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GB/T 5009.202-2003 食用植物油煎炸过程中的极性组分(PC)的测定

北检院检测中心  |  点击量:11次  |  2024-12-17 12:22:23  

标准中涉及的相关检测项目

根据标准《GB/T 5009.202-2003 食用植物油煎炸过程中的极性组分(PC)的测定》,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相关信息:

检测项目:

该标准主要针对食用植物油中的极性组分进行检测。极性组分的增加通常与油脂的热氧化、聚合和水解有关,是评估煎炸油品质的重要指标。

检测方法:

标准中通常采用的检测方法为液相色谱法(HPLC)或根据具体仪器的发展结合其他方法进行精确测定。这些方法能够准确地分离并测定出油脂中的极性组分含量。

涉及产品:

该标准主要应用于各类食用植物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

  • 大豆油
  • 菜籽油
  • 葵花籽油
  • 花生油
  • 棕榈油

此外,任何在煎炸过程中使用的植物油都可按照本标准来检测其极性组分含量,以确保油品质的安全和健康。

GB/T 5009.202-2003 食用植物油煎炸过程中的极性组分(PC)的测定的基本信息

标准名:食用植物油煎炸过程中的极性组分(PC)的测定

标准号:GB/T 5009.202-2003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发布日期:2003-08-11

实施日期:2004-01-01

标准状态:现行

GB/T 5009.202-2003 食用植物油煎炸过程中的极性组分(PC)的测定的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柱层析法测定食用剪炸油中的极性组分。本标准适用于煎炸各种食品的植物油、动物油及精炼油中的极性组分的测定。GB/T5009.202-2003食用植物油煎炸过程中的极性组分(PC)的测定GB/T5009.202-2003

GB/T 5009.202-2003 食用植物油煎炸过程中的极性组分(PC)的测定的部分内容

ICS67.04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5009.202—2003

代替GB/T7102.2-1994

食用植物油煎炸过程中的极性组分(PC)的测定

Determination of polar compouds in ediblevegetable oils used in frying food2003-08-11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04-01-01实施

GB/T5009.202—2003

本标准代替GB/T7102.2—1994《食用植物油煎炸过程中的极性组分(PC)的测定方法》。本标准与GB/T7102.2—1994相比主要修改如下:修改了标准的中文名称,标准的中文名称改为《食用植物油煎炸过程中的极性组分(PC)的测定》:

按照GB/T20001.4一2001《标准编写规则第4部分:化学分析方法》对原标准的结构进行了修改。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并归口。本标准由吉林省卫生防病中心分析测试研究所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于峰、高斌富、李槐春、丁家华、张唯。原标准于1994年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588

1范围

食用植物油煎炸过程中的极性组分(PC)的测定

本标准规定了柱层析法测定食用煎炸油中的极性组分。GB/T5009.202—2003

本标准适用于煎炸各种食品的植物油、动物油及精炼油中的极性组分的测定。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极性组分polarcompound

极性组分是食用油在煎炸食品的工艺条件下发生劣变,发生了热氧化反应、热聚合反应、热氧化聚合反应、热裂解反应和水解反应,产生了比正常植物油分子(甘油三酸酯)极性较大的一些成分,是甘油三酸酯的热氧化产物(含有酮基、羟基、过氧化氢基和羧基的甘油三酸酯)、热聚合产物、热氧化聚合产物、水解产物(游离脂肪酸、一酸甘油酯和二酸甘油酯)的总称。3原理

经过煎炸的油脂通过装有吸附了一定水分的硅胶柱时,在流动相的洗脱下,其中的甘油三酸酯(即经煎炸未改变的油脂)首先被洗脱而流出谱柱。挥去洗脱剂,称量,即为非极性组分的质量,用上柱样品的质量减去非极性组分的质量就是极性组分的质量(经煎炸后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油脂)。4试剂

4.1硅胶(柱层析用):粒度范围60目~100目,按下面的方法使其含水量约为5%:置硅胶于160℃烘箱中干燥24h后取出,置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然后称取152g硅胶和8g水,放人500mL带有玻璃塞的磨口锥形瓶中,机械振摇1h,密封备用。4.2石油醛(沸程30℃~60℃)+乙醚洗脱剂:87+13。4.3海砂:通过锻烧和酸洗纯化。4.410%钒磷酸乙溶液显色剂。

4.5高效薄层硅胶G板(无荧光)。5仪器

采用两种类型的层析柱,当实验室温度在25℃以下时,可采用A型(常用)层析柱,超过25℃时,采用带有循环水套的B型柱,见图1。589

GB/T5009.202—2003

6操作步骤

6.1样品制备

内径21mm

内径21mm

缓缓预热煎炸油样,充分混。如有杂质和水分可用滤纸过滤除去。用一小烧杯精密称取油样约2.5g(准确至001g)。定量转移至50mL容量瓶中,用洗脱液定容后备用。6.2装柱

为了防止柱内起气泡,当实验室温度低于25℃时,采用A型柱,当实验室温度高于25℃时,采用B型柱。采用B型柱时冷却水可采用高位瓶法将用冰块调成约20℃的水导人柱的夹套(如自来水温为20℃左右也可用自来水)以保证柱的温度低于25℃。先在柱的底部放少许玻璃棉后,把30mL洗脱液加入柱中,如有气泡用玻璃搭搅拌赶掉气泡。在100mL烧杯中称取35g硅胶(4.1)和加人80mL洗脱液(4.2),用玻璃棒不搅拌,尽量使硅胶浮起来,缓缓倒人垂直层析柱中,使均匀流降,用少许洗脱液清洗漏斗和柱壁,沉降后放出洗脱液至硅胶面10cm处,轻轻振摇,弄平硅胶,随后通过漏斗把4g海砂加到柱内,再放出洗脱液使其与海砂表面平齐。6.3上柱

精确吸取制备油样20mL(6.1),沿柱壁缓级移到层析柱上(6.2)。打开旋塞使样液与海砂面平齐。6.4非极性组分的洗脱

把在103℃士2℃的烘箱中干燥过的400mL烧杯暨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并平衡30min,在分析天平上称量其质量为ml,置柱下,加250mL洗脱液(4.2)。洗脱速度约为2mL/min,洗至液面与海砂面平齐,然后用少量洗脱液清洗旋塞以下的外壁,收集在质量为m的烧杯中,为非极性组分。6.5蒸发称盘

把上述烧杯中的洗脱液置温度为90℃的水中蒸发至干,然后精密称量其质量为m2。6.6计算

X=m-(mm2)×100

式中:

X极性组分含量,%;

上柱油样的质量,单位为克(g);空杯质量,单位为克(g):

空杯质量(m)与非极性组分质量之和,单位为克(g)。附录A

(规范性附录)

极性组分的洗脱与薄层层析监控GB/T5009.202—2003

极性组分能大部分洗脱,但由于其吸附性较强,所以不能100%地被洗脱,其与非极性组分的分离情况可用薄层层析监控。

A.1极性组分的洗脱

如果需要洗脱极性组分,在洗下非极性组分后,可再用150mL洗脱剂把极性组分洗人质量为ms的烧杯中,按6.5蒸发至干,然后精密称量其质量为m。可用下式计笃极性组分的含量:X=m-

(mgmg)

式中:

X-极性组分含量,%

空杯质量,单位为克(g);

空杯质量(m3)与极性组分质量之和,单位为克(g)。m

A.2薄层色谱监控柱色谱

应用微量注射器把2μL左右从柱上洗脱下来的溶液轻轻点在离层析板下沿3cm处,使其点样的直径不大于0.3cm,等溶剂挥发后,置层析板于有展开剂(石油醚+乙醛+乙酸,70+30+2)的层析槽中展开约15min(约离原点10cm左右),取出层析板,挥散掉溶剂后用10%钼磷酸乙醇液均勾喷淋层析板,挥散乙醇,置120℃~130℃烘箱中加热至斑点呈色,根据极性组分和非极性组分的分离程度(即:R.值)判断柱层析分离的好坏,薄层色谱分离图见图A.1。?

1-—煎炸后植物油的油样,

2—-非极性组分,

3—极性组分;

一未经煎炸的植物油样。

图A1薄层色谱分离图

现行

北检院检验检测中心能够参考《GB/T 5009.202-2003 食用植物油煎炸过程中的极性组分(PC)的测定》中的检验检测项目,对规范内及相关产品的技术要求及各项指标进行分析测试。并出具检测报告。

检测范围包含《GB/T 5009.202-2003 食用植物油煎炸过程中的极性组分(PC)的测定》中适用范围中的所有样品。

测试项目

按照标准中给出的实验方法及实验方案、对需要检测的项目进行检验测试,检测项目包含《GB/T 5009.202-2003 食用植物油煎炸过程中的极性组分(PC)的测定》中规定的所有项目,以及出厂检验、型式检验等。

热门检测项目推荐

检测流程

线上咨询或者拨打咨询电话;

获取样品信息和检测项目;

支付检测费用并签署委托书;

开展实验,获取相关数据资料;

出具检测报告。

北检研究院的服务范围

1、指标检测:按国标、行标及其他规范方法检测

2、仪器共享:按仪器规范或用户提供的规范检测

3、主成分分析:对含量高的组分或你所规定的某种组分进行5~7天检测。

4,样品前处理:对产品进行预处理后,进行样品前处理,包括样品的采集与保存,样品的提取与分离,样品的鉴定以及样品的初步分析,通过逆向剖析确定原料化学名称及含量等共10个步骤;

5、深度分析:根据成分分析对采购的原料标准品做准确的定性定量检测,然后给出参考工艺及原料的推荐。最后对产品的质量控制及生产过程中出现问题及时解决。

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