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检院检测中心 | 点击量:8次 | 2024-12-21 11:48:02
GB/T 17881-1999 广播电视光缆干线同步数字体系(SDH)传输接口技术规范
标准中涉及的相关检测项目
根据《GB/T 17881-1999 广播电视光缆干线同步数字体系(SDH)传输接口技术规范》的内容,以下是该标准中提到的主要检测项目、检测方法及涉及的相关产品(内容基于标准的普遍理解,具体细节建议参阅标准原文): ### 一、相关检测项目该标准规定了对SDH传输接口的技术要求及测试项目,其中包括:
- 信号速率偏差检测
- 抖动及漂移测试
- 帧结构一致性检验
- 误码率性能测试
- 复接/解复接功能验证
- 光功率及波长偏差检测
- 接口电特性测试
- 时钟同步性能测试
- 输入/输出信号格式匹配检测
- 环境适应性测试(温度、湿度等指标)
根据标准,主要检测方法如下:
- 使用误码仪测速进行误码率和信号速率偏差的测试。
- 采用抖动分析仪对抖动和漂移特性进行动态测量。
- 利用光功率计、光谱仪测量光接口的功率和波长偏差。
- 通过标准的仿真环境,测试设备接口间的帧结构一致性。
- 对设备复用、交叉连接性能进行端到端验证。
- 时钟同步性能通过同步模拟测试装置测量。
- 环境试验使用高低温湿热试验箱对SDH设备进行稳定性验证。
《GB/T 17881-1999》规范主要涉及以下产品:
- SDH传输设备(包括光复用器、解复用器等)
- 广播电视光缆主干SDH传输设备
- 各类符合SDH规范的光接口模块及板卡
- 广播电视行业使用的相关波分复用系统设备
- 相关网络测试仪和性能验证仪器
总体而言,本规范围绕广播电视光缆干线传输的SDH接口技术特性,通过上述检测项目和方法,保障了设备间的互联互通及传输性能指标的合规性。
GB/T 17881-1999 广播电视光缆干线同步数字体系(SDH)传输接口技术规范的基本信息
标准名:广播电视光缆干线同步数字体系(SDH)传输接口技术规范
标准号:GB/T 17881-1999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发布日期:1999-10-10
实施日期:2000-04-01
标准状态:现行
GB/T 17881-1999 广播电视光缆干线同步数字体系(SDH)传输接口技术规范的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广播电视光缆干线传输网(不包括无线网络)同步数字体系(SDH)光电接口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广播电视光缆干线传输网,应作为网络规划设计、设备选型、网络建设和互联的依据。本标准不适用于传输损伤的设计和规划。GB/T17881-1999广播电视光缆干线同步数字体系(SDH)传输接口技术规范GB/T17881-1999
GB/T 17881-1999 广播电视光缆干线同步数字体系(SDH)传输接口技术规范的部分内容
ICS33.180.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7881—1999
广播电视光缆干线同步数字体系(SDH)传输接口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of SDH transmission interface forbroadcastingand television optical backbone network1999-10-10发布
2000-04-01实施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
GB/T17881—1999
本标准是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厂播影视信息网络中心针对中国广播电视光纤干线传输网的设计、设备采购、建设和网络互联工作而制定的。本标准的参数定义等效采用相关的ITU-T和IEC标准。在任何条件下,本标准应随着广播电视干线传输网络的发展而修订。本标准是在广泛地参阅了相关中国国家标准、ITU-T标准和IEC标准,并总结了国内外干线传输设备的大量测试数据的基础上形成的。为了便于实际的操作和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当所涉及内容在相应的国际标准中有详细描述时,本标准直接指出了该项内容的出处及所引用章节的编号。本标准中,电气传输接口标准仅考虑了155Mbit/s及其以下的速率。因为由于物理上的限制电气传输接口已不能适应更高的传输速率,同时,在实际应用中又需要低速率的连接,因此必须对其加以定义。目前,商用单波道光传输设备的传输速率已可以做到10Gbit/s,光波密集复用技术的传输速率在不断提高,直接采用光进行交换也正处于研究之中,所以,光学传输接口乃是考虑的重点,相应地,制定有STM-1~STM-16等不同速率级别的光接口标准。本标准增加了45Mbit/s速率接口,这是为了满足广电传输网络中电视节目素材回传的需要。为了保持节目具有演播室质量以满足节目后期编辑之需要,电视节目素材必须采用42:2的压缩编码方式,所需的传输码率将不低于20Mbit/s。45Mbit/s的传输速率可以方便地传送两套电视节目;相比之下,34Mbit/s的传输速率则只可传送一套电视节目,并且其实际传输效率较低。这样,该标准就可以更好地反映广播电视行业的特点。本标准特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即在光传输链路发生中断或光纤裸露时,设备应能够采取自动保护的措施以避免出现人身危险。因为随着光路数据传送速率的提高,光传输设备的发射功率也在不断地增加,出现技术安全事故的可能性也将增加。本标准规定了调啾的描述表达式以便采用相应的措施,因为调啾效应将导致解调信号质量上的降低。
本标准规定了各种接口的一般参数框架,但在表中留有多处空白之处,这表示没有相应的应用或有待于将来的研究和明确定义。这样的一个基础结构将有利于阅读者对系统的整体掌握。本标准中所有的参数值都是基于最坏情况和寿命终止时的值,只有偏振模色散的处理是基于最大微分群时延的统计方法。其标准操作条件为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范围内,以及适当的老化状况下,所有的参数都应满足本标准所示的指标。生产厂家应据此生产设备,并充分考虑到最坏的情况,而系统设计者可灵活地根据实际的条件进行设计。一般的技术参数均遵循ITU-T或者IEC的相应标准;同时,也兼顾各厂家当前的技术水平。在条件成熟的前提下,应积极向国际标准靠拢。这有利于引入国际上的成熟经验并加快广电行业的发展步伐。
本标准的附录A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提出。本标准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标准化规划研究所归口。本标准由国家厂播电影电视总局广播影视信息网络中心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主开明、周毅。I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广播电视光缆干线同步数字体系(SDH)传输接口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of SDH transmission interface forbroadcasting and television optical backbone networkGB/T17881—1999
广播电视于线传输网包括如下儿种类型接口:光电传输、数字视频适配、网络管理、时钟同步、人机和电源,以上设备应符合同步数字体系(SDH)标准。本标准仅考虑其中的第一部分。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广播电视光缆干线传输网(不包括无线网络)同步数字体系(SDH)光电接口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广播电视光缆干线传输网,应作为网络规划设计、设备选型、网络建设和互联的依据。
本标准不适用于传输损伤的设计和规划。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的引用而构成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ITU-TG.650:1997单模光纤相关参数的定义和测试方法ITU-T G.652:1997
单模光纤光缆的特性
ITU-TG.655:1996
ITU-T G.661:1996
ITU-T G.681:1996
ITU-T G.692:1998
ITU-T G.703:1991
ITU-T G.707:1996
ITU-T G.783.1996
ITU-T G.813:1996
ITU-T G.823.1993
ITU-T G.824:1993
非零色散单模光纤光缆的特性
光纤放大器相关通用参数的定义和测试方法使用光放大器(包括光复用器)的局间和长途线路系统的功能特性有光放大器的多通道系统的光接口系列数字接口的物理/电气特性
同步数字体系(SDH)网络节点接口同步数字体系(SDH)复用设备功能组件的特性SDH设备从时钟(SEC)定时特性
2048kbit/s系列结构数字网络中抖动和漂移的控制1544kbit/s系列结构数字网络中抖动和漂移的控制ITU-TG.825:1993同步数字体系(SDH)网络的抖动和漂移控制ITU-TG.957:1995与同步数字分层结构相关的设备和系统的光接口ITU-TG.958:1994同步数字体系(SDH)的光缆数字线路系统3光纤通信支系统基本测试程序第1章:一般通信支系统的测试程序第1IEC61280-1-1:1998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1999-10-10批准2000-04-01实施
GB/T17881—1999
节:单模光缆的发射器输出光功率测量IEC61280-1-3:1998
3光纤通信支系统基本测试程序第1章:一般通信支系统的测试程序第3节:中心波长和光谱宽度的测量IEC61280-2-1:1998
3光纤通信支系统基本测试程序第2章:数字系统测试程序第1节:接收
器灵敏度和过载测量
3光纤通信支系统基本测试程序
IEC61280-2-2.1998
结构排列、波形和消光比测量
ANSIT1.102:1993(1993)数字体系电接口注:本标准还引用了一些国际标准草案,见附录A。3术语
3.1缩略语
ASE放大自发发射
三零取代双极(码)
编码传号反转码
微分群时延
需进一步研究
三阶高密度双极性(码)
发光二极管
多纵模
发射器主通路接口
接收器主通路接口
NA不适用
NZ-DSF
非零色散位移光纤
光放大器
光放大接收器
光放大发射器
光解复用器
光复用器
光回波损耗
光监测信道
光信号/噪声比
无源色散补偿
准同步数字体系
偏振模色散
均方根(值)
Rx接收器
同步数字体系
单纵模
单模光纤
STM同步传送模块
Tx发射器
波分复用
第2章:数字系统测试程序
第2节:光眼
3.2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2.120.0dB谱宽度20.0dBwidthGB/T17881—1999
在标准使用条件下,从中心波长最大振幅处向下测量20.0dB时的SLM光谱分布宽度。注:见ITU-TG.957,该参数的测量方法在EC61280-1-3中。3.2.2衰减范围attenuationrange在两个参考点之间的允许衰减范围,包括成缆光纤、接续点、连接器、光衰减器(如果使用)等在内的损耗,加上任何如下附加光耗余量:a)将来对光缆的改进(例如,增加接续点)。b)由于环境因素光缆性能的变化。c)在参考点之间任何无源光器件的衰变。注:见ITU-TG.691(草案),该参数的测量方法见EC61280-4-2。3.2.3中心频率centralfrequency单路光功率谱的平均频率。允许的中心频率是建立在100GHz栅格上,其参考频率为193.1THz。注:见ITU-TG.692,该参数的测量方法在IEC中尚未提出。3.2.4中心频率偏差centralfrequencydeviation标称中心频率与实际中心频率之差。在信道比特率测量期间,凡影响光源中心瞬间频率的因素,都被包含在这个频率偏差内。这些因素包括光源调、信号带宽、由自相位调制引起的信号展宽以及由温度和老化所引起的效应。
注:见ITU-TG.692,该参数的测量方法在IEC中尚未提出。3.2.5信道增益channelgain
在一个特定多路配置下,每路的增益(在给定的波长>下)。信道增益能够以如下公式表达:G,=PoPy
式中:Pis——参考点R'(见图2)的输入功率,P。——参考点S(见图2)的输出功率,单位为dBm,j—一信道号码,从1到n;
一总信道数。
注:因为放大器饱和功率是由所有波长上输入信号的综合效应所决定的,所以信道增益取决于所有信号的输入功率水平。见EC61291-4(草案),该参数的测量方法在IEC61290-10(草案)中。3.2.6信道功率差channelpowerdifference同时存在于多路线路系统中,两个不同信道的输出功率差。注:根据ITU-TG.692修订,该参数的测量方法在IEC61290-10(草案)中。3.2.7信道间隔channelspacing
相邻信道间的标称频率差。信道间隔应是100GHz的整数倍,信道间隔可相等或不相等。注:见ITU-TG.692,该参数的测量方法在IEC中尚未提出。3.2.8色散chromaticdispersion两个不同波长光脉冲到达时差与波长差之比。注:这个参数值需要与相关联的光程损耗一致。根据ITU-TG.957所修订,该参数的测量方法正在IEC研究中。3.2.9消光比extinctionratio
消光比EX表达如下:
EX =101g(A/B)
式中:A——逻辑“1”平均光功率水平;B——逻辑\0\平均光功率水平。注:见ITU-TG.957、ITU-TG.691(草案),该参数的测量方法在IEC61280-2-2中。3
GB/T17881—1999
3.2.10平均发射功率meanlaunchedpower由发射器耦合到光纤上的伪随机数据系列的平均功率。注:见ITU-TG.957、ITU-TG.691(草案),该参数的测量方法在IEC61280-1-1中。3.2.11多路增益变化multichannelgainvariation在一个特定的多路设置中,任何两个信道之间的信道增益之差,单位为dB。多路增益变化表达如下:
AG-G,-Gt
式中:G;和Gt分别为第j和1信道的增益,、=1到n,,n为总信道数。注:见EC61291-4(草案),该参数的测量方法正在IEC研究中。3.2.12多路增益变化差multichannelgain-changedifference对于某一指定光通道配置,在特定两套光路功率输入设置下,一个光通道的增益变化相对另一个光通道的增益变化的差。
多路增益变化差表达如下:
GD=[G, (1) -G, (2)1 -[G, (1) —G,(2)]式中:G,(1)、G,(2)和Gt(1)、G,(2)分别为第和第1光路在两套特定光路输入功率设置下的光路增益,il=1到n为总光路数。
1两套特定光路输入功率是:
(a)在参考点R',所有输入光功率水平定为最小值。(b)在参考点R,所有输入光功率水平定为最大值。2通常最大多路增益变化差将被确定。3前向放大的自发发射功率可能与用作前置放大或线路放大的光纤放大器有关。在这种情况下,光路输入功率包括前向放大的自发发射功率。
4当多路增益倾斜定义不适用时,可以使用本参数代替。5见IEC61291-4(草案),该参数的测量方法正在EC研究中。3.2.13多路增益倾斜multichannelgaintilt当输入条件随光路输入功率而改变时,每路增益变化与参考路增益变化之比。多路增益倾斜表达如下:
GT=[G,(1)—G,(2)J/[G,(1)—G,(2)I式中:G,(1)、G(2)和G,(1)、G,(2)分别为第i和参考信道r在两套特定光路输入功率下的增益,i=1到nn为总信道数。
1根据在参考信道所观察到的变化,多路增益倾斜通常用于预测在各种输入功率设置下每个信道的增益。2输入信道功率设置一般是:
(a)所有功率水平设置在最大允许值。(b)所有功率水平设置在最小允许值。3应该指定参考信道。参考信道的多路增益倾斜定义为1dB/dB。4在应用多路增益倾斜去预测在不同条件下的信道增益时,在下列场合下可能会出现不良的结果:混合多级放大器、非均匀增益媒介以及特别在具有特殊自动增益控制的放大器时。5见IEC61291-4,该参数的测量方法在IEC61290-10(草案)中。3.2.14噪声系数noisefigure
光检测器输出端信号与噪声之比的减小(单位为dB),它具有单位量子效率(光检测器设置在光源参考点S上)。其减小是由于在光放大器内传导的散粒噪声的影响。注
1决定噪声系数的工作条件必须予以说明。4
GB/T17881—1999
2该参数能够以一个不连续的波长或波长的函数来描述。3光放大器的噪声衰减,是由不同的因素所造成。如:信号自发拍频噪声、自发与自发拍频噪声、内部反射噪声、信号散粒噪声以及自发散粒噪声。每个因素取决于各种条件,各种条件应该标明以便正确地评估噪声系数。4通常噪声系数是一个正数值。
5根据ITU-TG.661所修订,该参数的测量方法在IEC61290-3(草案)和IEC61290-10(草案)中。3.2.15工作波长范围operatingwavelengthrange允许适当系统正常工作的光信号波长范围。注:见ITU-TG.957,该参数的测量方法在IEC中尚未提出。3.2.16单个光通道输出的光串扰opticalcrosstalkatindividualchanneloutputports在所有特定的工作条件下,来自所有光通道的总于扰光功率与所需光路内的标称光信号功率的比率。它是在光解复用器和光接收器的有效带宽内,在参考点Spi到SpN处进行测量的(见图4)。注:根据ITU-TG.692所修订,该参数的测量方法在IEC中尚未提出。3.2.17光通道代价opticalpathpenalty在通过光通道传递过程中,由于信号波形的畸变所造成的接收机灵敏度的视在降低。这些畸变是由以下因素所引起的:色散、激光嗽(对SLM光源而言)、模分割噪声(对MLM光源而言)、偏振模色散、抖动和光通道的反射。这些畸变并不包括由光放大所引起的光信噪比的降低。注:见ITU-TG.957和ITU-TG.691(草案),该参数的测量方法在IEC中尚未提出。3.2.18光回波损耗opticalreturnloss射入参考点的信号功率与返回到参考点的总功率之比。其返回功率包括离散的反射和分布反向散射,如布里渊(Brillouin)散射和瑞利(Rayleigh)散射。注:根据ITU-TG.691(草案)所修订,该参数的测量方法在ITU-TG.957附录1中。3.2.19光信号串扰opticalsignalcrosstalk在多路接收参考点处测量(MPI-R和R',见图4)。该定义目前正在研究中。注:根据ITU-TG.692修订,该参数的测量方法在IEC中尚未提出。3.2.20光信噪比optical signal-to-noiseratio光信号功率与光噪声功率之比。它是在光带宽差△V下(取0.1nm)测量的,以便容纳特定的误码率。
注:见ITU-TG.691(草案)和ITU-TG.692,该参数的测量方法在IEC中尚未提出。3.2.21光发送处串扰opticaltransmit-sidecrosstalk该定义目前正在研究中。
注:见ITU-TG.692,该参数的测量方法在IEC中尚未提出,3.2.22过负荷overload
在允许的特定误码率条件下(对于无放大的单路系统10-10,对于有放大的单路系统和多路系统10-12),在接收器参考点处的最大平均功率。注:见ITU-TG.957、ITU-TG.691(草案)和ITU-TG.692,该参数的测量方法在IEC61280-2-1中。3.2.23无源色散补偿passivedispersioncompensation在线路系统内加入固定的色散,使其与光路产生的色散相抵,因此减少由色散引起的在接收器处的最终失真。
注:在ITU-TG.691(草案)中未定义,但已经讨论过。该参数的测量方法在IEC61978-1(草案)中。3.2.24单路光通道输入功率perchannelinputpower在一个多路系统内,任何单一光通道平均接收的光功率。它是在多路接收参考点(MPI-R或R',见图4)处测量的,并包括在光通道带宽内放大的自发发射(ASE)噪声。注:根据ITU-TG.692所修订,该参数的测量方法在IEC61290-10(草案)中。5单路信道光信噪比perchannelopticalsignal-to-noiseratio3.2.25
GB/T17881—1999
在一个多路系统内,任何单独光通道的光信号与噪声之比。注:在ITU-TG.692未定义,但已经讨论过。该参数的测量方法在IEC中尚未提出。3.2.26单路信道输出功率perchanneloutputpower在一个多路系统内,任何单一光通道平均发射的光功率。注:根据ITU-TG.692所修订,该参数的测量方法在IEC61290-10(草案)中。它是在多路光源参考点(MPI-S或S)处测量的,并包括在光路带宽内放大的自发发射(ASE)噪声。3.2.27偏振模色散polarizationmodedispersion在相互垂直的偏振模之间的DGD,它将引起数字系统脉冲的扩展和模拟系统信号的失真。注:见ITU-TG.650。在典型的光纤链路上,微分群时延随时间和波长任意变化。测定的偏振模色散(PMD)值是微分群时延值在整个波长范围内的平均值。大约0.3bit周期长度的最大微分群时延能引起1dB功率损耗(见ITU-TG.691草案))。
3.2.28反射率reflectance
从单个不连续反射点反射的光功率与光源投射到该反射点的功率之比。注:根据ITU-TG.691(草案)所修订,该参数的测量方法在ITU-TG.957附录1和IEC61280-4-3(草案)中。3.2.29均方根带宽rmswidth
MLM或LED发射器光谱分布的标准偏差。注:见ITU-TG.957,该参数的测量方法在IEC61280-1-3中。该测量方法应包括所有的模式,其值应小于其峰值模式的20.0dB。
3.2.30灵敏度sensitivity
在允许的接收器的误码率条件下,接收器参考点处的最小平均功率。注:见ITU-TG.957、ITU-TG.691(草案)和ITU-TG.692,该参数的测量方法在IEC61280-2-1中。它反映了由以下过程引起的光损失:
·在标准工作条件下使用发射器,其具有最坏情况下的发射器眼图模、消光比和在发射器参考点的ORL。·接收器的连接器退化。
·串扰(如果存在)。
·光放大器噪声(如果存在)。·测量容限。
它不反映以下的光损耗:
·色散
·抖动
·来自光程的反射
这些影响被另外描述在光路损失里。边模抑制比side-modesuppressionratio3.2.31
总光谱中的最大峰与第二大峰之比。注:见ITU-TG.691(草案),该参数的测量方法在IEC61280-1-3中。3.2.32信号自发噪声系数signal-spontaneousnoisefigure噪声系数中的信号自发拍频噪声部分。注:见ITU-TG.661,该参数的测量方法在IEC61290-3(草案)和IEC61290-10(草案)中。3.2.33光源sourcechirp
光源啾α表达如下:
a=[dΦ/dt/[(1/2P)—(dP /dt)
其中:Φ为信号的光相位;P为功率,为时间。注:见ITU-TG.691(草案),该参数的测量方法在ITU-TG.691(草案)附录C中。3.2.34光谱功率密度spectralpowerdensity在调制信号光谱中,每10MHz间隔的平均功率。6
GB/T17881—1999
注:见ITU-TG.691(草案),该参数的测量方法在EC中尚未提出。3.2.35总发射功率totallaunchedpower对于多路信号,在多路光源参考点(MPI-S或S,见图4)处测量的平均发射光功率。注:根据ITU-TG.692所修订,该参数的测量方法根据EC61280-1-1修订。3.2.36总接收功率totalreceivedpower对于多路信号,在多路接收参考点(MPI-R或R',见图4)处测量的平均发射光功率。注:根据ITU-TG.692所修订,该参数的测量方法根据IEC61280-1-1修订。3.2.37光监控信道opticalsupervisorychannel基于维护目的在每一线路光放大器处接入的信道,用做(不局限于此)远端位置告警、故障定位的通信和公务线路。光监控信道不用于业务负载的传送。注:光监控信道不能用于用户有效负载的传送。4传输接口分类
网络传输接口可以是光学的或电气的,但不包括无线接口在内。光接口用于同步数字体系(SDH)信号,其速率等级有:STM-1(155.520Mbit/s)STM-4(622.080Mbit/s)、STM-16(2.488320Gbit/s)、STM-64(9.953280Gbit/s)。这些光接口可以分为三类:a)单路无放大线路系统;
b)单路有放大线路系统;
c)多路线路系统。
光接口将在第5、6和7章中进行描述。电接口速率包括2.048Mbit/s、44.736Mbit/s、139.264Mbit/s和155.52Mbit/s等。电接口在第8、9和10章中进行描述。5光接口技术要求
5.1性能目标
对于单路无放大线路系统,当R点处功率值为接收器最小灵敏度值时,其单跨距任意端口误码率不得劣于1×10-1°,同样,对于单路有放大(前向、后向或内置放大器)线路系统以及多线路系统,其单跨距任意端口误码率不得劣于1X10-12。注:本要求为光接口寿命终了前的要求,对于开始投入工作的光接口应作适当的提高。5.2横向兼容
除有特殊说明外,制定本技术规范之目的是在一个光路段内能够通用各个制造厂家的设备(例如,发送器、接收器和光缆等设备可以分别来自不同的厂家)。这种对多渠道产品供应的兼容性,我们称之为横向兼容。
5.3参数值条件
所有的参数值都是最坏情况下和寿命终止时的值。在标准工作条件下,即一定的温度和湿度范围内,以及适当的老化状况下,所有这些参数都应予以满足。厂家在生产设备时应留有余量,以便容纳设备性能在正常工作条件下的运行初期与最环情况下的寿命终止时之间的差异。在本标准中不对这些余量进行规定。
对偏振模色散的处理是这种最坏情况设计理论的一个例外。在本质上,偏振模色散属于统计范畴,因此通过指定一个具有非常小概率的最大微分群时延值可以对其影响进行限定。这时,其值将会超出。5.4线路编码
所有的SDH光发射信号应使用二进制NRZ线路码,并按照ITU-TG.707规定的方法进行扰码。有光发射时为逻辑“1”,无光发射时为逻辑“0”。7
5.5传输方向
GB/T17881—1999
单路线路系统至少使用两根光纤,一根光纤用于二个传输方向,多路线路系统也可使用两根光纤,每根光纤含有若干沿相同方向传输的光通道(单向波分复用),或使用一根光纤但含有沿两个方向传输的光通道(双向波分复用)。
5.6光纤类型
应优先选用非零色散位移光纤(见ITU-TG.655)或标准的单模光纤(见ITU-TG.652)。5.7安全考
当光纤断裂或误将光连接器分开时,操作人员可能会暴露在激光下。为了减少人们暴露于高功率激光的可能性,线路系统必须具有各种自动减少或停止光功率发射的功能。单路无放大线路系统使用激光自动停止的措施,应遵循ITU-TG.958附录I的规定。单路和多路有放大线路系统使用功率自动关闭的措施,应遵循ITU-TG.681第10节的规定。5.8抖动和漂移
SDH光接口的抖动和漂移应满足ITU-TG.825、ITU-TG.783和ITU-TG.813中的有关规定。6光接口定义
6.1参考结构和接口点
光参数是在与设备相关的特定参考点上(在极少情况下,在参考点之间)进行确定的。以下给出的参考结构图指出了这些参考点。
6.1.1单路无放大线路系统
图1描述了单路无放大线路系统的参考结构。迎
关法获者
迎安#
图1单路无放大线路系统光接口的描述武收设行
图1中,参考点S位于紧跟在发送设备的连接器之后的光纤上,参考点R位于紧靠在接收设备的连接器之前的光纤上。在参考点S和R之间的光通路包括光纤、接续点、连接器(不包括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中的连接器)和光衰减器(如果使用的话)。6.1.2单路有放大线路系统
图2描述了单路有放大线路系统的参考结构。at
发成设
图2单路有放大线路系统光接口的描述aR
GB/T17881—1999
图2中,参考点MPI-S位于紧跟在发送设备的连接器之后的光纤上,参考点MPI-R位于紧靠在接收设备的连接器之前的光纤上。在参考点MPI-S和MPI-P之间的主光通路,包括光纤、接续点、连接器(不包括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中的连接器)和光衰减器(如果使用的话)。如果光放大器被用作线路放大器,则参考点S位于紧跟在线路放大器的连接器之后的光纤上,参考点R'位于紧靠在线路放大器的连接器之前的光纤上。
发送设备可以集激光发射器和光放大器于一体(如图2所示),称为光放大发射器(OAT):也可由各个单件组成,包括发射器、无源色散补偿(PDC)模块和光放大器(如图3所示),这些单件属于发送器组成部分,不属主光通路部分。同样,接收设备可以集为一体称为光放大接收器(OAR)(如图2所示),也可由各个单件组成(如图3所示)。1
6.1.3多路线路系统
3-1-1 - 3
单件组成的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的描述图4表示了多线路系统的参考结构。I'l
MPT -E
兰光号
图4多路线路系统光接口的描述
图4展示了N路的多路线路系统的参考结构,其参考点是:FIX
a)参考点Si到Sz位于紧跟在发送设备之后的光纤上,分别对应于1到N的光通道。注:对于光路数K,K值是从1到N,发送设备可能由在参考点Sx上具有适当的光学特点的单个发射器所组成,另一可能是符合ITU-TG.957的发射器,加上光一电一光转换器,以产生合适的光信号传输到Sx参考点上。b)参考点RM到RMx位于紧靠在光多路复用器/光放大器的输入连接器之前的光纤上,分别对应于1到N的光通道。
注:在OM/OA支系统中,光放大器可能有,也可能没有。c)参考点MPI-S位于紧跟在光复用器/光放大器的连接器之后的光纤上。d)参考点MPI-R位于紧靠在光解复用器/光放大器的连接器之前的光纤上。e)参考点MPI-S和MPI-R之间的主光通路,包括光纤、接续点、连接器(不包括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的连接器)和光衰减器(如果使用的话)。f如果光放大器被用作线路放大器,参考点R位于紧靠在线路放大器的连接器之前的光纤上,参考点S位于紧跟在线路放大器的连接器之后的光纤上。9
GB/T17881—1999
g)参考点Spi到Sp位于紧跟在光放大器/光解复用器的输出连接器之后的光纤上,分别对应于1到N的光通道。
注:在OA/OD支系统中,光放大器可能有,也可能没有。h)参考点R,到Rz位于紧靠在接收设备的连接器之前的光纤上,分别对应于1到N的光通道。6.2光口分类代码
可使用如下的应用分类代码形式来代表标准化的应用:“nWx-y.z”,“n”表示最大光通道数。对于单路(n=1)系统,n可以省略。·“w”表示目标的单跨距,例如:一有线台内(最大传输距离2km)S-
一短距(最大传输距离15km)
一长距(其传输距离在1310nm工作范围内可达40km,在1550nm工作范围内可达L
一特长距(其传输距离在1310nm工作范围内可达到80km,在1550nm工作范围内可达V-
到120km)
一超长距(其传输距离达到160km)注:这些目标传输距离并不完全保证其确实长度,仅用于分类目的,不属于技术指标。·“x”表示主光路的最大跨距数目。对于·“y”表示SDH比特率:
1——表示STM-1(155.520Mbit/s)4——表示STM-4(622.080Mbit/s)16——表示STM-16(2.48832Gbit/s)64——表示STM-64(9.95328Gbit/s)·“z”表示工作波长范围和光纤类型:个跨距(x=1),x可以省略。
一表明使用标准单模光纤工作于1310nm波长范围1
2—一表明使用标准单模光纤工作于1550nm波长范围一表明使用非零色散位移光纤工作于1550nm波长范围6.2.1单路无放大线路系统
光接口由下表所列的应用分类代码所确定,见表1。表1单路无放大线路系统的应用分类代码应
光源标称波长,nm
光纤种类
最大跨距数
目标距离,km
SDH系列等级
STM-16
STM-64
*使用无源色散补偿模块。
6.2.2单路有放大线路系统
有线台内
光接口由下表所列的应用分类代码所确定,见表2。10
现行北检院检验检测中心能够参考《GB/T 17881-1999 广播电视光缆干线同步数字体系(SDH)传输接口技术规范》中的检验检测项目,对规范内及相关产品的技术要求及各项指标进行分析测试。并出具检测报告。
检测范围包含《GB/T 17881-1999 广播电视光缆干线同步数字体系(SDH)传输接口技术规范》中适用范围中的所有样品。
测试项目
按照标准中给出的实验方法及实验方案、对需要检测的项目进行检验测试,检测项目包含《GB/T 17881-1999 广播电视光缆干线同步数字体系(SDH)传输接口技术规范》中规定的所有项目,以及出厂检验、型式检验等。
热门检测项目推荐
检测流程
线上咨询或者拨打咨询电话;
获取样品信息和检测项目;
支付检测费用并签署委托书;
开展实验,获取相关数据资料;
出具检测报告。
北检研究院的服务范围
1、指标检测:按国标、行标及其他规范方法检测
2、仪器共享:按仪器规范或用户提供的规范检测
3、主成分分析:对含量高的组分或你所规定的某种组分进行5~7天检测。
4,样品前处理:对产品进行预处理后,进行样品前处理,包括样品的采集与保存,样品的提取与分离,样品的鉴定以及样品的初步分析,通过逆向剖析确定原料化学名称及含量等共10个步骤;
5、深度分析:根据成分分析对采购的原料标准品做准确的定性定量检测,然后给出参考工艺及原料的推荐。最后对产品的质量控制及生产过程中出现问题及时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