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HG/T 2968-1999 工业焦磷酸钠

北检院检测中心  |  点击量:13次  |  2024-12-04 14:26:18  

标准中涉及的相关检测项目

《HG/T 2968-1999 工业焦磷酸钠》标准中涉及到的检测项目和检测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检测项目:

  • 外观
  • 纯度(以Na4P2O7计)
  • 磷酸盐 (以P2O5计) 含量
  • 不溶物含量
  • pH值
  • 重金属含量(如铅、砷)

检测方法:

  • 外观:目测法
  • 纯度检测:采用化学滴定法或离子色谱法
  • 磷酸盐含量:分光光度法或滴定法
  • 水不溶物:通过过滤法或沉淀法测量
  • pH值:使用pH计进行直接测量
  • 重金属含量:原子吸收光谱法(AAS)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

涉及产品:

工业焦磷酸钠(Na4P2O7)通常用于多个行业和产品中,包括但不限于:

  • 清洁剂
  • 水处理剂
  • 染色助剂
  • 冶金助熔剂
  • 陶瓷和玻璃工业中的助剂

希望这些信息能为您提供关于《HG/T 2968-1999 工业焦磷酸钠》标准的详细了解。

HG/T 2968-1999 工业焦磷酸钠的基本信息

标准名:工业焦磷酸钠

标准号:HG/T 2968-1999

标准类别:化工行业标准(HG)

发布日期:1999-04-20

实施日期:2000-04-01

标准状态:现行

HG/T 2968-1999 工业焦磷酸钠的简介

HG/T2968-1999工业焦磷酸钠HG/T2968-1999

HG/T 2968-1999 工业焦磷酸钠的部分内容

备案号:2766—1999

HG/T 2968-1999

本标准非等效采用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标准ASTMD595:1985(1990年确认)《无水焦磷酸钠规格》,是对化工行业标准HG/T2968-1988《工业焦磷酸钠》修订而成。本标准与ASTM标准的主要技术差异如下:

1ASTM标准为无水焦磷酸钠规格;本标准分为两类:无水焦磷酸钠和十水合焦磷酸钠,其中无水焦磷酸钠分为三个等级:优等品、一等品、合格品。2ASTM标推设主含量、水不溶物两项指标;本标准根据我国产品的实际生产情况,增加了pH值、正磷酸盐指标。

3ASTM标准水不溶物指标为0.20%;本标准十水合焦磷酸钠的水不溶物指标为0.10%。4在分析方法上,主含量的分析方法本标准等同采用了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标准ASTMD501:1989《碱性洗涤剂的采样和化学分析方法—焦磷酸钠的测定方法》,与国际标准IS2999《工业用焦磷酸钠——焦磷酸盐含量测定-—电位测定法》等效。本标准的要求、试验方法与HG/T2968--1988基本一致,在范围和标志、包装、运输、贮存等方面作了适当修改。

本标准从生效之日起,同时代替HG/T2968—1988本标准的附录A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化学工业部技术监督司提出。本标准由化工部无机盐产品标准化技术归口单位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化工部天津化工研究院、连云港红旗化工厂。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真、时洁、潘杭军。本标准1988年3月首次发布为国家标准,1992年由国家标准调整为推荐性化工行业标准。本标准委托化工部无机盐产品标准化技术归口单位负责解释。932

1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工行业标准

工业焦磷酸钠

Sodiun pyrophosphate for industrial use本标准规定了工业焦磷酸钠的要求、试验方法、标志、包装、运输、贮存。HG/T 2968--1999

代替HG/T2968..1988

本标准适用于工业焦磷酸钠,该产品主要用于洗涤剂、精漂的助剂、水处理剂及电镀和石油钻探等方面。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191—90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T 601--88化学试剂滴定分析(容量分析)用标准溶液的制备GB/T602--88化学试剂杂质测定用标准溶液的制备(neqISO6353-1:1982)GB/T603-—88化学试剂试验方法中所用制剂及制品的制备(neqISO6353-1:1982)GB/T6678—86化工产品采样总则GB/T6679—86固体化工产品采样通则GB/T6682--92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eqvISO3696:1987)GB/T 8946—88

3塑料编织袋

3分类

工业焦磷酸钠分为无水焦磷酸钠和十水合焦磷酸钠二类。3.1无水焦磷酸钠

分子式:NaP,O,

相对分子质量:265.90(按1995年国际相对原子质量)3.2十水合焦磷酸钠

分子式:NaaP,O,·10H,0

相对分子质量:446.05(按1995年国际相对原子质量)4要求

4.1外观:本品为白色粉末或结晶。4.2技术指标应符合表1要求。

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1999-04-20发布2000-04-01实施

主含量/%

水不溶物含量/%

pH值(10g/L溶液)

正磷酸盐

5试验方法

优等品

HG/T2968--1999

表1要求

无水焦磷酸钠(NaP.O,)

一等品

合格品

通过试验

+水合焦磷酸钠(NaP()·10HzO)98.0

本标准所用试剂和水,在没有注明其他要求时,均指分析纯试剂和GB/T6682中规定的三级水。试验中所用标准滴定溶液、杂质标准溶液、制剂及制品,在没有注明其他要求时,均按(GB/T601、GB/T602、GB/T603规定制备。

安全提示:试验中使用强酸强碱时需小心谨慎。5.1焦磷酸钠含量的测定

5.1.1方法提要

焦磷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焦磷酸二氢二钠,向溶液中加人硫酸锌,生成焦磷酸锌沉淀和硫酸,用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滴定生成的硫酸。本方法仅用于测定焦磷酸钠,当有聚磷酸盐存在时,此法不准确。5.1.2试剂和材料

5.1.2.1盐酸溶液:1+20和1+100。5.1.2.2硫酸溶液:1+500。

5.1.2.3硫酸锌溶液:125g/1(调至pH为3.8)。配制:将125g硫酸锌(ZnSO·7H2O)溶解于水,稀释至1L,在pH计上,用硫酸溶液或氢氧化钠溶液将 pH值调至 3.8。

5.1.2.4无水焦磷酸钠:将焦磷酸钠从水中重结晶三次后[制备方法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置于铂柑埚中,在400℃下灼烧至恒重。

5.1.2.5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c(NaOH)约为0.1mol/L。标定:称量约0.5g无水焦磷酸钠(5.1.2.4)(精确至0.0002g),置于250mL烧杯中,加90ml.水溶解,在搅拌下加入盐酸溶液调至溶液pH为3.8,然后按5.1.4中所述步骤,从“加人50mL硫酸锌溶液”开始进行标定。

每毫升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相当于焦磷酸钠的克数(T)按式(1)计算:T=m

中:m.-—称量无水焦磷酸钠(5.1.2.4)的质量,g;V,———标定中消耗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的体积,mL。5.1.3仪器和设备

5.1.3.1电位滴定仪或pH计:分度值为0.01mV或0.1pH单位。5.1.3.2磁力搅拌器。

5.1.4分析步骤

称取约5g试样(精确至0.0002g),将试样溶于水,转移至500ml.容量瓶中,稀释至刻度并摇勾,必要时过滤。

HG/T 2968—-1999

用移液管移取50ml试验溶液置于250ml.烧杯中,加40mL水,在搅拌下慢慢加人盐酸溶液调至溶液pH为3.8。加人50mL硫酸锌溶液,搅拌5min。在搅拌下用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滴定至溶液的pH接近3.6停止滴定,搅拌2min使溶液达到平衡,继续滴定至pH为3.8,此时每加一滴后要搅拌30s。5.1.5分析结果的表述

以质量百分数表示的焦磷酸钠(NaP,O,)含量(X)按式(2)计算:×100 = 1 000 V

X 二

m×500

以质量百分数表示的十水合焦磷酸钠X,(以NaP,O,·10H,O计)含量(X,)按式(3)计算:X,

TV. X1.678 × 100 = 1. 678 TV50

m×500

每毫升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相当于无水焦磷酸钠的克数,g/mL;式中.T-—

滴定试验溶液消耗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的体积,ml;试料的质量,g;

将无水焦磷酸钠换算为十水合焦磷酸钠的系数。5.1.6允许差

取平行测定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为测定结果。平行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大于0.3%。5.2水不溶物含量的测定

5.2.1方法提要

试样溶于水后,经过滤、洗涤、干燥后称量。5.2.2仪器和设备

5.2.2.1玻璃砂埚:滤板孔径5μm~15um;5.2.2.2电烘箱:控制温度(105±2)℃。5.2.3分析步骤

·(2))

(3)

称量20.0g试样(精确至0.1g),置于400ml.烧杯中,加200ml.水并加热溶解,用预先于(105士2)℃下恒重的玻璃砂甘埚抽滤,用热水洗涤至滤液不呈碱性,用广泛pH试纸检验。将玻璃砂埚置于(105士2)℃烘箱中烘至恒重。5.2.4分析结果的表示和计算

以质量百分数表示的水不溶物含量(X2)按式(4)计算:Xz =m=m×100

式中:m1—玻璃砂埚质量,g;

残渣和玻璃砂埚的质量,g;

试料的质量,g。

5.2.5允许差

取平行测定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为测定结果。平行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大于0.02%。5.3pH值的测定

5.3.1方法提要

将玻璃电极和参比电极浸入试验溶液中,构成一原电池,其电位与溶液的pH值有关,通过测量原电池的电位即可得出溶液的pH值。5.3.2试剂和材料

无二氧化碳的水。

5.3.3仪器、设备

pH计:分度值为0.1pH单位。

5.3.4分析步骤

HG/T 2968—1999

将参比电极和测量电极与酸度计连接好,预热、调零、定位。称取约1g试样(精确至0.01g),置于100ml.烧杯中,用无二氧化碳的水溶解,移人100mL容量瓶中,稀释至刻度,摇匀。倒人100ml干燥的烧杯中,用pH计测定试验溶液的pH值。5.3.5允许差

取平行测定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为测定结果。平行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大于0.1pH单位。。5.4正磷酸盐的检验

5.4.1试剂和材料

硝酸银溶液:50g/L。

5.4.2分析步骤

称取1.0g研成粉末的试样,加2~~3滴硝酸银溶液,不得产生明显的黄色。6检验规则

6.1本标准要求中规定的所有四项指标为型式检验项目,其中主含量、pH值、正磷酸盐为常规检验项目,应逐批检验。在正常情况下,三个月至少进行一次型式检验。6.2每批产品不超过10t。

6.3按GB/T6678一1986中6.6规定确定采样单元数。每一袋为一包装单元。采样时,将采样器自包装袋的上方斜插至料层的3/4处采样。将采得的样品混匀后,按四分法缩分至约500g,立即装人两个清洁干燥带磨口塞的广口瓶中,密封。瓶上粘贴标签,注明生产厂名、产品名称、等级、批号、采样日期和采样者姓名。一瓶作为实验室样品,另一瓶保存三个月备查。6.4工业焦磷酸钠应由生产厂的质量监督检验部门按照本标准的规定进行检验,生产厂应保证每批出厂产品都符合本标准的要求。检验结果如有一项指标不符合本标准要求时,应重新自两倍量的包装中采样复验,复验结果即使只有一项指标不符合本标准的要求时,则整批产品为不合格。6.5按GB/T1250--1989中5.2规定的修约值比较法判定试验结果是否符合标准。7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7.1工业焦磷酸钠包装袋上应有牢固清晰的标志,内容包括生产厂名、厂址、产品名称、商标、类别、等级、净含量、批号或生产日期、保存期、本标准编号,以及GB191中的“怕湿”标志。7.2每批出厂的工业焦磷酸钠都应附有质量证明书。内容包括生产厂名、厂址、产品名称、商标、等级、净含量、产品质量符合本标准的证明和本标准编号。7.3工业焦磷酸钠采用双层包装。内包装采用聚乙烯薄膜袋,厚度不小于0.07mm;外包装采用塑料编织袋,其性能和检验方法应符合GB/T8946B型的规定。每袋净含量25kg或50kg。7.4工业焦磷酸钠的包装,薄膜袋用维尼龙绳或其质量相当的绳扎紧,或用与其相当的其他方式封口;外袋在距袋边不小于30mm处折边,在距袋边不小于15mm处用维尼龙线或其他质量相当的线缝口。缝线整齐,针距均匀。无漏缝和跳线现象。7.5工业焦磷酸钠在运输过程中应有遮盖物,防止日晒、雨淋、受潮。不得与有毒有害物品混运。防止污染。

7.6工业焦磷酸钠应贮存在阴凉、于燥处,防止雨淋、受潮、日晒。936

HG/T2968—1999

附录A

(标准的附录)

三次结晶焦磷酸钠的制备方法

第一次结晶:称量30g工业无水焦磷酸钠,置于400mL烧杯中,加100ml水,加热溶解,用中速定量滤纸过滤。将滤液在冷水浴中冷却,析出结晶,倾出溶液,用少量水洗涤结晶二次第二次结晶:将第一次结晶用少量水加热溶解,在冷水浴中冷却,析出结晶,倾出溶液。第三次结晶:将第二次结晶按第二次结晶方法再结晶一次。如果使用试剂十水焦磷酸钠时,则称量80g,按第一次和第二次结晶方法操作。937

现行

北检院检验检测中心能够参考《HG/T 2968-1999 工业焦磷酸钠》中的检验检测项目,对规范内及相关产品的技术要求及各项指标进行分析测试。并出具检测报告。

检测范围包含《HG/T 2968-1999 工业焦磷酸钠》中适用范围中的所有样品。

测试项目

按照标准中给出的实验方法及实验方案、对需要检测的项目进行检验测试,检测项目包含《HG/T 2968-1999 工业焦磷酸钠》中规定的所有项目,以及出厂检验、型式检验等。

热门检测项目推荐

检测流程

线上咨询或者拨打咨询电话;

获取样品信息和检测项目;

支付检测费用并签署委托书;

开展实验,获取相关数据资料;

出具检测报告。

北检研究院的服务范围

1、指标检测:按国标、行标及其他规范方法检测

2、仪器共享:按仪器规范或用户提供的规范检测

3、主成分分析:对含量高的组分或你所规定的某种组分进行5~7天检测。

4,样品前处理:对产品进行预处理后,进行样品前处理,包括样品的采集与保存,样品的提取与分离,样品的鉴定以及样品的初步分析,通过逆向剖析确定原料化学名称及含量等共10个步骤;

5、深度分析:根据成分分析对采购的原料标准品做准确的定性定量检测,然后给出参考工艺及原料的推荐。最后对产品的质量控制及生产过程中出现问题及时解决。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