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检院检测中心 | 点击量:12次 | 2024-12-21 14:45:59
QB/T 2348-1997 甘油(发酵法)
标准中涉及的相关检测项目
根据标准《QB/T 2348-1997 甘油(发酵法)》,以下是相关的检测项目、检测方法及涉及的产品的信息总结:一、检测项目:
二、检测方法:
- 甘油含量:常用气相色谱法或酸化滴定法。
- 水分含量:采用卡尔费休法或者烘干法。
- 氯化物含量:采用硝酸银滴定法或比色法。
- 灰分含量:通过高温灼烧后称量。
- 皂化值:采用皂化反应测定法。
- 砷含量:通常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或砷斑法。
- 重金属含量:使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或螯合滴定法。
- 色度:使用滤光测量法或目测法。
三、涉及产品:
该标准适用于以发酵法生产的甘油产品,主要用于以下领域:
- 化妆品工业(如保湿剂和润滑剂成分)。
- 食品工业(如食品添加剂中的甘油)。
- 医药工业(如药用甘油)。
- 化学工业(如生产树脂、涂料、溶剂等)。
此标准规定了发酵法甘油的质量要求和详细检测操作方法,以确保甘油的工业应用质量合规。
QB/T 2348-1997 甘油(发酵法)的基本信息
标准名:甘油(发酵法)
标准号:QB/T 2348-1997
标准类别:轻工行业标准(QB)
发布日期:1998-01-16
实施日期:1998-09-01
标准状态:现行
QB/T 2348-1997 甘油(发酵法)的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甘油(发酵法)的产品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和标志、包装、运输、贮存要求。本标准适用于以淀粉质(水解糖液)或糖质为原料,经酵母发酵生成丙三醇,进一步浓缩、提纯得到的各类精制甘油。QB/T2348-1997甘油(发酵法)QB/T2348-1997
QB/T 2348-1997 甘油(发酵法)的部分内容
QB/T2348-—1997
发酵法甘油,是以淀粉质或糖质为原料,经酵母发酵、浓缩、提纯得到的各类精制甘油。
本标准为发酵法甘油产品系列标准,其优等品非等效采用《英国药典(BP)》一1993年版;一等品等效采用《日本添加物公定书》一1994年版。本标准的附录A《加热试验、脂肪酸与酯类和丙烯醛、葡萄糖与铵盐试验方法》为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轻工总会质量标准部提出。本标准由全国食品发酵标准化中心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无锡轻工大学、山东省昌邑市化肥厂和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诸葛健、方慧英、邵明才、田栖静。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行业标准
甘油(发酵法)
QB/T2348—1997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甘油(发酵法)的产品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和标志、包装、运输、贮存要求。本标准适用于以淀粉质(水解糖液)或糖质为原料,经酵母发酵生成丙三醇进一步浓缩、提纯得到的各类精制甘油。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191—1990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601一1988化学试剂滴定分析(容量分析)用标准溶液的制备GB6031988化学试剂试验方法中所用制剂及制品的制备GB12309—1990工业玉米淀粉
GB/T13216.1—1991甘油试验方法法桶装甘油取样方法
GB/T13216.2—1991甘油试验方法透明度的测定
GB/T13216.3—1991甘油试验方法气味的测定
GB/T13216.4一1991甘油试验方法色泽的测定(Hazen单位铂-钻色度)GB/T13216.5—1991甘油试验方法GB/T13216.6—1991甘油试验方法GB/T13216.7—1991
1甘油试验方法
GB/T13216.8—1991
1甘油试验方法
GB/T13216.9—1991
1甘油试验方法
中国轻工总会1998—01—16批准20℃时密度的测定
甘油含量的测定
氯化物的限量试验
硫酸化灰分的测定(重量法)
酸度或碱度的测定(滴定法)
1998—09—01实施
QB/T2348—1997
GB/T13216.13—1991甘油试验方法GB/T15108—1994原糖
QB1840—1993工业薯类淀粉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二部)3产品分类
按其产品质量及用途分为三类。优等品:适于医药工业用;
一等品:适于食品工业用;
还原性物质的试验
合格品:适于普通工业(如:油漆工业等)用。4技术要求
4.1原料要求
4.1.1玉米淀粉:应符合GB/T12309要求。4.1.2薯类淀粉:应符合QB1840要求。4.1.3原糖:应符合GB/T15108要求。4.2性状:甘油为无色(或微黄色)、透明、粘稠状液体。味微甜,随后有温热感。有吸湿性,水溶液(1+9)呈中性反应。4.3理化指标
应符合表1规定。
色泽,Hazen
密度(20℃),g/mL
丙三醇含量,%
硫酸化灰分,%
酸度或碱度,mmo1/100g
氯化物(以C1计),%
重金属含量(以Pb计),mg/kg
还原性物质
铁盐(以Fe计),mg/kg
砷(以As计),mg/kg
硫酸盐(以SO0,计),%
易炭化物
脂肪酸与酯类
丙烯醛、葡萄糖与铵盐
加热试验
5试验方法
优等品
一等品
合格品
透明,无悬浮物和沉淀
无异味
无沉淀或无
银镜反应
5.1外观(透明度)按照GB/T13216.2进行检验。5.2气味按照GB/T13216.3进行检验。5.3色泽按照GB/T13216.4进行检验。5.4
密度按照GB/T13216.5进行测定。中国轻工总会1998—01—16批准10
1998—09—01实施
QB/T2348-—1997
丙三醇含量按照GB/T13216.6进行测定。5.6石
硫酸化灰分按照GB/T13216.8进行测定。5.7
酸度或碱度按照GB/T13216.9进行测定。5.8
氯化物按照GB/T13216.7进行测定。5.9重金属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附录VIH中的第一法进行测定。
5.10还原性物质按照GB/T13216.13进行测定。5.11
铁盐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附录VIIG进行测定。砷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附录VIJ中的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法进行测定。
硫酸盐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附录VIB进行测定。易炭化物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附录VI0进行测定。脂肪酸与酯类按照附录A(标准的附录)A2方法进行测定。丙烯醛、葡萄糖与铵盐按照附录A(标准的附录)A3方法进行测定。加热试验按照附录A(标准的附录)A1方法进行测定。6
检验规则
6.1产品按批验收。每罐生产的、同一规格、批号且经包装出厂的并具有同样质量证明书的产品为一批。
6.2取样
罐装或槽车装产品:以罐或槽车为样本单位,每个样本取样一个。6.2.2桶装产品:根据批量(桶数)大小,按表2规定随机抽取样本。表2
批量(桶)
16以下
26~90
91~150
150以上
样本大小(桶)
6.2.3按GB/T13216.1规定的仪器和方法均匀等取样品。6.2.4每批取样总量不得少于2kg,混匀(必要时温热至60℃),分装于两个洁净、干燥的具塞玻璃瓶中,用蜡(或胶)封口。粘贴标签,在标签上注明样品名称、生产厂名及地址、规格(等级)、批号(罐、槽车、桶号)、取样日期及地点、取样人姓名。一瓶送化验室进行检验,另一瓶由交货方保管一个月备查。
6.3出厂检验
6.3.1产品出厂前,应由生产厂的质量检验部门负责,按本标准规定逐批进行检验,符合标准要求并签发质量合格证者方可出厂。合格证中应标明理化指标检验结果,收货方凭合格证验收。必要时,可按本标准规定抽样验收。6.3.2出厂检验项目:外观、气味、色泽、密度、丙三醇含量、硫酸灰分、酸度或碱度、重金属、还原性物质。6.4型式检验
6.4.1正常生产时,每季度进行一次型式检验。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亦须进行型式检验。
原辅材料或工艺条件有较大变化时;中国轻工总会1998—01-16批准
1998—09—01实施
QB/T2348-—1997
b)长期停产后,恢复生产时;
出厂检验结果与前一次型式检验有较大差异时;国家技术监督机构进行产品质量抽查时。d)
6.4.2型式检验项目:全部理化指标。6.5判定规则
6.5.1检验结果若有一项指标不符合本标准要求时,可与生产厂协商,重新自同批产品中抽取两倍量的样品进行复验,以复验结果为准,6.5.2符合标签上标注的质量等级要求,判该批产品为合格;否则,须作降级处理。不符合合格品等级要求者,则判该批产品为不合格。6.6当交收双方对产品检验结果发生争议,又不能协商解决时,可由双方协商选定仲裁单位,委托其进行检验仲裁。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7.1标志、标签与使用说明
7.1.1包装储运图示标志按GB191执行。7.1.2包装容器上应标明:产品名称、生产厂名称及地址、商标、规格(等级)、净含量(净重)、生产日期、批号、保质期、执行标准号。7.2包装、运输、贮存
7.2.1产品必须使用专用的铝桶(带铁制加强框架)、不锈钢、镀锌或涂树脂的铁制容器包装。桶、罐、槽车灌装前须经严格检查,确保清洁、干燥、无渗漏和密封;灌装后必须盖紧、封牢,保证不渗漏、不吸潮。7.2.2装运时,应轻装轻卸,不得摔掷。7.2.3贮运中,严禁日晒、雨淋。不得与有毒、有污染、有腐蚀性物质混装、混、混运。
7.2.4应存放于阴凉、通风、干燥的库房中,严防受热、受潮。7.2.5在规定的常温贮存条件下,最低保质期为半年。各生产厂应根据本厂的生产技术条件和产品质量情况,具体标出各类产品的保质期。附录A(标准的附录)
加热试验、脂肪酸与酯类和丙烯醛、葡萄糖与铵盐试验方法A1加热试验
A1.1原理
当甘油样品中含有杂质时,在高温下会加速化学反应或焦化,使其颜色加深。A1.2仪器
a)烧杯50mL;
b)水银温度计0~300℃;
c)电热炉600W并备有石棉网;
d)秒表或计时器;
e)可见分光光度计。
A1.3试验步骤
a)取样品20mL于50mL小烧杯中,置于电炉(带石棉铁网)上,加热:b)将温度计吊挂于杯上方,水银端插入样品中(距杯底约5mm),小心观察加热、沸腾、气化分解及变色情况;中国轻工总会1998—01—16批准1998—09—01实施
QB/T2348-—1997
c)当温度达到260℃时开始计时,准确保持5min,取下,观察;d)调分光光度计波长为500nm,用10mm比色血,以蒸馏水作空白进行比色,读取吸光度(消光值),反复测定三次,取算术平均值报告其结果。A1.4试验结果表示
当样液目视不混浊,且吸光义(消光值)小于0.12时,则判该批产品为合格。当样液混浊或吸光度不小于0.12时,则判该批产品为不合格。A2脂肪酸与酯类
A2.1原理
甘油中的脂肪酸与酯类,用碱中和、皂化,多余的碱用酸反滴。A2.2试剂与溶液
a)氢氧化钠标准溶液[c(NaOH)=0.1mo1/L]按GB601配制与标定;盐酸标准溶液[c(HCI)=0.1mo1/L]按GB601配制与标定;b)
c)酚酰指示液10g/L按GB603配制。A2.3试验步骤
称取样品40g于150mL锥形瓶中,加新煮沸放冷的蒸馏水40mL,再准确加入0.1mo1/L氢氧化钠标准溶液10.0mL,摇匀后,置于电炉(带石棉铁网)上加热煮沸5min,取下,放冷,加10g/酚指示液3滴,用0.1mo1/L盐酸标准溶液滴定,中和剩余的氢氧化钠,至红色消失为其终点,记录消耗盐酸标准溶液的体积。同时作试剂空白加以校正。A2.4试验结果表示
当消耗氢氧化钠标准溶液[c(NaOH)=0.1000mo1/L]不超过4.0mL时,判为合格。反之,判为不合格。
A3丙烯醛、葡萄糖与铵盐
A3.1原理
当甘油样品中含有丙烯醛、葡萄糖与铵盐等杂质时,加碱、加温,会发生氨臭或呈显黄色。
A3.2仪器与溶液
a)比色管25mL;
恒温水浴60+0.5℃;
氢氧化钾溶液100g/L称取10g氢氧化钾,加新煮沸放冷的水溶解并定容至100mL。
A3.3试验步骤
取样品5mL于25mL比色管中,加100g/L氢氧化钾溶液5mL,置于60℃恒温水浴中准确保温5min,取出,观察。A3.4试验结果表示
当样液不呈黄色,又未发生氨臭时,判为合格。反之,判为不合格。中国轻工总会1998—01—16批准1998—09—01实施
现行北检院检验检测中心能够参考《QB/T 2348-1997 甘油(发酵法)》中的检验检测项目,对规范内及相关产品的技术要求及各项指标进行分析测试。并出具检测报告。
检测范围包含《QB/T 2348-1997 甘油(发酵法)》中适用范围中的所有样品。
测试项目
按照标准中给出的实验方法及实验方案、对需要检测的项目进行检验测试,检测项目包含《QB/T 2348-1997 甘油(发酵法)》中规定的所有项目,以及出厂检验、型式检验等。
热门检测项目推荐
检测流程
线上咨询或者拨打咨询电话;
获取样品信息和检测项目;
支付检测费用并签署委托书;
开展实验,获取相关数据资料;
出具检测报告。
北检研究院的服务范围
1、指标检测:按国标、行标及其他规范方法检测
2、仪器共享:按仪器规范或用户提供的规范检测
3、主成分分析:对含量高的组分或你所规定的某种组分进行5~7天检测。
4,样品前处理:对产品进行预处理后,进行样品前处理,包括样品的采集与保存,样品的提取与分离,样品的鉴定以及样品的初步分析,通过逆向剖析确定原料化学名称及含量等共10个步骤;
5、深度分析:根据成分分析对采购的原料标准品做准确的定性定量检测,然后给出参考工艺及原料的推荐。最后对产品的质量控制及生产过程中出现问题及时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