具检测报告。

检测范围包含《GB/T 17504-1998 海洋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中适用范围中的所有样品。

测试项目

按照标准中给出的实验方法及实验方案、对需要检测的项目进行检验测试,检测项目包含《GB/T 17504-1998 海洋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中规定的所有项目,以及出厂检验、型式检验等。

热门检测项目推荐

检测流程

线上咨询或者拨打咨询电话;

获取样品信息和检测项目;

支付检测费用并签署委托书;

开展实验,获取相关数据资料;

出具检测报告。

北检研究院的服务范围

1、指标检测:按国标、行标及其他规范方法检测

2、仪器共享:按仪器规范或用户提供的规范检测

3、主成分分析:对含量高的组分或你所规定的某种组分进行5~7天检测。

4,样品前处理:对产品进行预处理后,进行样品前处理,包括样品的采集与保存,样品的提取与分离,样品的鉴定以及样品的初步分析,通过逆向剖析确定原料化学名称及含量等共10个步骤;

5、深度分析:根据成分分析对采购的原料标准品做准确的定性定量检测,然后给出参考工艺及原料的推荐。最后对产品的质量控制及生产过程中出现问题及时解决。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