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CJ/T 3011-1993 无轨电车供电网规划和设计

北检院检测中心  |  点击量:27次  |  2024-12-30 15:45:46  

标准中涉及的相关检测项目

《CJ/T 3011-1993 无轨电车供电网规划和设计》主要涉及无轨电车的供电网系统。虽然该标准的具体文字内容不可直接引用,但通常这些标准都会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1. 相关检测项目:
  • 供电设备的性能测试
  • 线路电压的稳定性检测
  • 绝缘电阻的测试
  • 电流负荷能力的检测
  • 接地系统的有效性测试
  • 电磁干扰的测量
  • 供电系统安全性的评估
2. 检测方法:
  • 通过电压和电流表进行基本电参数的测量
  • 使用兆欧表进行绝缘电阻测试
  • 采用示波器监测电压波动
  • 使用接地电阻测试仪检测接地系统
  • 应用频谱分析仪进行电磁干扰测试
  • 负载模拟装置用于测试电流负荷能力
3. 涉及产品:
  • 供电变电所设备
  • 馈线系统和触网电缆
  • 绝缘和隔离设备
  • 接地装置和保护设备
  • 电动机和电气部件
  • 无轨电车的电力驱动系统

为确保准确性和规范性,具体的检测项目和方法应依据标准的详细规定和实际工程需求来进行实施。

CJ/T 3011-1993 无轨电车供电网规划和设计的基本信息

标准名:无轨电车供电网规划和设计

标准号:CJ/T 3011-1993

标准类别:城镇建设行业标准(CJ)

发布日期:1993-05-18

实施日期:1993-12-01

标准状态:现行

CJ/T 3011-1993 无轨电车供电网规划和设计的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在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中,有关无轨电车工程的规划导则、协调要求以及线网专业技术设计标准。本标准适用于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城市无轨电车工程中供电网规划和线网设计。轨道交通中相应的供电网部分可参照使用。CJ/T3011-1993无轨电车供电网规划和设计CJ/T3011-1993

CJ/T 3011-1993 无轨电车供电网规划和设计的部分内容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建设行业标准CJ/T3011—93

无轨电车供电网规划和设计

Project and design of power

supplynetworkfortrolleybus

1993-05-18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1993-12-01实施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引用标准

规划导则

馈、触线网装置的一般规定

馈、触线网的主要材料与组成件目

8保养场(厂)内触线网架设的特殊要求9馈、触线网的设计计算

附录A典型气象区(补充件)

附录B

典型气象适用区(补充件)..·附录℃悬吊型式计算公式(参考件)………附加说明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TKAONT KAca-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建设行业标准无轨电车供电网规划和设计

Project and design of power

supply network for trolleybus本标准参照采用国际标准IEC913《电力牵引架空线路》(1998年)。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CJ/T3011—93

本标准规定了在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中,有关无轨电车工程的规划导则、协调要求以及线网专业技术设计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城市无轨电车工程中供电网规划和线网设计。轨道交通中相应的供电网部分可参照使用。2

引用标准

GB5951城市无轨电车和有轨电车供电系统GB12178城市无轨电车和有轨电车供电网电杆。3术语

3.1无轨电车供电网

专为无轨电车传输电能的供电网络。3.2触线

以滑动接触方式向电车集电装置供电的导线。3.3触线网

由触线及其组件所组成的网络。3.4馈线

从电车整流站向触线网输送电能的导线。3.5馈线网

由馈线及其组件所组成的网络。3.6无轨电车架空线网

由馈、触线网所组成为无轨电车馈供电能的网络。3.7重复线

两条及两条以上运营的无轨电车线路共用的触线线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1993-05-18批准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1993-12-01实施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3.8避让线

在行车停靠站点处设置互相避让的触线线路。3.9触线定位

按电车行驶轨迹对正、负触线中心线位置的设定。3.10电车行驶轨迹

指电车理想行驶路线的中心线。3.11脱线

无轨电车在行驶中集电装置脱离触线的现象。3.12横绷线支承形式

以电杆和横绷线做支承的形式。3.13单臂梁支承形式

以电杆和装于其上的管梁做支承的形式。3.14斜摆悬吊型式

以平行四边形斜摆悬吊器,使触线在纵向平面悬吊成“之”字形的悬吊型式。3.15链式悬吊型式

以链式悬吊触线的型式。

3.16硬性悬吊型式

触线网不具有或基本不具有弹性结构的悬吊型式。3.17蝙蝠拉铁悬吊型式

触线网采用管、排等悬吊较大曲折角弯道触线和衔接枢纽组件的悬吊型式。3.18张力

馈、触线断面上所承受的力。

3.19垂度

馈、触线下垂点与其相邻两悬吊点连线间在铅垂方向上的最大距离。3.20斜垂度

在不等高悬吊情况下与两悬吊点联线相平行的触线悬链曲线上的切线,其切点与两悬吊点连线间铅垂方向的距离。

3.21跨距

相邻两悬吊点所做两平行垂线之间的距离。3.22杆距(档距)

相邻两电杆中心之间的距离。

3.23架空触线线路坡度

触线或其它滑磨体的两个相邻悬吊点对路面的高度差与跨距长度的比率。3.24锚线

用以锚定和平衡触线张力的装置。3.25馈电引线

馈线与触线之间的连接线。

工程2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KAONTKAca-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3.26联络馈线

不同整流站并馈或互为备用的馈线。3.27均压线

均衡触线网中相同极性触线之间电压值的横向连接线。3.28悬吊器

由绝缘子和线夹板等组成的悬吊触线的各式组件。3.29横绷线

横向悬吊触线的绞索。

3.30链线

纵向悬吊触线的绞索。

3.31分线器

架空触线线路由一条线路分岔为两条线路所架设的触线网组件。3.32并线器

架空触线线路由两条线路合并为一条线路所架设的触线网组件。3.33交叉器

在两条架空触线线路交叉处所架设的触线网组件。3.34枢纽组件

分线器、并线器及交叉器等组成件的总称。3.35分段绝缘器

衔接相邻馈电区段的架空触线线路,以使电气上隔离的绝缘组件。3.36单臂梁

悬吊触线的单侧悬臂管梁支承组件。3.37馈线横担

在电杆上用以支承架空馈线组件的梁。3.38馈电箱

装有馈线电缆封端和刀开关的箱柜。3.39港弯式车站

在马路的一侧拓宽局部路面设置的车站。4规划导则

4.1在城市总体规划中,无轨电车工程应和城市用地、电力配制、交通路网规划、绿化岛带、桥梁涵洞设施、主要建筑以及管、线敷设等工程项目相互协调配合、综合考虑。4.2无轨电车工程含有整流站,馈、触线网,电车供电所,保养、停车场(厂),站点设施以及管理、生活设施等系统,应完整配套。4.3无轨电车具有无污染、低噪声、起动加速性能好和符合国家能源政策等优点。在大、中城市公共交通中应推荐采用和发展。4.4发展无轨电车线路网的规划应根据客流预测确定,充分考虑运营的经济性和发挥社会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服务效益。

4.5无轨电车线路应与火车站、地铁、码头以及其它交通等枢纽设施紧密衔接,以方便乘客转乘。

4.6无轨电车架空线网架设的基本条件4.6.1在无轨电车线路所行经的道路、绿化岛带与设施,应具备立杆、线缆、预留预理置等要求,并应在施工中协调配合。4.6.2人行道从侧面起1m范围内,其它管、线设施不应纵向连续占用。4.6.3

在火车站、地铁和码头等交通枢纽出入口处,应满足竖立电杆的要求。4.6.4立交、人行天桥应考虑预留电车电杆或埋置吊锚装置。4.6.5在不影响建筑物的安全情况下,触线网应尽可能利用道路两旁的建筑物作支承。4.6.6道路行车宽度超过40m,不宜架设无轨电车触线网。4.6.7

桥梁长度超过40m或桥顶与桥挽的标高差超过0.30m,建桥时应在桥上预留竖立电杆和敷设电车电缆的位置。

4.6.8无轨电车架空馈线与电力架空线应在道路两侧分别架设,电车架空馈线宜设在路东、路南侧。

4.7无轨电车通行的道路条件

4.7.1道路纵向坡度不宜大于70%0。4.7.2在设计有通道车行驶的道路,弯道处道路中心线弯曲半径不足13m,同时行车宽度不足9m,而交会内侧路端线的半径不到7.5m的地方不得架设无轨电车线路。5协调

5.1无轨电车工程和城市建设其它基础设施之间的协调。5.1.1电车整流站

5.1.1.1无轨电车整流站的位置应接近触线网用电负荷中心。馈电距离应根据负荷大小、馈线网的配置、触线网区段的划分综合考虑,远近结合。要重视供电系统整体的可靠性和技术经济的合理性。

5.1.1.2无轨电车整流站应具有两路不同变电所供给的高压交流10kV进户电源。5.1.1.3无轨电车整流站选择用地时,应考虑运输、接地装置安装位置、供排水设施、电缆敷设出入位置以及主建、街景、消防、绿化等要求。5.1.1.4无轨电车整流站的型级及面积应符合GB5951的规定。5.1.2停车、保养场(厂)

5.1.2.1停车、保养场(厂)的选址原则应接近车辆运行线网的重心处为宜。5.1.2.2停车、保养场(厂)的用地可按每辆标准车用地不小于220m2综合计算。5.1.3首末站和中途区间回车站。5.1.3.1无轨电车首末站的规模应根据线路条数、所配运营车辆总数来确定。同时应考虑车辆转弯时的偏线距和不大于11m的电车回转半径以及架设触线网的可能性。用地面积一般为每辆标准车90~100m2。中途区间回车站也应考虑独立的设站设施。工程4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KAoNiKAca-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5.1.3.2中途站以港湾式为宜。

5.1.4绿化树枝与馈、触线之间的距离绿化树冠或枝叶与馈、触线间的距离应不小于1m。5.1.5净空界限

5.1.5.1触线下方移动体的界限高度超过4m时,也应事先向电车单位提出申请,要求派车护送通过。对于双层公共汽车,也应事先商定。5.1.5.2桥梁涵洞净空高度应不低于5.40m。5.1.5.3其它工程设施(包括电力、电讯、交通信号等线、缆、管)跨越触线,其离地高度必须保持9m以上,低于9m的线、缆、管等应加装防护物,以免电车集电杆脱线时招致损坏,有条件的以走地下为宜。

5.1.5.4无轨电车线路沿线的配电变压器、电缆头、刀闸、裸导线、霓虹灯广告、招牌等装置,当电车集电杆脱线时,有可能触及的部位,应移位或加装防护设施。5.1.6市政建设、交通管理与架空线网配合由手市政建设以及交通管理等需要,要求架空线网和站点做配合改动时,不论是永久性或临时性改动,应事前与电车部门联系,采取措施、制订配合计划,并应按本标准有关章条规定执行。

5.2无轨电车供电网和公交运营之间的协调5.2.1一条运营线路可根据客流断面的需要和运营调度的方便设置区间回车线,并以不超过两处为宜。

5.2.2在重复线下运营的电车线路,以不超过两条线路为宜。在1km内的重复线段也不应超过3条。

5.2.3重复线区段内重点站的停靠站可设置避让线。5.2.4在无轨电车运营线路中,架空触线不应超过8条。5.2.5保养场(厂)门口、路口或其它交通枢纽处,触线网不宜过于复杂。对于交叉枢纽组件超过10组的复杂地区,可采取分散架设方法解决5.2.6分线器架设位置以不小于进入路口停车线前100m和不小于进入停靠站前40m处为宜。

5.2.7分线器与并线器不得架在同一横绷线或同一单臂梁下,也不可设在弯线中部。5.2.8在无轨电车运营线路中30m单程以内不可连设两组分线器、两组并线器或一组分线一组并线器。

5.2.9分段绝缘器架设位置,以架设在进入停靠站前50m处的平顺直道上为宜。并应满足合理馈供电和便于供电调度的管理。5.2.10馈供电计算应满足电车运营的需求,但每条线路最高配车数,不应超过计算允许值的极限。

5.2.11在无轨电车非运营时间内,必须有停电时间,以满足架空线网的保修。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6馈、触线网装置的一般规定

6.1电压

6.1.1系统直流标称电压为750V或600V。6.1.2系流电压变化极限见表1。表1电压变化极限

最低值

标称值

注:对未来建造的无轨电车道的直流牵引系统,明确建议该系统的电压应为750V。6.2馈、触线悬吊高度

6.2.1架空馈线支承点离地面高度不得低于7m。6.2.2悬吊点处触线或其它滑磨体的离地标准高度:最高值

路段5.50±%m、路口5.30+2m。在同一挡每对悬吊处正、负触线(或滑磨体)的水平高度差不得超过0.05m。

6.2.3与铁路平交时,触线离轨顶高度不低于5.5m。如需超过该值时,则由双方协商解决。6.2.4未绝缘的馈线和触线或其它滑磨体离地的最小高度:专用道时为4.40m,非专用道时为4.80m。

6.2.5要求每个悬吊点处触线或其它滑磨体离地高度应尽可能相同。如果由于局部条件(隧道涵洞)等原因,需要改变触线高度时,应以适当的坡度满足速度的要求,并在任何情况下坡度不应超过10%0。

6.3馈、触线排列

6.3.1馈线排列顺序应按靠人行道侧为负线,靠道路中心为正线。6.3.2触线以行车方向左侧为正线、右侧为负线的排列顺序进行布线。6.4馈、触线间距

6.4.1馈线间距

架空馈线间距应不小于0.30m,以0.45m为宜。6.4.2触线间距

6.4.2.1正、负触线暴吊点处的标准间距:直道为0.60m,弯道及交叉处为0.70m,允许施工的误差值均为0.02m。

6.4.2.2直道相邻两对触线中心线的间距应不小于1.30m。6.4.2.3弯道相邻两对触线中心线的间距应不小于1.40m。6.5触线定位

工程6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TKAONT KAca-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正负触线间的中心线定位应符合电车行驶的轨迹要求,以避免脱线和触线畸形磨损。6.5.1直道触线应定位在电车行驶轨迹左右1.25m以内。6.5.2弯道触线应定位在电车行驶轨迹的内侧1.00~2.50m处。6.5.3平行支线触线应定位在电车行驶轨迹左右1.50m以内。6.5.4停站处触线应定位在电车行驶轨迹左右3.5m以内,其它特殊情况下,应定位在4m以内。

5直道和弯道汇合处触线定位应当逐步调整。6.6支承形式

6.6.1横绷线支承

6.6.1.1横绷线支承可在斜摆悬吊、硬性悬吊、弯道和交叉枢纽处采用。6.6.1.2对于道路行车宽度较宽,行车触线较多的线路,可采用横链式绷线支承或将往返程的触线各自以单独的横绷线做支承。6.6.2单臂梁支承

6.6.2.1单臂梁架设可在链式悬吊、斜摆式悬吊和硬性悬吊中采用,不适于弯道内侧触线曲折角较大处和路口触线网较复杂处采用。6.6.2.2单臂梁在无载安装时,应有一定的上翘度,一般以1/75为宜,有载时应基本保持水平,不应向下倾斜。

6.7悬吊型式

6.7.1弹性悬吊型式

触线网应根据道路和气象等条件,可选取斜摆式或链式弹性悬吊型式。6.7.2硬性悬吊型式

硬性悬吊适用于枢纽组件的定位、桥梁、涵洞、场区、车库和弯道等高度受限制处,不适用手长区段触线网架设。

6.7.3蝙蝠拉铁悬吊型式

枢纽组件衔接处和触线曲折角较大的弯道应采用蝙蝠拉铁态吊型式。6.8馈、触线网绝缘

6.8.1馈线对地为单级绝缘。

6.8.2正、负触线之间,必须采用双级绝缘。6.8.3触线及导电组件与电杆和其它支承件之间必须采用双级绝缘。6.8.4馈、触线网在多雷区污染严重等特殊环境下应采用加强绝缘。6.8.5单级绝缘的绝缘子和双级绝缘每个绝缘子的试验电压值应符合下列规定:干燥时耐冲击的电压为10~20kV(峰值):绝缘子垂直安装时,工频1min耐雨淋的电压为5~10kV(有效值)。6.8.6馈电区段内馈、触线网总体绝缘:晴天应不小于1MQ雨天应不小于0.20M2。6.9电杆位置

6.9.1电杆宜竖立在人行道处,杆中心距侧右边0.50~0.80m处,也可竖立在绿化岛带或路口环岛上。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2电杆的竖立,应使其在永久负载作用下基本垂直。不应向道路中心倾斜。6.9.2

6.10锚线

6.10.1架空触线线路的起终端处、分并线支线处和链线的分段处应设置锚线。6.10.2架空触线线路中间,根据运营需要可在适当位置设置锚线。6.10.3对厂区、桥梁、弯道和其他特殊地区线路可根据需要设置锚线。6.11

触线均压线

触线均压线的间隔应根据计算确定。一般以每隔500~1000m设一处为宜。6.12

馈线敷设

馈线敷设可采取架空和地下两种方式,地下敷设时宜采用电缆沟,不具备电缆沟条件时可直埋理。

架空馈线与其它线路和非带电体之间的距离应符合表2的规定。6.12.1

表2架空馈线与其它线路和非带电体之间的距离项

与1~10kV高压线垂直距离

与400V低压交流电线

与广播、电信等其它线路垂直距离跨越公路铁路时距地面高度

跨越房屋时垂直距离

与房屋凸出部分净距

架空馈线跨越触线网时,其离地高度必须保持在9m以上。地下馈线电缆与其它设施之间的距离应符合表3的规定。6.12.3

表3地下馈线电缆与其它设施之间的距离序

最小距离

平行时

电力电缆间及其与控制电缆间(1)10kV及以下(2))10kV及以上

不同使用部门的电缆间

热力管(管沟)及热力设备

油管道(管沟)

可燃气体及易燃液体管道(管沟)其它管道(管沟)

铁路(平行时与轨道,交叉时与轨底)公路(平行时与路边,交叉时与路面)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TKAONT KAca-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电气化铁路路轨

建筑物、构筑物基础(边线)

电杆基础(边线)

续表3

注:①表中所列净距,应自各种设施(包括防护外层)外缘算起。流

最小净距

平行时

交叉时

②表中括号内数字,是指局部地段电缆穿管,加隔板保护或加隔热层保护后允许的最小净距。6.12.4严禁将电缆平行敷设于管道的上面或下面。6.12.5电缆在电缆沟内敷设的规定6.12.5.1敷设在电缆沟及室内的电缆应采用裸铠装、非易燃性外护层电缆或剥除麻护层。

电缆沟应采取防水措施,其底部应做坡度不小于0.5%的排水沟。6.12.5.2

6.12.5.3在电缆沟内敷设电缆时的最小净距:水平敷设时应不小于电缆外径。垂直敷设时应不小于0.20m。

6.12.6直流电缆的规定

6.12.6.1直埋地下电缆,应选铠装电缆。在电缆敷设沿途有可能使电缆受到机械性损伤,化学作用、地下电流、振动、热影响、腐植物质、虫鼠等危害地段,应采取保护措施。6.12.6.2电缆在室外直埋敷设的深度不应小于0.70m,穿越农田时不应小于1m。在寒冷地区,电缆应埋设于冻土层以下,当无法深埋时应采取措施,防止电缆受到损坏。6.12.6.3直埋电缆上下须辅以不小于0.10m厚的软土或沙层,并盖以混凝土保护板或砖块,其覆盖宽度应超过电缆两侧各0.05m。6.12.7电缆在桥梁上敷设的规定6.12.7.1敷设在经常受震动的桥梁上的电缆,应有防震措施。桥墩两端和伸缩缝处的电缆,应留有松弛部分,以防由于温度变化时结构胀缩而使电缆受到损坏。6.12.7.2数设于本桥上的电缆应穿在铁管中.敷设于其它结构的桥上电缆,应放在人行道下的电缆沟中或穿在耐火材料制成的管道中。如无人接触,电缆也可裸露敷设在桥上,但应避免太阳直接照射,必要时可加装遮阳罩。6.12.8电缆穿管保护

6.12.8.1电缆通过有振动和承受压力的地段应穿管保护,管的内径不应小于电缆外径的1.5倍,且不得小于0.10m。

6.12.8.2电缆引入和引出建筑物和构筑物基础,所穿保护管应超出建筑散水坡0.10m;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6.12.8.3电缆横过城市街道、铁路、公路和可能受到机械损伤等地段,保护管应伸出路基两边各2m:伸出排水沟0.50m和伸出城市街道车道路面2m。6.12.8.4电缆距地面2m至地下0.20m处和行人容易接触可能受到机械损伤的地方,应加以保护。

6.13大气过电压保护

馈、触线网应根据地区雷电活动强度和频率、线路环境条件和线路绝缘水平装设避雷装置。其接地电阻应不大于109。

7馈、触线网的主要材料与组成件7.1馈、触线网材料

7.1.1馈线选择

7.1.1.1架空馈线宜用240mm2硬铜绞线或400mm2铝绞线。7.1.1.2电缆宜用300mm2铜芯电缆或500mm2铝芯电缆。7.1.2触线选择

7.1.2.1触线宜选用85mm2或100mm2双沟槽型硬铜触线,也可选用与上述截面和性能等效的合金导电材料。

7.1.2.285mm2触线的抗拉强度应不低于353MPa,100mm2触线的应不低于343MPa。7.1.3线索

7.1.3.1单股线以选用直径为2.00~6.00mm之间镀锌铁线为宜。7.1.3.2多股线以选用7×2.00~7×2.60mm之间的镀锌钢绞线和其它防蚀层的钢绞线为宜。

7.1.4绝缘子

7.1.4.1馈线网绝缘子一般采用针式、蝶式和悬式,其电压等级一般采用6~10kV7.1.4.2触线网绝缘子一般采用球形、蛋形、多角形和各种悬吊型的电瓷绝缘子,也可选用高分子合成的塑料、尼龙、环氧树脂等绝缘子和绝缘连接件。7.2馈、触线网组成件

7.2.1馈线横担

用以固定安装馈线绝缘子的馈线横担组件,应根据架空馈电线路走向的不同角度,可分别采用直路、转角和终端形式。7.2.2分线器

7.2.2.1分线器应具有左向及右向之分,其导舌转折角不宜大于7°,分线器的部件应有互换性。

7.2.2.2分线器操作方式有电动和手动两种形式,一般在运营线路上宜采用电动分线器。7.2.2.3分线器应采用不承受触线张力的结构,本身应具有防雨防雪防护装置。7.2.2.4电动分线器起动电流应适应无轨电车的不同控制系统的最小起动电流要求,动作时间应保证在30km/h车速下顺利通过。7.2.2.5正、负触线分线器应保证在车辆运行中同步起动。工程10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TTKAONIKAca-

现行

北检院检验检测中心能够参考《CJ/T 3011-1993 无轨电车供电网规划和设计》中的检验检测项目,对规范内及相关产品的技术要求及各项指标进行分析测试。并出具检测报告。

检测范围包含《CJ/T 3011-1993 无轨电车供电网规划和设计》中适用范围中的所有样品。

测试项目

按照标准中给出的实验方法及实验方案、对需要检测的项目进行检验测试,检测项目包含《CJ/T 3011-1993 无轨电车供电网规划和设计》中规定的所有项目,以及出厂检验、型式检验等。

热门检测项目推荐

检测流程

线上咨询或者拨打咨询电话;

获取样品信息和检测项目;

支付检测费用并签署委托书;

开展实验,获取相关数据资料;

出具检测报告。

北检研究院的服务范围

1、指标检测:按国标、行标及其他规范方法检测

2、仪器共享:按仪器规范或用户提供的规范检测

3、主成分分析:对含量高的组分或你所规定的某种组分进行5~7天检测。

4,样品前处理:对产品进行预处理后,进行样品前处理,包括样品的采集与保存,样品的提取与分离,样品的鉴定以及样品的初步分析,通过逆向剖析确定原料化学名称及含量等共10个步骤;

5、深度分析:根据成分分析对采购的原料标准品做准确的定性定量检测,然后给出参考工艺及原料的推荐。最后对产品的质量控制及生产过程中出现问题及时解决。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