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GB/T 16886.16-2003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6部分:降解产物和可溶出物的毒代 动力学研究设计

北检院检测中心  |  点击量:9次  |  2024-12-20 09:12:01  

标准中涉及的相关检测项目

以下是对标准《GB/T 16886.16-2003》中的相关内容的总结,并对内容进行了整理,用HTML标签结构化展示。请注意,这里是对问题的概括性回答: ```html GB/T 16886.16-2003标准总结

GB/T 16886.16-2003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6部分

内容概述

《GB/T 16886.16-2003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6部分:降解产物和可溶出物的毒代动力学研究设计》是医疗器械领域的重要标准,在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中涉及降解产物和可溶出物的毒代动力学研究。

相关的检测项目

  • 化学成分分析: 包括降解产物和可溶出物的组成分析。
  • 毒理学测试: 定性和定量评估降解产物的毒性。
  • 溶出实验: 测定可溶出物和降解产物的释放行为。
  • 降解速率测定: 研究器械材料在不同介质中的降解速率。
  • 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DME)研究: 评估这些产物在机体中的行为。

检测方法

  • 气相色谱(GC): 用于检测挥发性降解产物和可溶出物。
  • 液相色谱(HPLC): 用于检测非挥发性降解产物和有机分子。
  • 光谱分析: 包括UV-Vis、红外光谱(IR)和核磁共振(NMR);用于结构和组成分析。
  • 质谱分析(MS): 配合色谱用于精确的分子量分析。
  • 生物学测试: 如细胞毒性实验、体外代谢实验等。

涉及的产品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可能接触体液或组织的医疗器械产品,尤其包括以下几类:

  • 可降解植入医疗器械(例如:可吸收缝合线、骨科植入材料)。
  • 血管支架、药物洗脱支架等。
  • 其他可能释放降解产物或可溶出物的医疗器械。

补充说明

该标准的应用需要结合其他《GB/T 16886》系列相关部分一同执行,例如毒性测试与风险评估部分,用以确保完整的生物学安全性评价流程。

``` 总结: 上述内容包括了检测项目、检测方法、涉及产品以及补充说明,并适当地嵌入了HTML标签,如`

`、`

    `、`` 等,便于进行阅读和处理。

    GB/T 16886.16-2003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6部分:降解产物和可溶出物的毒代 动力学研究设计的基本信息

    标准名: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6部分:降解产物和可溶出物的毒代 动力学研究设计

    标准号:GB/T 16886.16-2003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发布日期:2003-03-05

    实施日期:2003-08-01

    标准状态:现行

    GB/T 16886.16-2003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6部分:降解产物和可溶出物的毒代 动力学研究设计的简介

    本部分等同采用ISO10993-16:1997。本部分给出了设计和实施医疗器械毒代动力学研究的原理。GB/T16886.16-2003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6部分:降解产物和可溶出物的毒代动力学研究设计GB/T16886.16-2003

    GB/T 16886.16-2003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6部分:降解产物和可溶出物的毒代 动力学研究设计的部分内容

    ICS 11. 040.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6886.16-—2003/IS010993-16:1997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6部分:降解产物和可溶出物的毒代动力学研究设计

    Biological evaluation of medical devicesPart 16:Toxicokinetic study design for degradation products and leachables(ISO 10993-16:1997,IDT)

    2003-03-05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2003-08-01实施

    GB/T 16886. 162003/IS0 10993-16:1997GB/T16886的本部分等同采用国际标准ISO10993-16:1997《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分:降解产物和可溶出物的毒代动力学研究设计》。GB/T16886的总题目是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由下列部分组成:第1部分:评价与试验;

    第2部分:动物保护要求;

    第3部分:遗传毒性、致癌性和生殖毒性试验;第4部分:与血液相互作用试验选择;第5部分:细胞毒性试验:体外法;第6部分:植入后局部反应试验,第7部分:环氧乙烷灭菌残留量;第9部分:潜在降解产物的定性与定量框架;第10部分:刺激与致敏试验;

    第11部分:全身毒性试验;

    第12部分:样品制备与参照样品第13部分:聚合物降解产物的定性与定量;第14部分:陶瓷降解产物的定性与定量;第15部分:金属与合金降解产物的定性与定量;第16部分:降解产物和可溶出物的毒代动力学研究设计。有关其他方面的生物试验将有其他部分的标准。本部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本部分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提出。本部分由全国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部分起草单位: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济南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本部分主要起草人:王科镭、王昕、由少华、朱雪涛、黄经春。第16部

    GB/T16886.16—2003/IS010993-16:1997引言

    GB/T16886的本部分为毒代动力学研究的设计和实施提供了指南及要求。毒代动力学描述了外来物质随着时间的变化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情况。医疗器械安全性评价的关键是要考虑材料在体内的稳定性和可溶出物与降解产物的分布情况。毒代动力学研究在评价医疗器械开发中所用材料的安全性及在解释所观察到的不良反应的机理方面可能具有重要价值。应根据器械与人体接触的性质与时间,慎重考虑进行毒代动力学研究的必要性和范围。医疗器械引起的潜在危害可能是由于器械成分或其代谢物与生物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医疗器械可能释放的溶出物(如残留催化剂、加工助剂、残留单体、填充物、抗氧化剂、增塑剂)和/或从材料中游离出的降解产物有可能在体内产生不良作用。关于采用毒代动力学方法研究化学物质在体内去向的出版文献狠多(参见附录B),本部分对这类研究所用的方法和技术提供了指南。附录A给出了GB/T16886本部分的使用说明。236

    GB/T 16886. 16--2003/ISO 10993-16: 1997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6部分:降解产物和可溶出物的毒代动力学研究设计

    GB/T16886本部分给出了设计和实施医疗器械毒代动力学研究的原理。附录A提出了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中毒代动力学研究应考虑的问题。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GB/T16886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T16886.12001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部分:评价与试验(idtISO10993-1:1997)3定义

    GB/T16886.1/ISO10993-1中确立的以及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部分。3.1

    降解产物degradation product

    材料由于化学性裂解或材料的分解而产生的产物、3.2

    可溶出物Jeachable

    可浸提成分,诸如添加剂、聚合物材料中的单体或低聚物。3.3

    试验物质 test substance

    用于毒代动力学研究的降解产物或可溶出物。3.4

    吸收 absorption

    物质进人血液和/或淋巴系统的过程3.5

    分布distribution

    被吸收的物质和/或其代谢物在体内循环和分布的过程。3.6

    代谢 metabolism

    因化学反应和/或酶促反应使体内被吸收物质在结构上发生变化的过程。注:最初反应的产物在排泄之前可能还会受到酶作用或非酶作用而发生变化。237

    GB/T 16886.16—2003/ISO 10993-16:19973.7

    排泄 excretion

    被吸收的物质和/或其代谢物被排出体外的过程。3.8

    bioavailability

    生物利用度

    完整物质被系统吸收的程度。

    清除率clearance

    以代谢和/或排泄方式将一种物质排出体外的比率。3.10

    半衰期(1/2)half-life(t1/2)在同一体液或组织内,一种特定物质的浓度降为其初始值的50%所需的时间。3.11

    平均滞留时间

    mean residence time

    与半衰期有关的统计时间,用于来定量评价物质在体内的保留的时间。3.12

    最大浓度C

    血浆中某一物质的最大浓度,以质量每单位体积表示。注:在其他体液或组织中提到此最大浓度时,应具有一合适的标识,比如cmax既,以质量每单位体积或质量表示。3.13

    最大浓度时间

    测定到 Cmax的时间。

    曲线下面积(0时-时)

    某一物质-次性剂量(a singledoseof asubstance)加人后,从o时到时血浆浓度对应于时间的曲线下面积。

    注:一般认为t趋于无穷大。

    一阶统计矩曲线下面积(0时-时)AUMCo-

    某一物质一次性剂量加入后,从0时到t时第一时刻的血浆浓度对应于时间曲线下的面积。注:一般t趋于无穷大。

    表观分布容积(Va)volume of distribution(Va)一种单位空间模型的参数,如果试验物质在体内分布是均匀的,该参数用来表述体内试验样品含量的表观体积。

    extract liquid

    浸提液

    试验物质经过浸出过程后得到的液体。3.18

    生物降解biodegradation

    在生理环境下或模拟环境下,医疗器械或生物材料的改变,包括完整性损失和/或性能降低。3.19

    生物吸收

    bioresorption

    GB/T 16886.16—2003/ISO 10993-16:1997生物材料在生理环境中被降解,产物被排出和/或被吸收的过程。。4毒代动力学研究的设计原则

    4.1应根据具体情况设计毒代动力学的研究方法。4.2研究开始之前,应写出研究方案,在方案中应确定好研究方法。本章和第5章给出了研究中的一些具体要求。

    4.3应考虑溶出研究的结果,以便确定用于毒代动力学研究的方法。还要考虑材料的化学、理化性能、表面形态以及可溶出物的生化性能方面的信息。注:可溶出物的溶出速度和程度取决于其表面浓度、从材料内部向表面的迁移以及在生理环境中的溶解度和流速。4.4进行毒代动力学研究时,建议使用已确定具有潜在毒性的可溶出物或降解产物。但对混合物的毒代动力学的研究可能需要在特定条件下进行。在特殊情况下可使用材料或器械的浸提液,以及磨碎或粉状的材料或器械,并应在研究设计中加以论证。4.5分析方法应能对生物体液或组织中的降解产物、可溶出物和代谢物进行检测和定性,在研究报告中应对此进行全面的描述(见5.1.11)。定量分析方法应有特异性、灵敏性和重现性,在预期的分析浓度范围内得出的数据应是线性的。在研究报告中应描述评价方法的有效性。4.6研究设计应说明要测定的生理体液、组织或排泄物的分析水平。注:血液易于取样,所以经常用于动力学参数和吸收研究,必须明确分析是用全血、血清还是血浆,并提供这种选挥的有效性的证明。体外测定循环血液中的蛋白质或红细胞。4.7研究报告应包括分析局限性方面的信息(例如数量和亲和性),并应证实这种局限性不会导致低估被分析物的浓度。

    4.8要测定动力学参数,应测取足够多的数据点,各数据间的间隔要合适。从理论上数据点应覆盖几个临界半衰期,但实际上受分析方法的限制,可能达不到这一要求。5试验方法指南

    5.1一般考虑

    5.1.1应采用一种适当的物种与性别进行研究。在使健康、初成年的动物在实验室条件下至少适应7d后,使用时应将动物转移到单独的代谢笼中,适应期至少24h。环境条件应符合保护和使用动物指南建议的条件(见GB/T16886.2/ISO10993-2)。在研究期间,除非方案中另有规定,研究期内动物饮食和饮水应不受限制。在每次研究期间,动物应随机进行分组,小动物每组至少3只,大动物每组至少2只。动物在进行完规定的试验次数后应采用人道的方法处死。5.1.2可以使用未经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试验物质,其前提是用于评价相应样品中该试验物质是否存在的分析方法须经过认可,且对该试验物质的代谢作用已有充分的了解。5.1.3如果必要,在代谢稳定部位最好用具有足够放化纯度(>97%)的1C或\H对试验物质进行放射性标记,在使用”H时应考虑氛交换的可能性。有时需用未经同位素标记过的物质对标记过的混合物进行稀释。

    5.1.4当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过的混合物时,对试验物质的特异性活性和放化纯度应有所了解。5.1.5试验物质应通过适当的途径给人体内,应与医疗器械应用途径一致。将试验物质制备成合适的样品,使之适用于剂量给药。应了解并报告在拟定给药条件下样品的稳定性。注:为便于比较,该研究设计可能还需要包括其他途径。5.1.6在剂量平衡研究中,动物只能置于代谢笼中。5.1.7尿液和粪便应收集在一低温容器内(或放入含有对分析无干扰的防腐剂的容器),防止排泄后微生物引起的或自发性改变。采集用于全血或血浆分析的血液时应加人适当的抗凝剂。5.1.8应尽量从试验前的动物上采集对照物,如果在有些研究中不可能从试验动物中采集到对照物239

    GB/T 16886. 16--2003/ISO 10993-16:1997(如组织),就应从对照组中采集对照物。5.1.9采集时间应根据所进行的研究类型来确定,采集期根据需要可以是几分钟、几小时、几周甚至是几个月。例如研究排泄物,在至少96h内每隔24h收集一次。如果研究需要采集血样,应在72h内按照规定的时间表(在几分钟到几小时的范围内)进行采血。5.1.10毒代动力学研究应按相应的优良实验室准则(GILP)要求进行。试验报告应包括下列以及其他相关信息:5. 1. 11 i

    动物品系和来源、环境条件.饮食、年龄、性别;a

    试验物质和试验样品、纯度、稳定性、组成、给药量;b)

    试验条件包括样品给人途径;

    评价方法、提取法、检测法、有效性;d)

    材料回收率;

    f)按每一时间点所对应的结果绘制坐标图;g)

    质量标准或GLP要求陈述;

    结果讨论;

    结果解释。

    5.2具体试验类型指南

    5.2.1总则

    在设计研究时,应注意能为风险评价提供必要的信息。通常,不必对所有的方面都进行研究。5.2.1.1在吸收、分布、代谢、排泄一系列研究中,可进行单项研究,即选择其中的一项进行研究,也可进行多项研究,即对其中的几个项目进行研究。5.2.1.2根据研究的设计,可测定若干动力学参数,包括吸收率、消除率、AUCo1~AUMotCmux、tmax、半衰期、平均滞留时间、分布体积和清除率。5.2.1.3因只能对某一特定的分子类型测定动力学参数,所以测定方法必须对该分子类型具有特异性和灵敏性。只有在静脉内给药后,才能测得某一相关混合物真实的动力学参数。因此在动力学参数研究中,可能要有一次短期静脉给药研究,这样可计算出吸收的剂量部分,并以此来校准其他研究中估算出的参数。

    5.2.1.4在测定动力学参数时应采用适当的动力学模型。一些计算机程序可用于评价动力学参数,软件在使用之前应首先以文件的形式认可。对输人到程序的设定条件及模型的选择也应以文件的形式加以阐述。

    5.2.2吸收

    吸收取决于给人途径、试验物质和介质的物理化学形态和结构。可从血液、血清、排泄物和组织浓度儿方面对吸收进行评价,可考虑采用完全生物利用度研究。要根据其他所需信息,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材料的有效性以及评价方法来选择合适的研究类型。在动力学参数研究中,只有对吸收部分的采样足够多时,才能可靠地评价吸收率。注:现有的体外法可提供胃肠和皮肤对化学物质吸收的重要信息。5.2.3分布

    5.2.3.1分布研究通常需要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过的成分,可以包括:定量研究:解剖组织的测定水平;定性研究:使用全身放射自显影术(WBA);半定量研究:使用分级的WBA标准。5.2.3.2在分布研究中采样时间通常为timax24h和168h或更长,这取决于试验物质的排出。当需要这些附加数据时可增加区间采样。一般在吸收和排泄的早期采样次数要多一些,但排泄期的采样应尽量多一些(3~4个半衰期比较理想),这样才能得出动力学参数的最佳评价。测定方法的灵敏性通常是240

    分布研究中的主要决定因素。

    5.2.4代谢和排泄

    GB/T16886.16—2003/IS010993-16:19975.2.4.1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代谢笼应能分别收集尿液和粪便。如果研究进行14d,每隔24h分别收集尿液和粪便,一直持续到试验结束为止。有些研究中,在研究中途可能要将动物处死,如可能,在试验物质或其代谢物快速排泄24h之前采集样品。对于较长周期的研究,初期采样与短期研究的采样相同,以后每在一评价期应连续采样24h。往注:在长期研究期间使用代谢笼不利于动物保护,因此长期研究中可间断采集有代表性的样品,从这些样品的研究结果中推导出连续采样的结果。5.2.4.2保留每只动物户体和/或靶器官及为分析血浆和全血液浓度而收集的血液,以便用于分析。在处死动物时从代谢笼中采集样品之后,应用适宜的溶剂清洗笼子和固定动物的器械,留洗涤液并保留有代表性的部分以用于分析。5.2.4.3当使用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过的混合物时,试验物质的回收率或计算出的回收率应在(100士10)%为宜(见下注)。不管试验物质是否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都应采用有效的方法分析各样品环境中的试验物质的含量。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过的混合物时,除非使用特定的评价,否则母体成分和代谢物都应被评价。如果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过的混合物在排泄物(尿液和/或粪便)或体内不能完全复现时,应考虑采集动物的呼出气体。注:在所有情况下试验物质的回收率都在规定范围之内是不可能的,应在试验报告中阐述和论证产生偏差的原因。5.2.4.4应测定生物环境中的放射活度(例如用液体闪烁计数),但必须强调此放射活度代表的浓度是化学成分和代谢混合物的叠加浓度,从中不能导出动力学参数。通常认为有必要考虑分离代谢物,可采用若干提取法和色谱法(如高压液相色谱、薄层色谱、气-液色谱)。应采用化学方法和各种物理化学技术(如质谱学、核磁共振光谱法)给最终材料定性。注:将组织、细胞、组织匀浆和分离的酶用于体外代谢研究是经文件材料证明的,对于不适合相应部位的化合物,可不用体内法,而用这些方法定性分析化合物潜在的代谢作用。体外与体内代谢率和代谢程度相比是有差异的。241

    GB/T16886.16—2003/ISO10993-16:1997附录A

    (规范性附录)

    进行毒代动力学研究需考虑的情况A.1大多数医疗器械都存在潜在危害,但对相同的降解产物和可溶出物及所有的医疗器械都进行毒代动力学研究既不必要也不实际。A.2毒代动力学研究作为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的一部分的必要性应结合器械的预期使用并考虑最终产品及其化学组成成分,包括潜在的和预期的降解产物及可溶出物。A.3在进行毒代动力学研究之前,应先用体外试验方法(例如组织、匀浆或细胞)研究理论上的降解过程。这不仅是出于动物保护方面的原因(如GB/T16886.2/ISO10993-2给出的),而是为了测定一些很有可能产生的降解产物。

    A.4在下列情况下应考虑毒代动力学研究:a)器械设计为生物可吸收的;

    是永久接触植人器械,并已知或很可能有生物降解或具有明显的腐蚀、和/或可溶出物从器械b)

    中迁移出:

    在临床使用中,很可能或已知从医疗器械中释放出的具有一定量的潜在毒性或反应的降解产物和可溶出物进人人体。

    注:术语*一定量”的含义取决于该化学品的性质。A.5在下列情况下不需进行毒代动力学研究:参考以往重要的历史经验,能证明某一特定器械或材料的降解产物和可溶出物实际或预期的a)

    释放速度可以提供临床接触安全限度;b)已经有该降解产物和可溶出物的足够的毒理学数据或毒代动力学数据。A.6一般情况下,从金属、合金和陶瓷中释出的可溶出物和降解产物浓度太低,不能进行毒代动力学研究。

    附录B

    (提示的附录)

    参考文献

    GB/T 16886. 16--2003/IS0 10993-16 : 1997「17GB/T16886.2—2000/ISO10993-2:1992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2部分:动物保护要求[2]GB/T16886.12--2000/ISO10993-12:1996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2部分:样品制备与参照样品

    [3J ANDERSEN M. E,CLEWELL H. J. II,GARGAS M. L. ,SMITH F. A. and REITZ R. H. Physio-logically-based pharmacokinetics and the risk assessment process for methylene chloride. Toricot.Appl.Pharmacol.54:100-11f;1987.[4J BOGEN D, K, Simulation software for the Macintosh. Science 24:138-142;1989.E5 F. D. A. Guidelines for the format and content of the human pharmacokinetics and bioavailabilitysection of an application.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F6I HATTIS D. , WHITE P., MAMORSTEIN L. and KOCH P. Uncertainties in pharmacokineticmodelling for perchloroethylene. I Comparison of model structure- parameters and predictians forlow-dose metabolism rates derived by different authors. Risk Analysis 10:449-458,1990.[7J International Programme on Chemical Safety (IPCS), Principles of toxicokinetic studies. Enviranmental Health Criteria 57,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Geneva, l986.L8J ISO/TR 10993-9:1994 Biological erualuation of medical devices-Part 9: Degradation of materials related to biological testing.[9J JOLLOW D. J. ,ROBERTS S. .PRICE V. , LONGACRE S. and SMITH C. Pharmacokinetic con-siderations in toxicity testing. Drug Metab. Rez. 13:983-1007, 1982.[1o1 KATZPER M. The use of visual programming far pharmacokinetic and pharmacodynamic simulatian. Centre far Drug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FDA,5600 Fishers Lane,Rockville MD 20857[IIJ LIN C. S. ,SHOAF S. E, + and GRIFFITHS J. C. Pharmacokinetic data in the evaluation of theSafety of food and'colour additives. Reg. Taxicoi. Pharmacot. 15 : 62-72, 1992.[12J MONRO A, M. Interspecies comparisons in toxicology: The utility and futility of plasma concen-trations of the test substance. Reg. Toricot. Pharmacol. 12: 137-160, 1990.L13]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Guidelines for testing ofchemicals-No 417 Toricokinetics. OECD Publications.[14J REITZ R. Distribution, persistence and elimination of toxic agents. In: Progress in PredictiveToxicology. Clayson D B et at. (eds. ),Elsevier, New York,1990.[15J ROWLAND M. and TOZER T. N. Clinical pharmacokinetics :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 (2d edi-tion). Lea and Febiger,Philadelphia,1989.E16I SMITH D. A. ,HUMPHREY M.J and CHARUEL C. Design of toxicokinetic studies. Xenobioti-cq20:1187-1199,1990.

    [17] SPEID L. H. , LUMLEY C. E, and WALKER S. R. Harmonisation of guidelines for toxicity tes-ting of pharrnaceuticals by 1992. Reg. Toricol. Pharmarot 12 179-211.1990.[18 TRAVIS C. B. Pharmacokinetics, In: Carcinogen Risk Analysis. Traves C, B(ed) Contemporaryissues. in risk analysis,vol.3,Plenum Press,New York,1988.[i9I WAGNER J. G. Pharmacokinetics for pharmaceutical scientists. Technomic publishing Co. Inc. :Lancaster,1994.

    .GB/T 16886.16—2003/ISO 10993-16:1997[2o] WARTAK J. Clinical Pharmacokinetics,A modern approach to individualised drug therapy, Clin-icat Pharmacotogy and Therapeutics Series, Vol. 2. Praeger Publishers CBS Educational andProfessional Publishing,1983.[21J WEISSINGER J. Nonclinical pharmacologic and toxicologic considerations for evaluating biologicproducts.Reg.Toricol.Pharmacal.10.255-263,1989.[22] WELLING P. G. Pharmacokinetic processes and mathematics. ACS Monograph 185. AmericanChemical Society, Washington DC,1986.[23] WELLING P. G., DE LA IGLESIA F. A. Drug toricokinetics. Marcel Dekker, Inc. NewYork,1993.

    [24J YACOBI A. ,SKELLY J. P. and BATRA V. K. Toricokinetics and new.drug development ,Per-gamon Press,1989.

    现行

    北检院检验检测中心能够参考《GB/T 16886.16-2003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6部分:降解产物和可溶出物的毒代 动力学研究设计》中的检验检测项目,对规范内及相关产品的技术要求及各项指标进行分析测试。并出具检测报告。

    检测范围包含《GB/T 16886.16-2003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6部分:降解产物和可溶出物的毒代 动力学研究设计》中适用范围中的所有样品。

    测试项目

    按照标准中给出的实验方法及实验方案、对需要检测的项目进行检验测试,检测项目包含《GB/T 16886.16-2003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6部分:降解产物和可溶出物的毒代 动力学研究设计》中规定的所有项目,以及出厂检验、型式检验等。

    热门检测项目推荐

    检测流程

    线上咨询或者拨打咨询电话;

    获取样品信息和检测项目;

    支付检测费用并签署委托书;

    开展实验,获取相关数据资料;

    出具检测报告。

    北检研究院的服务范围

    1、指标检测:按国标、行标及其他规范方法检测

    2、仪器共享:按仪器规范或用户提供的规范检测

    3、主成分分析:对含量高的组分或你所规定的某种组分进行5~7天检测。

    4,样品前处理:对产品进行预处理后,进行样品前处理,包括样品的采集与保存,样品的提取与分离,样品的鉴定以及样品的初步分析,通过逆向剖析确定原料化学名称及含量等共10个步骤;

    5、深度分析:根据成分分析对采购的原料标准品做准确的定性定量检测,然后给出参考工艺及原料的推荐。最后对产品的质量控制及生产过程中出现问题及时解决。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